图书介绍
训诂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方一新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438641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训诂-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训诂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1
第一节 什麽是训诂1
第二节 训诂的起源3
第三节 什麽是训诂学7
第四节 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8
第二章 训诂学的功用25
第一节 指导古文学习25
一、掌握正确的词义训释原则26
二、合理利用注解26
三、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29
第二节 指导古文献校理30
一、关于标点30
二、关于校勘33
三、关于注释36
四、关于翻译38
五、关于辨伪40
六、关于辑佚42
第三节 指导辞书编纂43
一、词条或义项失收44
二、释义不确46
三、源流失考49
第三章 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52
第一节 两汉时期5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时期64
第三节 唐代68
第四节 宋代70
第五节 元明时期75
第六节 清代77
第四章 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83
第一节 《尔雅》和《广雅》83
一、《尔雅》83
二、《广雅》92
第二节 《说文解字》和《玉篇》101
一、《说文解字》101
二、《玉篇》111
第三节 《方言》和《释名》115
一、《方言》115
二、《释名》123
第五章 训诂著作(下)·其他训诂专书133
第一节 通释音义的著作133
一、陆德明《经典释文》133
二、玄应《一切经音义》134
三、慧琳《一切经音义》135
第二节 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137
一、服虔《通俗文》137
二、何承天《纂文》138
三、陈士元《俚言解》139
四、翟灏《通俗编》139
五、钱大昕《恒言录》141
六、郝懿行《证俗文》、《晋宋书故》142
第三节 解释虚词的著作143
一、卢以纬《助语辞》144
二、刘淇《助字辨略》144
三、王引之《经传释词》146
四、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149
第四节 考据类训诂著作151
一、颜之推《颜氏家训》152
二、颜师古《匡谬正俗》153
三、王观国《学林》154
四、袁文《甕牖闲评》156
五、李治《敬斋古今黈》158
六、焦竑《焦氏笔乘》160
七、黄生《字诂》、《义府》161
八、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163
九、俞樾《古书疑义举例》166
第六章 训诂的条例和术语169
第一节 关于训诂方式的术语169
一、形训170
二、声训172
三、义训176
第二节 具体的训释术语180
一、某,某也180
二、曰、为、谓之、之谓180
三、谓、言181
四、犹、亦183
五、之言、之为言184
六、貌184
七、属、别185
八、辞、词、语助185
九、读曰、读为;读如、读若186
十、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187
十一、当作、当为188
十二、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189
十三、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别词)、散言、对言、散文、对文190
十四、衍文、脱文、倒文、错简、误文、形讹、坏字191
十五、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194
第七章 考释词义的方法195
第一节 审辨字形196
一、以形索义196
二、勘正文字197
第二节 因声求义199
第三节 依据古训202
第四节 排比用例205
第五节 考察文例207
一、连文例207
二、对文例208
三、异文例209
四、用词惯例210
五、行文通例211
第六节 方言佐证212
第八章 学习研究训诂学的原则216
第一节 实事求是,无徵不信,注重语言的社会性216
一、实事求是,无徵不信,是词义训释的基本原则216
二、注重语言的社会性220
第二节 要有历史的、发展的观点223
第三节 要瞭解所释作品,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225
第四节 词义训释力求平实,注重科学性227
一、原文可通,慎立新解228
二、原文可通,慎言通假229
三、原文可通,慎作校改229
第九章 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231
第一节 传统训诂学的历史评价231
一、传统训诂学的成就和特色232
二、传统训诂学的缺点和不足242
第二节 近现代训诂学的发展和创新248
一、近代训诂学的发展248
二、现当代训诂学的发展261
后记276
热门推荐
- 3644909.html
- 119060.html
- 1037400.html
- 1581639.html
- 3676376.html
- 3802639.html
- 3811093.html
- 1621124.html
- 1779327.html
- 33644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8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6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33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63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8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9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17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4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95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