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六朝诗歌中知觉观感之转移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六朝诗歌中知觉观感之转移研究
  • 陈秋宏著 著
  • 出版社: 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57172223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49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6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六朝诗歌中知觉观感之转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身体知觉」的理论背景概述2

一、哲学面向7

二、艺术面向11

第二节 「身体知觉」与六朝文学研究16

第三节 身体知觉的「观感体验」意义23

一、知觉场25

二、习惯身体、当下身体34

三、身体感36

第四节 「气感迁化」与「兴会体物」的理论意义43

第五节 论述架构、研究方法及视角、限制49

一、论述架构49

二、研究方法及视角、限制52

第壹章 六朝诗歌中的不同观感表现57

第一节 魏晋诗歌之感物特色60

一、感物兴悲的强烈语态61

二、自我形象的突显68

第二节 南朝以降诗歌之体物特色71

一、惆怅清愁的情感淡化71

二、自我形象的隐藏79

第三节 小结88

第贰章 「气感迁化」之发展溯源93

第一节 气化世界中的身体95

一、气化思想的形成95

二、共感的身体108

三、身体知觉与气的联系118

四、气感对诗人体验的影响122

第二节 「类」思维与诗人体验130

一、类思维的特色134

二、类思维与知觉的关系145

三、诗人观感体验与类世界的互动148

第三节 迁化:推移的时间163

一、《楚辞》中的迁化时间164

二、〈古诗十九首〉中的迁化感受173

三、「气感迁化」观感模式之形成180

第四节 小结185

第参章 从「气感迁化」到「兴会体物」——观感表现的变化189

第一节 「以玄对山水」191

第二节 登临体验、情感的转移201

第三节 从谢灵运到谢朓:知觉体物的转变210

第四节 吴歌、西曲新兴的体物活动222

第五节 佛教对南朝观感方式的影响230

第六节 小结238

第肆章 「兴会体物」与创作身体感241

第一节 从自然抒怀到有意识的创作242

一、创作主体的自觉243

二、诗歌艺术地位上的自觉250

第二节 从创作活动看创作身体的特质252

一、物色:诗人感物,连类不穷255

二、神思与比兴:窥意象而运斤260

三、意授于思,言授于意:言与意之关联268

四、语言与身体体验272

第三节 物色在创作活动中的呈现303

一、听觉的呈现304

二、视觉和其他知觉的呈现311

第四节 对声律的自觉追求320

一、声律论的知觉意义320

二、声律体验在创作活动中的呈现327

第五节 小结335

第伍章 「气感迁化」的诗人知觉体验339

第一节 听觉体验的突出339

一、以赠答诗、詠怀诗为例341

二、听觉体验突出的意义364

第二节 其他知觉与诗人感物的关系386

一、赠答诗、詠怀诗中的其他知觉386

二、感物意义393

第三节 类体验对诗人的影响395

一、情感的影响396

二、作品发抒的影响405

第四节 小结408

第陆章 「兴会体物」的诗人知觉体验413

第一节 视觉体验的突出413

一、以詠物诗、宫体诗中的视觉意象为例414

二、视觉体验突出的意义428

第二节 其他知觉与诗人体物的关系445

一、詠物诗、宫体诗中的其他知觉446

二、体物意义458

第三节 类体验对诗人的影响460

一、对情感的影响460

二、对诗歌形式的影响472

第四节 小结476

第柒章 从文学批评中看观感模式的转移481

第一节 从〈乐记〉到〈诗大序〉485

一、〈乐记〉中的类应身体486

二、〈诗大序〉与〈乐记〉之联系与差异496

三、理论意义:与「气感迁化」之关系504

第二节 〈声无哀乐论〉之声音观507

一、〈声无哀乐论〉的知觉意义508

二、〈声无哀乐论〉中受「气感迁化」之影响517

三、理论意义:与声律自觉的关系523

第三节 《文心雕龙》中的「知音」526

一、受「兴会体物」影响的「知音」论述527

二、受「气感迁化」影响的「知音」体验531

第四节 《诗品》、《文心雕龙》中的「巧构形似」537

一、「巧构形似」所指向的文学现象537

二、理论意义:与「兴会体物」之关系542

第五节 小结548

结论 知觉观感转移的意义553

第一节 从感物传统转移到体物传统553

第二节 观感模式之转移即人与世界关系之转移565

第三节 对诗歌表现的影响:从类应到跨类574

第四节 对唐代之诗歌和文学批评之影响588

第五节 馀论一606

第六节 馀论二615

参考文献625

后记6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