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动物免疫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汉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027522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21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动物免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1
一、古典免疫的概念1
二、现代免疫的概念1
第二节 免疫的基本特性1
一、识别自身与非自身1
二、特异性2
三、免疫记忆2
第三节 免疫的基本功能2
一、抵抗感染2
二、自身稳定2
三、免疫监视3
第四节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3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3
二、实验免疫学时期3
三、免疫学的飞跃时期4
第五节 免疫学在兽医学及农业与生物科学中的应用6
一、免疫学在兽医学中的应用6
二、免疫学在农业和生物科学中的应用6
附:免疫学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科学家及其成果7
第二章 抗原8
第一节 抗原与免疫原的概念8
一、抗原与抗原性8
二、完全抗原与半抗原8
三、免疫原8
第二节 构成免疫原的条件8
一、异物性9
二、分子大小9
三、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立体构象的复杂性9
四、物理状态10
第三节 抗原决定簇10
一、构象决定簇和顺序决定簇10
二、决定簇的大小10
三、决定簇的数量11
四、载体效应11
第四节 抗原的交叉性12
一、不同物种间存在共同的抗原组成12
二、不同抗原分子存在共同的抗原决定簇12
三、不同决定簇之间有部分结构相同12
第五节 抗原分类12
一、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12
二、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12
三、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13
四、根据化学性质分类13
第六节 重要的天然抗原13
一、微生物抗原13
二、高等生物的抗原15
第七节 人工抗原15
一、合成抗原15
二、结合抗原15
第八节 佐剂16
一、佐剂的概念16
二、佐剂的作用机制16
三、佐剂的类型16
第九节 免疫增强剂17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抗体1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18
一、免疫球蛋白的概念18
二、抗体的概念18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18
一、免疫球蛋白的单体分子结构18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与生物学活性21
三、免疫球蛋白的特殊分子结构23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23
一、免疫球蛋白的种类23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5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与免疫学功能26
一、IgG26
二、IgM27
三、IgA27
四、IgE28
五、IgD28
第五节 抗体产生的克隆选择学说29
一、克隆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29
二、克隆选择学说对几个问题的解释30
第六节 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30
一、多克隆抗体30
二、单克隆抗体30
三、基因工程抗体33
第七节 抗体的分类34
一、根据抗原的来源34
二、根据有无抗原刺激35
三、根据与抗原反应的性质35
第四章 免疫系统36
第一节 免疫器官36
一、中枢免疫器官37
二、外周免疫器官39
第二节 免疫细胞41
一、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和B细胞42
二、NK细胞和K细胞48
三、辅佐细胞49
四、其它免疫细胞51
第三节 细胞因子51
一、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命名52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52
三、细胞因子的免疫生物学活性53
第五章 免疫应答55
第一节 概述55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55
二、免疫应答的参与细胞、表现形式与特点55
三、免疫应答产生的场所55
四、抗原的引入与分布&56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56
一、致敏阶段56
二、反应阶段60
三、效应阶段62
第三节 细胞免疫62
一、细胞毒性T细胞与细胞毒作用63
二、TD细胞与炎症反应63
三、细胞因子及其免疫生物学活性64
四、细胞免疫效应64
第四节 体液免疫65
一、抗体产生的动力学65
二、抗体的免疫学功能66
第六章 补体系统68
第一节 补体的概念、组成和性质68
一、补体的概念68
二、补体的组成68
三、补体的性质68
第二节 补体的代谢69
一、补体的来源69
二、补体的合成与分解代谢69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70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70
二、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72
第四节 补体激活的调节、补体受体与补体系统的遗传控制75
一、补体激活的调节75
二、补体受体76
三、补体系统的遗传控制76
第五节 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77
一、细胞粘附77
二、调理作用77
三、免疫调节77
四、补体介导的趋化性77
五、补体与凝血过程77
六、补体介导的炎症过程77
七、补体介导的细胞凝聚过程78
第七章 免疫调节79
第一节 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79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79
一、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79
二、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82
三、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83
四、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84
五、红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84
六、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85
第三节 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85
一、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86
二、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88
三、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作用89
第四节 免疫调节的遗传控制92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93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93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94
第八章 免疫遗传学9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其多样性的遗传机制97
一、免疫球蛋白基因98
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101
三、免疫球蛋白可变区基因的重排机制101
四、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的类型转换102
五、抗体多样性发生的机制103
第二节 T细胞受体与T细胞受体多样性的发生104
一、T细胞受体104
二、T细胞受体基因105
三、T细胞受体多样性的发生107
第三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08
一、概述108
二、MHC分子的结构、分布和功能109
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基因结构110
四、SLA的遗传学特点113
五、MHC的分型方法113
六、免疫应答中MHC的功能115
第九章 变态反应116
第一节 过敏反应型(Ⅰ型)变态反应116
一、IgE和肥大细胞116
二、过敏反应的基本过程117
三、产生过敏反应的条件和原因118
四、常见的过敏反应及其控制119
第二节 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119
一、Ⅱ型变态反应的形成和机理119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变态反应种类119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121
一、免疫复合物型反应机理121
二、临床常见的免疫复合物疾病123
第四节 细胞免疫或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124
一、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细胞反应机理124
二、临床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种类124
第十章 抗感染免疫126
第一节 先天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126
一、屏障结构126
二、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127
三、吞噬细胞128
第二节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的因素130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130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130
第三节 抗细菌感染免疫131
一、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免疫131
二、慢性细菌性感染的免疫132
第四节 抗病毒感染免疫132
一、干扰素132
二、体液免疫132
三、细胞免疫133
第五节 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133
一、对原虫的免疫133
二、对蠕虫的免疫134
第十一章 免疫防治136
第一节 概述136
第二节 天然获得性免疫136
一、天然被动免疫136
二、天然主动免疫137
第三节 人工获得性免疫137
一、人工被动免疫137
二、人工主动免疫138
三、疫苗的使用142
四、免疫失败143
第十二章 免疫技术概论146
第一节 免疫血清学技术146
一、免疫血清学技术的类型146
二、免疫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146
第二节 细胞免疫技术148
第三节 免疫制备技术149
第四节 免疫技术的应用150
一、疾病诊断150
二、动植物生理活动研究150
三、物种及微生物鉴定150
四、动物、植物性状的免疫标记150
五、免疫增强药物和疫苗研究150
六、发病机理研究150
七、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151
第五节 免疫技术发展趋向151
第十三章 凝聚性试验152
第一节 凝集试验152
一、凝集试验的种类152
二、直接凝集试验154
三、间接血凝试验155
四、乳胶凝集试验157
五、协同凝集试验158
第二节 沉淀试验158
一、沉淀试验的种类159
二、环状沉淀试验159
三、琼脂免疫扩散试验159
四、免疫电泳技术160
第十四章 标记抗体技术163
第一节 酶标抗体技术163
一、原理163
二、用于标记的酶164
三、抗体的酶标记165
四、酶标抗体技术类型166
五、常用的酶标抗体技术167
六、酶标抗体技术的应用170
第二节 荧光抗体标记技术171
一、荧光发射的原理171
二、荧光色素172
三、荧光素标记173
四、荧光抗体染色174
五、荧光显微镜检查175
六、荧光抗体标记技术的应用175
第三节 放射免疫标记技术176
一、原理176
二、标记用同位素179
三、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179
四、常用的放射免疫技术180
五、放射免疫技术的应用182
第十五章 补体参与的检测技术184
第一节 概述184
第二节 补体结合试验184
一、材料的准备和滴定184
二、正式试验187
三、补体结合试验的改进188
第三节 免疫粘附血凝试验188
一、材料准备188
二、正式试验189
第四节 被动红细胞溶解试验189
一、抗原吸附红细胞(致敏)189
二、待检血清190
三、溶血试验190
第十六章 中和试验191
第一节 概述191
第二节 终点法中和试验191
一、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191
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193
第三节 空斑减少试验193
第十七章 免疫检测新技术195
一、化学发光免疫测定195
二、SPA免疫检测技术195
三、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检测技术196
四、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197
五、免疫电镜技术197
六、免疫传感技术198
七、免疫转印技术198
八、免疫核酸探针技术198
九、免疫PCR技术198
十、免疫沉淀199
第十八章 细胞免疫检测技术200
第一节 T细胞E玫瑰花环试验200
一、概述200
二、总E(Et)玫瑰花环试验201
三、应用202
第二节 T细胞亚群检测技术202
一、概述202
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抗原202
三、应用202
第三节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03
一、概述203
二、形态学检测法203
三、3H-TdR掺入法204
四、应用204
第四节 细胞毒性T细胞试验204
一、概述204
二、形态学检查法205
三、51Cr释放法205
四、应用206
第五节 白细胞介素测定206
一、概述206
二、IL-1胸腺细胞增殖试验206
三、IL-2依赖细胞株增殖法207
四、IL-2的MTT比色分析法207
五、应用207
第六节 干扰素的测定208
一、概述208
二、病变抑制法208
三、应用209
参考文献210
热门推荐
- 2925426.html
- 1406375.html
- 222680.html
- 791676.html
- 3239432.html
- 827574.html
- 1521576.html
- 729684.html
- 2044960.html
- 15689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34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54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90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31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23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56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0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21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97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