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研究 基于马克思社会形态说的分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研究 基于马克思社会形态说的分析
  • 陈荣富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09489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192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研究 基于马克思社会形态说的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中国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理论成就1

二、我国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2

三、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10

四、本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12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19

第二章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及其方法论功能22

第一节 劳动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逻辑起点23

一、历史本体论: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一切社会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4

二、历史认识论:用劳动去说明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演进25

三、历史价值论: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类解放27

第二节 生产方式的四维结构与社会形态的四维结构30

一、对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概念辨析31

二、生产方式的四维结构与社会形态的划分33

三、社会形态四维结构说的社会解释范式意义36

第三节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完整性的集中表现38

一、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完整性的肢解38

二、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线39

三、社会形态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4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与社会形态理论同步形成和发展45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最初的社会形态理论45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理论初步形成47

三、《资本论》及其手稿对社会形态的划分53

第五节 社会形态理论是对共产主义的全面论证65

一、前现代理论、现代理论和未来社会理论65

二、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必然性68

三、现代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73

四、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81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比较86

第一节 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社会形态发展的可逾越性和不可逾越性87

一、社会发展规律不等于社会发展道路87

二、社会经济形态的可逾越性88

三、社会技术形态(生产时代)的不可逾越性94

四、社会交换形态的不可逾越性96

五、社会主体形态的不可逾越性99

第二节 经典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四种社会形态同步发展101

一、经典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描述101

二、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102

三、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的同步发展105

四、资本违背自己的意愿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109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预测113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预测的特点113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15

三、共产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116

四、经典社会主义道路并非“一般发展道路”119

第四节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121

一、中国内部缺乏发展西方式典型资本主义的根据122

二、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的限制使中国缺乏发展西方式典型资本主义的历史环境和条件124

三、邓小平论中国人的历史选择125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四种社会形态不同步发展127

一、社会形态的可逾越性与不可逾越性的矛盾127

二、理论和实践探索中的失误13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理论创新概述141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层次的理论创新14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14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14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15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程监测仪1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基础160

一、历史方位:基于社会形态四维结构的分析161

二、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使命166

三、艰难历程:探索远未结束172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不可逾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78

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相容”说的由来与发展178

二、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183

三、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186

四、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唯一途径189

五、用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价值取向规范、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194

第四节 工业社会不可逾越:开辟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9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198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影响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03

三、开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12

第五节 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218

一、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218

二、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226

三、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现代化233

第六节 社会经济形态的可逾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哲学依据和制度保证240

一、中国道路的历史哲学依据240

二、社会主义本质与资本本性的相容性和对立性24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保证256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72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层次的理论创新27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渐进式改革道路278

一、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279

二、渐进式改革的利和弊287

三、渐进式改革仍是中国今后改革路径的选择29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298

一、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98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选择302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特征306

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任重道远315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319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320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国情分析325

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矛盾分析329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政策和实践332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336

一、对社会建设内涵的多维审视336

二、社会建设的百年历程33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里程碑345

四、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的理论问题350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58

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59

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366

三、总结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发展375

第六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387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87

二、政治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393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01

结语411

主要参考文献414

后记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