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外交历程 1949-198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外交历程 1949-1989
  • 计秋枫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20019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外交史-中国-1949-198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外交历程 1949-198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演进1

一、传统中国的“天下观”1

世界的中心1

华夷之辨1

天下一统2

二、封贡体系3

天下秩序的性质3

运行模式3

构建进程4

体系层次4

三、日薄西山的中华帝国5

近代中国的衰落5

僵化的对外理念6

四、近代中国的奋斗7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线7

器械革新阶段7

制度革新阶段8

思想革新阶段9

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9

新中国的历史重任9

附录10

重要知识点10

思考题10

延伸阅读10

第一章 站稳脚跟:新中国成立初的外交12

一、新中国诞生时的国际环境12

雅尔塔会议12

美苏冷战13

冷战对新中国的影响14

二、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14

三大基本方针14

《共同纲领》15

建交状况16

“紫石英号”事件16

三、中美关系的抉择17

美国的观望姿态17

《白皮书》18

司徒雷登离华18

中共“一边倒”政策的出台19

美国的反应20

瓦尔德事件20

四、中苏同盟21

中共与苏共之间的历史恩怨21

毛泽东访苏21

中苏同盟的缔结2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3

五、联合国代表权问题23

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出现24

斗争的继续24

西方的拖延策略25

六、对日和约问题26

美国远东政策的调整26

新中国的反对26

旧金山和会27

《旧金山对日和约》的不公正27

“日台和约”28

附录28

本章大事年表28

重要知识点30

思考题30

延伸阅读31

第二章 朝鲜战争32

一、朝鲜战争的缘起32

“三八”线32

南北朝鲜的对峙32

朝鲜战争的爆发33

二、战争的扩大33

美国的干涉33

仁川登陆34

中国的立场35

三、中国的参战35

中国面临的困境35

暂缓出兵的理由36

参战的理由36

中国参战的最终决策37

新中国领导人的胆略气魄38

四、志愿军参战后的战况38

五次战役39

边谈边打40

五、朝鲜停战谈判41

谈判的缘起41

朝鲜停战谈判的特点42

军事分界线问题43

战俘问题44

六、朝鲜战争评述45

朝鲜战争伤亡数据45

战争胜负的评判标准46

新中国的巨大胜利46

朝鲜战争的历史意义47

附录47

本章大事年表47

重要知识点49

思考题49

延伸阅读49

第三章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51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51

朝鲜问题51

印度支那问题52

苏联的倡议52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可剥夺53

杜勒斯的无礼53

二、日内瓦会议的进程与影响54

《十六国宣言》54

奠边府战役冲击波54

《日内瓦最后宣言》55

周恩来的外交魅力56

三、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5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7

万隆会议缘起58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58

万隆会议上的暗流59

“求同存异”口号59

万隆会议精神60

万隆会议的意义61

四、周恩来的和平外交61

化敌为友的气度61

双重国籍问题62

台湾问题声明62

附录63

本章大事年表63

重要知识点63

思考题64

延伸阅读64

第四章 中美对峙与台湾问题65

一、美国遏制中国的措施65

艾森豪威尔主义65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66

“两个中国”阴谋67

二、第一次台海危机68

一江山岛战役68

蒋军撤离大陈岛68

大陈岛事件余波69

中国的缓和姿态70

三、中美大使级会谈70

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缘起70

中美会谈停滞的症结71

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意义72

四、第二次台海危机73

台海局势的激化73

炮击金门73

美国的应对策略74

美蒋矛盾的根源75

《告台湾同胞书》76

美蒋矛盾升级76

《再告台湾同胞书》77

金门炮击战的历史意义78

附录78

本章大事年表78

重要知识点80

思考题80

延伸阅读80

第五章 国际变局与中苏关系的变化82

一、20世纪50、60年代之交国际局势的变化82

东西方阵营的清晰化82

西方阵营内部的裂痕82

东方阵营内部的动荡84

匈牙利事件85

二、中苏关系的隐患86

中苏交恶的责任问题86

同盟关系过密的弊端86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分歧87

国际局势看法分歧88

合作互助看法分歧89

三、中苏关系的冷淡90

“联合舰队”事件91

金门炮击战的影响92

美苏关系缓和的影响92

中印关系的影响93

四、中苏分歧的公开93

赫鲁晓夫的北京之行93

海参崴演讲95

“和”“战”之争95

裁军问题96

布加勒斯特会议97

附录98

本章大事年表98

重要知识点99

思考题99

延伸阅读99

第六章 中苏交恶和中苏边界冲突101

一、中苏关系的短暂缓和与再度恶化101

赫鲁晓夫的高压政策101

中共的妥协策略101

伊塔事件102

《国防新技术合作协定》的废除103

苏联在中印战争中的首鼠两端103

中苏矛盾的性质变化103

二、大论战104

“九评”的出台104

1964年周恩来的莫斯科之行105

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106

三、中苏边界问题107

中苏边界的未确定107

中苏边界谈判108

四、中苏边境冲突109

中苏边境局势109

苏联扩张势头的增强109

中苏对峙的激化110

珍宝岛冲突111

中苏全面战争危机111

铁列克提事件112

五、中苏战争危机的缓解112

苏联的核打击图谋112

中国的不屈服姿态113

北京机场会见114

“一号命令”115

附录115

本章大事年表115

重要知识点117

思考题117

延伸阅读117

第七章 中印关系的曲折历程119

一、西藏问题119

英印在西藏特权的由来119

1954年中印协议120

达赖十四世滞留事件120

印度对西藏叛乱的支持121

二、中印边界问题122

西姆拉会议122

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23

伪造的《艾奇逊条约集》123

荒诞的“约翰逊线”124

印度的边界要求124

三、通往战争之路125

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125

中国的审慎态度125

尼赫鲁的强硬立场126

中国退让的底线127

印度的“前进政策”127

四、对印度自卫反击战128

中国的自卫反击决策128

第一阶段战事129

印度的反扑129

第二阶段战事130

中国主动停火130

五、中印对峙及和解131

战后中印关系131

中印对峙的延续131

中印关系正常化132

附录133

本章大事年表133

重要知识点134

思考题134

延伸阅读135

第八章 60年代激荡的中国外交136

一、越南战争的缘起136

美国在越南的介入136

东京湾事件137

美国的越战决策138

二、抗美援越139

中国的战略考虑139

美国的逐步升级策略140

中国的战争边缘政策140

中国对北越的支持141

停火谈判问题141

三、中美在印支的外交角逐143

尼克松的“越南化”政策143

胡志明小道143

柬埔寨政变144

中国对西哈努克的支持144

五二○声明145

附录146

本章大事年表146

重要知识点146

思考题147

延伸阅读147

第九章 中美关系的解冻148

一、中美缓和的试探149

尼克松的缓和信息149

中国的谨慎应对149

“叶海亚渠道”的建立150

二、基辛格秘密访华152

美国特使访华事宜152

基辛格北京之行152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54

三、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155

中美关系中的障碍155

尼克松访华156

中美最高级会晤157

中美联合声明的拟制157

《上海公报》158

附录159

本章大事年表159

重要知识点160

思考题161

延伸阅读161

第十章 确保安全:70年代的中国外交162

一、70年代的苏联霸权扩张162

苏联迅猛的扩张势头162

苏联对中国的压力163

“亚安体系”165

二、“一条线、一大片”方针165

反苏方针的提出165

中日关系的密切化166

中国对西欧国家的期待167

三、中国式的“三个世界”理论167

原始的“三个世界”概念168

中国式的“三个世界划分”168

中国式“三个世界划分”的意义169

四、中美关系的波折170

尼克松的下台170

软弱的福特政府171

五、中美建交172

中美两国政坛的变化172

苏联扩张的促动172

经济利益的驱动173

中美建交公报173

中美建交的意义174

附录175

本章大事年表175

重要知识点176

思考题176

延伸阅读177

第十一章 80年代中国外交的调整178

一、美苏冷战的最后阶段178

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178

“星球大战”计划179

苏联的困境180

二、中美未解的台湾问题182

中国的和平统一主张182

“与台湾关系法”182

“斗而不破”的对美方针183

《八一七公报》184

三、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184

“一条线、一大片”方针的弊端184

中国的外交新思维185

中国外交新方针的内涵186

四、中英香港问题协议187

中国与西欧的经济合作187

香港问题187

中国的严正立场187

中英香港问题协议188

“一国两制”政策189

五、中苏关系正常化189

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189

塔什干讲话190

中苏特使磋商190

中苏关系的缓慢升温191

中苏最高级会晤192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意义192

附录193

本章大事年表193

重要知识点195

思考题195

延伸阅读195

结语:中华民族复兴之梦197

攻克难关197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197

上海合作组织198

经济高速增长198

战略机遇期198

严峻的挑战198

光明的前景199

附录199

延伸阅读199

索引2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