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部三农问题通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西部三农问题通论
  • 聂华林,李泉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248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905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942页
  • 主题词:农业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西部三农问题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上卷 总论3

第一章 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完整政策体系3

第一节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题3

一 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3

二 文件内容解读3

三 思路与要求4

四 文件政策含义4

第二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

一 2005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5

二 文件内容解读5

三 思路与要求6

四 文件政策含义6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

一 2006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6

二 文件内容解读6

三 思路与要求7

四 文件政策含义7

第四节 发展现代农业8

一 2007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8

二 文件内容解读8

三 思路与要求8

四 文件政策含义9

第五节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10

一 2008年中央1号文件的背景10

二 文件内容解读10

三 思路与要求11

四 文件政策含义12

第六节 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12

一 农民必须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12

二 “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重落实、重统筹与重实效13

三 开拓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13

第七节 全面理解破解“三农”问题的总体要求与任务14

一 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总体要求14

二 当前“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14

三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道路15

四 新格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15

五 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15

第二章 “三农”问题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16

第一节 小康的由来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16

一 小康的由来16

二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18

三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涵19

第二节 西部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地区21

一 东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比较分析21

二 东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比较分析23

三 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分析25

第三节 “三农”问题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瓶颈30

一 农村、农业和农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1

二 “三农”问题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32

三 “三农”问题是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最大难点33

第三章 中国及西部“三农”问题的成因分析37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中国“三农”问题成因的理论观点综述37

一 经济发展的观点37

二 社会发展的观点38

三 其他角度的观点38

第二节 西部“三农”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分析39

一 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39

二 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40

三 落后的制度文化与思想观念44

四 东西部“三农”问题特征的比较分析45

五 西部“三农”问题是发展条件不足下的“三农”问题46

第三节 西部“三农”问题成因的机理分析48

一 PPE怪圈48

二 RAP怪圈49

三 PPE怪圈与RAP怪圈的耦合50

第四章 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51

第一节 总体思路与基本方针51

一 总体思路51

二 基本方针52

第二节 经济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55

一 基本目标55

二 基本思路55

第三节 生态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59

一 基本目标59

二 基本思路59

第四节 社会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62

一 基本目标62

二 基本思路63

第五节 制度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68

一 基本目标68

二 基本思路69

第六节 文化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74

一 基本目标74

二 基本思路75

第七节 城乡关系重建的目标与基本思路77

一 基本目标77

二 基本思路78

第五章 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重点问题与主要对策建议81

第一节 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重点问题81

一 农牧民的增收问题与农牧民的贫困问题81

二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81

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82

四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问题82

五 加快西部改革开放步伐问题82

第二节 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主要政策建议82

一 率先在西部农村进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试点工作82

二 建立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政策框架84

三 在三江源地区建立国家级生态补偿试验区85

四 完善和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的扶贫思路87

五 进一步完善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89

六 正确处理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重大关系91

七 牧区移民后续产业的安排94

八 要避免因发展劳务经济而贻误农村发展95

九 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97

十 给予农民承包土地“永佃权”,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98

十一 政府要提高西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能力101

十二 完善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环境条件103

十三 把小城镇发展作为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和连接点106

第六章 西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框架110

第一节 资金投入机制110

第二节 农业反哺机制113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115

第四节 农业企业家培育机制116

第五节 农村工业化推进机制117

第六节 区域城镇化推进机制118

第七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119

第八节 城乡制度创新机制120

第九节 城乡生态协调机制121

第十节 农业科技推广机制122

第十一节 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124

下卷 分论129

第一篇 经济重建129

第七章 西部农业经济重建的核心问题: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29

第一节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129

一 有利于农业发展立地条件的改善129

二 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129

三 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130

四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130

第二节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目标和方向130

一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130

二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135

第三节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举措137

一 正确处理好基层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137

二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137

三 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138

四 县域农村工业发展的重点是农产品加工业138

五 发展地域特色农业139

第八章 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培育141

第一节 培育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思路141

一 整治开发基本农田141

二 加强农业的科技应用能力建设142

三 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143

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145

第二节 培育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145

一 走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145

二 实施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146

三 实行农业生产生态化和区域化147

四 实施农民基础教育普及化和技术教育定期化148

第三节 培育西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149

一 注意发挥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控作用149

二 广开财源,加大农业投入149

三 结合各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大力开发农业适用技术149

四 要积极创新经营制度150

五 切实加强农民的培训151

第四节 西部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151

一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151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建设152

三 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152

四 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153

第九章 西部农村工业的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发展154

第一节 西部农村工业的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154

一 小城镇能够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154

二 农村工业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154

三 西部农村工业的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发展实质是同一过程155

第二节 西部农村工业战略性调整的思路155

一 西部农村工业战略性调整的层次155

二 西部农村工业布局的调整157

三 培育西部农村工业的新型劳动者157

第三节 基于农村工业战略性调整的城镇化发展思路159

一 以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加快西部城镇化建设159

二 重视培育小城镇的主导产业159

三 坚持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协同推进160

第十章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西部农村经济发展16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内涵161

一 生产发展是西部农村经济的核心161

二 生活宽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62

三 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保证162

四 管理民主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保证162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63

一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163

二 加快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164

三 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发展模式165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166

一 搞好以现代农业为方向的农业生产166

二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168

三 继续发展农村劳务经济168

第十一章 基于西部农村经济重建的县域经济发展170

第一节 县域经济发展对西部农村经济重建的意义170

一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70

二 县域经济可以给农村经济重建作出更大的支持170

第二节 基于农村经济重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172

一 现代农业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172

二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发挥地区比较优势172

三 县域经济发展应积极参与地区分工173

四 县域经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173

第三节 基于农村经济重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173

一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174

二 积极发展特色工业174

三 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175

第十二章 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77

第一节 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177

一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177

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农村发展177

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社会问题178

第二节 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79

一 西部农村能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79

二 西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79

三 西部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80

四 西部农村信息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81

第三节 加快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181

一 积极开展现状评价,为有针对性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基础181

二 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合理空间配置182

三 鼓励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183

四 加快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选择183

五 加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186

第十三章 延伸西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链条187

第一节 链接和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意义187

一 产业链的功能决定了链接和延伸的必然性187

二 农业产业链的链接与延伸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189

三 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相互依存决定了融合的必然性190

四 延伸农业产业链对推进西部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意义190

第二节 西部农业产业链条在国民经济中的链接191

一 西部农业产业链条在国民经济链接上存在的问题191

二 西部农业产业链链接的主体与内容192

三 西部农业产业链链接的方式与重点193

第三节 西部农业产业链条在国民经济中的延伸194

一 传统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制约因素194

二 农业产业链区域延伸的动力机制与延伸方向195

三 西部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对策197

第二篇 生态重建201

第十四章 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基本内容与重点201

第一节 生态重建的内涵及意义201

一 生态重建的内涵201

二 生态重建的意义202

第二节 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内容205

一 生态系统重建205

二 生态环境重建208

三 生态制度重建208

四 生态文化重建209

第三节 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举措210

一 要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210

二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211

三 减轻农村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12

第四节 西部农村生态重建中应注意的问题212

一 生态重建要注意兼顾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212

二 技术导向型的生态农业是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切入点213

三 生态恢复和生命体系培植是西部农村生态重建的核心214

第十五章 西部农村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生产力提升215

第一节 生态经济生产力概述215

一 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内涵215

二 生态重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215

第二节 提升西部农村生态经济生产力的路径选择217

一 以生态发展为突破口217

二 人工生态经济系统是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18

三 提升西部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战略选择221

第三节 西部生态经济生产力提升的案例分析——广西平果县果化镇龙何屯农果草耦合及生态效益分析223

一 研究区概况223

二 农果草耦合系统的建立224

三 岩溶农果草耦合系统的关键技术225

四 农果草耦合系统的效益分析227

第十六章 西部农业生态产业化与新型生态产业发展228

第一节 生态产业化概述228

一 生态产业化的内涵228

二 生态产业化思路228

三 农业生态产业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229

第二节 西部生态农业的发展230

一 生态农业的含义及特点230

二 西部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231

三 西部生态农业的分区域发展232

第三节 西部农村草产业的发展235

一 西部农村草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235

二 西部农村大力发展草产业的必要性分析236

三 西部农村草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236

四 西部农村草产业发展需解决的基本问题237

第四节 西部农村林产业的发展238

一 林产业生产的特点238

二 西部林业资源的简要情况239

三 当前西部农村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39

四 西部农村林产业发展对策240

五 西部农村林产业发展应重视的几个领域242

六 西部农村林产业化发展的对策244

第五节 西部农村沙产业的发展245

一 发展沙产业的意义245

二 西北片区沙区的基本情况247

三 西北片区沙产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248

四 项目选择是实施沙产业开发的突破口251

第十七章 西部生态重建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254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差254

第二节 西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思路与途径255

一 西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思路255

二 生态重建下西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具体途径257

第三节 西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生态农业产业化258

一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258

二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258

三 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原则259

四 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选择259

第十八章 西部循环农业的发展262

第一节 循环经济概述262

一 循环经济的理念262

二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与原则263

三 循环经济的特点264

四 西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265

第二节 西部循环农业的发展思路265

一 循环农业的内涵和意义265

二 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实践借鉴267

三 西部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与路径选择268

第三节 西部农村循环经济典型案例:沼气生态农业268

一 沼气生态农业概况268

二 西部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的意义270

三 发展沼气对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272

四 当前西部发展沼气生态农业所存在的问题273

第十九章 西部生态发展理念下的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275

第一节 生态发展概述275

一 生态发展的内涵275

二 生态发展的意义279

三 生态发展的途径280

第二节 西部农村荒漠化的治理283

一 西部农村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283

二 西部农村荒漠化成因分析285

三 西部生态发展理念下的荒漠化治理措施289

第三节 西部农村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292

一 狠抓“封”字,坚持开展封山育林292

二 抓好“造”字,大力加强石山造林293

三 严格“管”字,强化石山森林管护293

四 力推“沼”字,大力推广农村沼气294

五 抓好“保”字,推广石山砌墙保土294

六 抓好“柜”字,开展地头水柜建设294

七 抓好“移”字,开展石山生态移民295

八 抓好“加”字,发展资源加工利用295

第二十章 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297

第一节 生态补偿的基础297

一 生态补偿的含义297

二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298

三 应当对西部进行生态补偿的缘由300

第二节 西部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301

一 生态补偿对象和补偿主体的确定301

二 补偿资金的来源302

三 生态补偿的原则304

四 生态补偿费的计算与使用304

第三节 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机制的构建305

一 产权机制的构建305

二 建立生态补偿费的保障监督机制306

三 法律机制的构建307

四 激励机制的构建308

第四节 西部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308

一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投入308

二 健全西部农村政策性金融持续投入机制与补偿机制309

三 加快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310

第三篇 社会重建312

第二十一章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312

第一节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312

一 农村公共管理的界定312

二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建设现状314

第二节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317

一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317

二 西部农村公共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319

第三节 重构西部农村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议321

一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管理体制321

二 进一步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323

三 国家宏观政策的优化324

四 完善农村教育体制324

第二十二章 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326

第一节 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326

一 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演进及特征326

二 西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329

三 西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331

第二节 完善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332

一 转变观念,建设服务型政府332

二 合理界定乡镇政府的职能和事权范围333

三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333

四 引入竞争,建立多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334

五 规范整合现有农村公共服务机构336

六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决策机制336

七 加强监管问责制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机制337

第二十三章 西部农村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39

第一节 西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339

一 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339

二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341

三 发展西部农村教育的对策344

第二节 西部农业科技的改革与发展346

一 西部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346

二 西部农业科技改革与发展的举措349

第三节 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352

一 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352

二 改善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对策和措施355

第二十四章 完善西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359

第一节 西部农村的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59

一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359

二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成因361

第二节 完善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363

一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363

二 完善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和对策364

第二十五章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369

第一节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369

一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369

二 转移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意义370

第二节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372

一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分析372

二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374

三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374

第三节 加快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377

一 积极推进西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377

二 以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378

三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379

四 发展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81

第二十六章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383

第一节 农村经济组织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383

一 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变迁历程383

二 中国乃至西部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386

第二节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的组织体系分析389

一 农户家庭经营是西部农村经济组织体系的基础层次389

二 合作经济组织是西部农村经济组织体系的第二层次390

三 契约型合作经济组织是第三层次391

第三节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392

一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覆盖率低392

二 有些经济组织带有原始的血缘性、地缘性及行政性特点392

三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普遍存在业务范围小的问题393

第四节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对破解“三农”问题的意义393

一 西部农村经济组织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393

二 有利于繁荣西部农产品贸易393

三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394

第五节 发展西部农村经济组织的对策394

一 西部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394

二 重构西部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394

三 完善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395

四 加强农村各种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396

第二十七章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397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397

一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397

二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399

第二节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00

一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400

二 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01

第三节 完善西部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对策的思考402

一 夯实农村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物质基础402

二 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403

三 促进农村牧区基层民主的发展404

四 完善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确保农村稳定发展405

第二十八章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406

第一节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406

一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406

二 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407

三 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407

第二节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407

一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407

二 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410

第三节 加强西部农村基层政府建设的思路411

一 以扩展直接民主为目标,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11

二 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落脚点411

三 提高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队伍的自身素质412

四 加强乡镇党组织建设413

第四篇 文化重建415

第二十九章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与“三农”问题的破解415

第一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意义415

一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415

二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可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416

三 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之一416

四 加强农村文化重建可以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417

五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418

六 满足农民不断增加的精神生活需要418

七 加强西部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419

八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420

第二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关系420

第三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核心是塑造新型农民421

一 新型农民的含义421

二 培育西部新型农民——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422

三 培育西部农村精英阶层424

四 鼓励农村的内源发展428

附录 贵州省余庆县“四在农家”的创建428

第三十章 西部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432

第一节 西部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432

一 文化资源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32

二 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33

三 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442

第二节 农村文化产业的属性446

一 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446

二 文化产业产生的过程449

三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449

四 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452

五 西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452

第三节 西部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发展455

一 西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455

二 西部农村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456

三 西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457

四 西部特色文化村镇的建设461

五 西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462

六 西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463

附录 别具一格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465

第三十一章 西部农村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468

第一节 西部农村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468

一 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468

二 文化冲突、文化侵犯与民族文化保护469

三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和发扬之间的辩证关系470

四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要点把握474

第二节 西部农村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475

第三节 西部农村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476

一 构建西部农村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476

二 机制保护与构建中的原则把握479

第三十二章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投资主体模式与政府482

第一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投资主体模式482

一 政府建设模式482

二 集体开发模式482

三 招商引资开发模式483

四 村镇居民自主开发模式483

五 共同开发模式483

第二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483

一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政府行为484

二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市场行为485

三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个人行为485

四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485

第三节 政府在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作用487

一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生成思路487

二 地方政府在西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要点把握489

附录 龙脊平安村民族旅游多元投资主体及问题489

第三十三章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493

第一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存在的问题493

一 农村文化意识中存在的问题493

二 农村文化重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错位493

三 政府对西部农村文化建设引导上的错位494

四 西部自然条件复杂,农村文化重建难度大496

五 西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497

六 西部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比较薄弱497

七 西部农民自办文化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和引导497

八 西部农村传统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挖掘、保护和开发498

第二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思路498

一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思路498

二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发展战略501

第三节 西部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建议503

一 在思想认识方面503

二 在经费投入方面504

三 在发展思路方面505

四 在政府职责方面506

五 在市场培养和管理方面508

六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509

第五篇 制度重建511

第三十四章 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511

第一节 二元结构的演化和成因分析511

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化及成因511

二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513

三 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514

第二节 破除西部二元结构的意义及总体设想518

一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对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意义518

二 破除西部二元结构的总体设想519

第三节 破除西部二元结构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举措521

一 破除西部二元结构的基本原则521

二 破除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522

第三十五章 西部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526

第一节 西部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背景526

一 西部乡镇机构的历史沿革526

二 当前西部乡镇改革的背景527

第二节 西部乡镇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529

一 乡镇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529

二 乡镇政府体制上存在的问题530

第三节 四种乡镇政府体制改革模式的评价531

一 虚化乡镇政府,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531

二 加强乡镇政府建设,建成一级完备的农村基层政府组织532

三 主张官民合作的“乡政自治”模式533

四 “乡治模式”533

第四节 西部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总体设想534

一 西部乡镇政府存在的意义534

二 改革的目标和原则535

三 西部乡镇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总体思路536

第三十六章 稳定和完善西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540

第一节 城镇土地经营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540

一 西部农村城镇化概述540

二 农村城镇化与城镇土地经营相互影响541

第二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分析543

一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形成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543

二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城镇土地经营实践中的问题551

第三节 西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经营模式探索556

一 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含义556

二 农村土地股份制的可行性分析558

三 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制的意义560

第三十七章 西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565

第一节 户籍制度的变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565

一 户籍制度的历史变迁565

二 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569

第二节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总体设想573

一 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分析573

二 户籍制度重建的意义和总体设想574

第三节 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576

一 配套制度的改革576

二 户籍制度的改革580

第三十八章 继续深化西部农村税费制度改革582

第一节 为什么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582

一 税费改革历程583

二 农村税费改革的阶段性成效584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民负担问题586

一 显性负担586

二 隐性负担587

第三节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加重的原因587

一 农民仍要承担一些不公平的税负587

二 基层政权运转资金缺口较大588

三 乡以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588

四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588

五 政府服务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服务职能严重缺位588

第四节 减轻农民负担的总体思路——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589

一 乡镇机构的改革589

二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改革590

三 县乡财政体制改革590

四 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590

五 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591

第五节 西部农村税费改革的具体措施591

一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91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594

三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597

四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597

五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601

第三十九章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与制度重建605

第一节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605

一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605

二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606

三 西部县乡财政危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610

第二节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611

一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环境、目标与路径611

二 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614

第三节 科学地界定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范围619

一 转变政府财政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619

二 适当减少地方财政层级621

三 事权与支出范围的合理划分621

四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623

第四节 增加县乡政府的收入自主权625

一 增加县乡政府的收入自主权625

二 走向城乡税制一体化630

第五节 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634

一 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634

二 建立规范化的西部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637

第六节 西部县乡财政债务化解640

一 西部县乡政府债务的静态考察640

二 西部县乡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642

三 化解西部县乡政府债务的难点644

四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西部县乡政府债务治理645

第七节 西部县乡预算制度改革648

一 问题与现状648

二 预算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651

三 完善西部县乡政府预算制度的措施652

第四十章 西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建设656

第一节 西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建设656

一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迁的背景657

二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特征658

三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体制障碍659

四 西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与创新662

第二节 西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669

一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回顾及基本形式669

二 西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必要性670

三 西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动因分析672

四 西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673

第三节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建设674

一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阶段与路径674

二 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相关的问题分析675

三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动因679

四 西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思考680

第四节 西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1

一 西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优势681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和运行模式683

三 西部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选择——政府推动的外生型发展模式685

第六篇 城乡关系重建688

第四十一章 西部城市与农村发展关系分析688

第一节 西部城乡关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688

一 协调城乡关系是适应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688

二 西部城乡关系重建是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之一689

三 西部城乡关系重建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689

四 西部城乡关系重建是反思传统的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690

五 协调的城乡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的应有之义691

第二节 西部城乡关系现状692

一 西部城乡发展关系失衡的主要表现692

二 城乡关系失衡的原因700

第三节 西部城乡二元结构关系分析702

一 西部城乡二元空间结构分析703

二 西部城乡二元税制结构的历史考察704

三 西部城乡二元社会文化结构705

第四节 西部城乡制度关系比较分析709

一 城乡制度变迁的特点709

二 城乡制度需求及其变迁的差异性分析710

三 城乡制度变迁的比较分析711

第四十二章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713

第一节 城乡统筹发展的含义和必然性713

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含义713

二 城乡时空演化规律与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内涵714

三 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717

第二节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与原则720

一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720

二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722

第三节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核心724

一 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核心724

二 怎样实现城乡统筹发展725

第四节 西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模式726

一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的理论阐释727

二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的实现条件732

三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的实现路径734

四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实现的动力机制736

五 “城乡网络非均衡”模式实现的市场保障体系740

第五节 西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验743

第四十三章 建立符合西部实际的农业反哺机制745

第一节 反哺农业的实质、目标和临界745

一 反哺农业的实质745

二 反哺农业的时机选择745

三 反哺农业的目标747

第二节 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747

一 转折期工业反哺农业的特点748

二 大规模工业反哺农业期的特点749

第三节 构建符合西部实际的农业反哺机制750

一 构建稳定的反哺农业机制750

二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752

三 重视农业企业家培育机制754

四 构筑乡村工业化推进机制755

五 重视区域城镇化推进机制755

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757

七 城乡制度创新机制758

八 城乡生态协调机制759

九 城乡文化整合机制760

第四十四章 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构想762

第一节 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762

一 中心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762

二 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763

三 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763

四 小城镇的发展和乡村城镇化764

第二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765

一 发达国家的城乡经济一体化765

二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经济一体化768

三 国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启示771

第三节 构建西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建议773

一 改变政府行为观念773

二 构建城乡居民发展平等机会的体制774

三 大力发展城乡互动经济产业776

四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777

五 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778

六 农村城镇化779

第四十五章 以小城镇作为西部城乡关系重建的纽带782

第一节 小城镇在城乡关系重建中的作用782

一 小城镇的概念782

二 小城镇的作用783

第二节 以小城镇作为西部城乡关系重建纽带的必然性784

一 西部小城镇建设概况784

二 西部以小城镇作为城乡关系重建纽带的必然性784

第三节 小城镇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786

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786

二 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787

三 聚集小城镇的产业支撑787

四 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788

五 创造有利于小城镇企业培育和集群发展的环境788

六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789

第四节 西部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模式选择789

一 西部农村小城镇发展应遵循的原则789

二 西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模式791

第七篇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795

第四十六章 生态经济模式795

第一节 生态经济是西部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795

一 生态经济的含义795

二 西部农村发展生态经济的特殊意义799

三 西部农村发展生态经济的核心问题801

第二节 国内生态经济发展主要模式的借鉴803

一 资源转换型发展模式803

二 产业主导型发展模式806

三 都市型发展模式808

第三节 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810

一 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810

二 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体定位811

三 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813

第四十七章 农业产业化模式818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是西部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选择818

一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的再分析818

二 农业产业化对西部农村发展的特殊意义820

三 农业产业化对西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820

第二节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借鉴822

一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822

二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824

三 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模式826

四 国内农业产业化成功模式的启示828

第三节 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选择831

一 西部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再分析831

二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模式834

三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动模式839

第四十八章 农村工业化模式843

第一节 工业化是西部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843

一 西部农村的跨越式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843

二 农村工业化是西部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843

第二节 国内外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借鉴与西部农村工业化模式的选择845

一 国外农村工业化实践845

二 国内农村工业化实践849

三 国内外农村工业化模式的理论阐释854

四 国内外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基本启示855

五 西部农村工业化的模式选择857

第四十九章 城乡一体化模式859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859

一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859

二 城乡一体化的内容859

三 城乡一体化的特征859

第二节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模式借鉴860

一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模式860

二 国外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借鉴意义861

三 国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863

四 国内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864

五 西部城乡一体化的先进经验867

第三节 西部城乡一体化的模式选择868

一 城乡一体化的制约因素868

二 西部城乡一体化模式的选择870

第五十章 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模式875

第一节 西部社会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875

第二节 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借鉴876

一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模式876

二 现有农村文化建设模式的启示878

第三节 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879

一 城乡联动文化建设模式879

二 西部农村文化社会系统建设模式881

三 西部农村文化经济建设模式883

附录 项目在研期间公开出版发表的成果目录886

主要参考文献8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