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级生态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田大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023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67页
- 文件大小:205MB
- 文件页数:796页
- 主题词:生态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级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3
一、全球气候变化4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4
三、环境污染4
四、自然资源减少与退化5
五、生态安全问题6
第二节 生态学定义和研究内容7
一、生态学定义及其演变7
二、生态外延的扩展8
三、生态学的研究内容9
第三节 生态学发展历史及各阶段的特点9
一、朴素的生态学知识阶段10
二、生态学的形成阶段10
三、生态学的巩固发展阶段10
四、现代生态学及后现代生态学阶段11
第四节 生态学研究方法论12
一、野外观测12
二、野外定位研究12
三、实验研究12
四、数学模型模拟及数学分析12
第五节 生态学发展趋势及远景13
一、研究对象的多元化13
二、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形成新的学科13
三、定位研究及网络化管理13
四、研究手段的先进性14
五、注重生态建设与人工设计及生态决策研究14
第二章 分子生态学15
第一节 分子生态学的概述15
一、分子生态学的内涵15
二、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史16
三、分子生态学的研究现状17
第二节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
一、分子种群生态学20
二、植物生态进化和生态适应22
三、转基因植物的环境释放与生态影响24
第三节 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25
一、DNA水平上的研究方法25
二、蛋白质研究方法30
三、各种方法的比较30
四、生物信息学31
第四节 分子生态学在植物生态学中的应用32
一、在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32
二、植物种群生态适应和生态进化33
三、植物逆境分子生态学34
四、植物群落微生物分子生态学35
五、基因工程释放植物的风险研究35
第五节 分子生态学研究实例36
一、芦苇分子生态学研究36
二、翅果油树分子生态学研究37
三、喜树热激反应分子生态学研究37
四、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碱蓬种群分子生态学研究38
五、毛乌素沙地柠条种群分子生态学研究38
六、辽东栎种群分子生态学研究38
七、展望39
第三章 环境(个体)生态学40
第一节 太阳辐射40
一、太阳辐射的性质及其变化40
二、太阳辐射光谱对生物的生态作用41
三、太阳辐射强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43
四、太阳辐射的周期变化对生物的生态作用46
第二节 温度48
一、温度的变化规律49
二、温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50
三、温度与植物分布55
第三节 水分56
一、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56
二、水分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59
三、生物体的水分平衡61
四、植物对水分适应的生态类型62
五、水分与植物的分布64
六、极端水分对生物的影响64
七、水污染对生物的危害及生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66
八、植物群落对水分的调节作用68
第四节 大气68
一、大气污染概述69
二、大气污染对生物的生态作用70
三、生物对大气污染的适应74
四、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76
五、风与生物的生态关系81
第五节 土壤82
一、土壤组成82
二、土壤理化性质88
三、土壤的生态作用91
四、生物对土壤组成和土壤结构的影响92
五、生物对土壤的适应93
六、土壤污染及防治95
第六节 火97
一、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97
二、火对土壤的影响99
三、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102
四、火对动物的影响104
五、火与植物群落104
六、火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107
七、防火产生的后果108
第四章 种群生态学109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09
一、种群的概念109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110
第二节 种群动态110
一、种群密度和分布111
二、种群统计学113
三、种群增长模型121
四、自然种群数量变动125
第三节 种群调节129
一、种群调节概述129
二、外源性调节理论130
三、内源性调节理论132
第四节 种内、种间关系134
一、种内关系134
二、种间关系140
第五节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53
一、基因、基因库、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154
二、遗传平衡定律155
三、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因素155
四、生物种的概念和地理变异161
五、物种的形成163
第六节 种群生活史165
一、生活史概述165
二、个体大小166
三、能量分配与权衡166
四、生长与发育速度167
五、滞育和休眠169
六、衰老和复杂的生活周期169
七、生殖对策170
第五章 群落生态学174
第一节 群落生态学概念174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174
二、群落的一般特征175
三、有关群落的两个不同观点178
四、群落成分沿环境梯度发生变化的3种假说180
第二节 群落的结构182
一、群落的结构单元182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186
三、群落的水平结构187
四、群落的外貌与季相188
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188
第三节 生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189
一、生态位的概念189
二、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191
三、生态位分离195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196
一、演替的基本概念和演替理论196
二、演替模式197
三、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199
四、演替顶极学说200
第六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203
第一节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和特点203
一、生态系统生态学概念203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207
三、生态系统生态学特点208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原理及重要特征209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与作用209
二、生态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210
三、层次系统理论213
四、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216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218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218
二、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性能的四条基本原则219
三、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220
四、生态系统服务估价的重要意义222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物种流动224
一、基本概念224
二、物种流的特点224
三、入侵种的特征225
四、物种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26
五、环境异质性是物种流动的生态因素228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28
一、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228
二、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核心229
三、生态系统营养的收支231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32
一、生态系统是个热力学系统232
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233
三、能量流动的途径和速率234
四、食物链长度假说235
五、食物网结构理论238
六、能量动力学分析241
七、食物网的控制机理242
第七节 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流245
一、价值流、价格的概念245
二、价值流的增殖与能流的增减246
三、价值流的特点246
四、衡量价值的新概念247
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价值流249
六、大留民营生态农业系统的价值流251
第八节 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252
一、全球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式及其全球分布253
二、次级生产256
三、生物生产力的测定原理和方法259
第九节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263
一、资源分解作用及其意义263
二、生物分解者及其作用264
三、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265
第十节 生态系统的发育和进化268
一、生态系统发育的特点268
二、生态系统的演替270
三、生命的出现与生态系统的形成271
四、生态系统的进化272
第七章 景观生态学275
第一节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275
一、景观275
二、景观生态学276
三、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学派277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方法281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81
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285
第三节 景观空间结构与景观异质性291
一、景观空间单元291
二、景观异质性304
三、景观多样性308
四、景观空间格局310
五、景观空间结构分析的数量方法314
第四节 景观功能319
一、流的基本观点和产生机制319
二、相邻景观要素间的物质能量流321
三、动、植物在景观中的运动326
第五节 景观变化329
一、景观变化的驱动力329
二、干扰及其生态效应332
三、景观稳定性338
四、景观变化的转移矩阵与实例340
第六节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342
一、景观生态分类343
二、景观评价与保护346
第七节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348
一、自然保护和恢复生态学348
二、自然资源管理349
三、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349
第八章 城市生态学355
第一节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355
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355
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355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356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356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357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358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气候及大气污染358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水环境与水污染361
三、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及土壤污染362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噪声污染364
五、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筑和交通365
第四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与生物环境366
一、城市人口的结构366
二、城市人口容量及研究方法368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口流370
四、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371
第五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流376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物流376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能流378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信息流379
第六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评价380
一、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特征380
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内容和类型381
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和标准382
四、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步骤与方法384
五、城市生态安全与分析方法385
第七节 城市生态规划387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388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结构层次389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步骤与方法389
第八节 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392
一、生态城市的理论392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396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396
第九章 恢复生态学401
第一节 退化生态系统401
一、退化生态系统定义及其形成原因401
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与特征401
三、退化生态系统的现状403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404
一、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定义404
二、恢复生态学研究简介与发展趋势404
三、污染与恢复生态学406
四、恢复生态学理论406
五、恢复成功的判断标准408
六、恢复的时间408
第三节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409
一、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原则409
二、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409
三、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实例410
第四节 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415
第五节 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419
一、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对策419
二、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420
三、山地生态系统恢复的空间尺度——从小流域系统入手421
第六节 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恢复423
一、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423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424
三、海滩生态系统的恢复425
四、海岸沙丘生态系统的恢复426
第七节 水域生态系统的恢复427
一、河流(溪流)生态系统的恢复427
二、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429
三、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430
第八节 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432
一、采矿(石)区植被恢复模式432
二、治理模式实例433
第九节 城市和道路生态系统的恢复437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437
二、道路生态系统的恢复440
第十节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441
第十章 人类生态学448
第一节 地球、生命与人448
一、地球、生命与人448
二、环境450
三、生态学与人类的环境452
第二节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454
一、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454
二、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461
第三节 人类生态系统471
一、系统的共同特征471
二、人类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分类472
三、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474
第四节 人类健康与环境479
一、健康生态学内涵的基本要点479
二、人体耗散结构与健康481
三、社会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482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态学483
一、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483
二、可持续发展484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类生态学484
第十一章 信息生态学486
第一节 信息生态学基础486
一、信息及其基本特征486
二、信息生态学的起源489
三、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492
四、信息生态学在生物和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495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动496
一、生态系统信息的主要特点496
二、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相关性497
三、生态系统中信息流动的过程环节498
第三节 生态系统信息的采集技术501
一、生态系统信息采集概述501
二、生态系统调查技术504
三、实验测试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与方法)512
四、信息采集的文献检索方法513
五、信息采集的网络方法515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处理技术516
一、生态信息处理过程517
二、生态信息处理的统计学方法519
三、生态信息处理的机器学习方法520
第五节 信息系统的建立521
一、Eco-DBMS的开发流程521
二、Eco-DBMS的结构及内容523
三、Eco-DBMS的功能524
第六节 信息生态学的应用和展望527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管理531
第一节 生态系统管理概念与内涵531
一、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531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532
第二节 生态系统管理的评价度量和管理要素534
一、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534
二、生态系统管理评价的度量535
三、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536
四、生态系统管理评价度量的实例537
第三节 生态系统管理技术的整体框架538
一、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和技术内容538
二、生态系统管理案例539
第十三章 森林资源管理543
第一节 森林资源543
一、森林资源概述543
二、世界森林资源546
三、中国的森林资源550
四、森林旅游资源559
五、自然保护区560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562
一、森林资源管理的概念562
二、森林资源管理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技术564
三、森林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566
四、森林永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573
第三节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574
一、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概述574
二、森林资源管理系统576
三、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579
第四节 新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589
一、遥感589
二、地理信息系统593
三、全球定位系统596
第五节 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598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598
二、问题的形成原因599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600
第十四章 土地资源管理602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602
一、土地602
二、土地资源构成要素604
三、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630
四、世界及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636
第二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641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641
二、土地类型调查647
三、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647
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评价651
第三节 持续土地利用与管理654
一、土地整理654
二、城镇用地空间组织656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658
四、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661
五、区域土地资源开发669
第四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671
一、土地资源的形成与地域分异671
二、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671
三、园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675
四、后备农用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676
五、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676
第十五章 水资源管理681
第一节 水资源基础知识681
一、水资源的内涵及特点681
二、水循环和水量平衡685
三、降水量和蒸发量687
四、径流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692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及其管理694
一、地表水资源的概念694
二、地表水资源的特点695
三、地表水资源的形成696
四、地表水资源量700
五、地表水资源管理702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及其管理704
一、地下水资源的概念704
二、地下水资源特点及分类705
三、地下水资源管理707
四、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709
五、地下水资源系统管理模型710
第四节 水资源总量和水量平衡分析711
一、水资源总量的概念711
二、水资源总量计算712
三、水量平衡分析713
第五节 水质和水质评价715
一、水质及其形成715
二、水污染及其特征718
三、水质标准723
四、水质评价的基本方法728
第六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730
一、世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731
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732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出现的环境问题734
第十六章 生态规划738
第一节 概述738
第二节 生态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740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740
二、规划编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741
第三节 编制生态规划的程序和方法742
一、规划编制的程序742
二、规划编制的方法744
第四节 生态规划目标和基本内容745
一、目标确定745
二、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746
第五节 生态规划的结构框架748
主要参考文献754
热门推荐
- 3054477.html
- 1369680.html
- 3590989.html
- 2471583.html
- 1566999.html
- 3432506.html
- 3640504.html
- 2255235.html
- 719598.html
- 36836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35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3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50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2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74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3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7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3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3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