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识逻辑学 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认识逻辑学 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
  • 张盛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286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认知逻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识逻辑学 关于“转识成智”的逻辑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 何祚榕1

序二 彭漪涟3

专家对“认识逻辑学”的评论5

自序逻辑的跋涉12

第一章 逻辑学与认识逻辑学1

1.1什么是逻辑学1

1.1.1逻辑学是一门科学1

1.1.2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3

1.1.3逻辑学是发展中的科学7

1.2逻辑学的发展演变7

1.2.1传统逻辑的形成7

1.2.2数理逻辑方向7

1.2.3认识逻辑(辩证逻辑)方向9

1.2.4科学发现的逻辑方向10

1.2.5批判性思维(非形式逻辑)方向11

1.2.6语言逻辑方向12

1.2.7逻辑的发展轨迹:纯化与泛化14

1.3国人教训16

1.3.1西方逻辑学为何能持续发展16

1.3.2名辩学衰落的原因17

1.4逻辑在中国19

1.4.1西方逻辑学的输入和研究19

1.4.2黑格尔思辨逻辑的实质21

1.4.3恩格斯、列宁对传统逻辑与思辨逻辑的批评22

1.4.420世纪的三次逻辑论战24

1.5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37

1.5.1传统逻辑是思维成品的解剖学研究37

1.5.2传统逻辑是思维的工具38

1.5.3传统逻辑的性质和特点42

1.6逻辑学是关于思维与认识的科学48

1.7逻辑学的功能51

1.7.1接受和表达功能:听说读写的逻辑51

1.7.2认识功能:创造逻辑52

1.7.3社会功能:民主、科学和逻辑的内在联系53

1.8认识逻辑的内容和体系53

1.8.1科学的逻辑54

1.8.2认识过程的逻辑55

1.9认识逻辑学要义56

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58

2.1事物、语言和思想58

2.1.1自然、世界与思想58

2.1.2事物、思想与语言60

2.1.3思想与语言61

2.2思想63

2.2.1思想的内容63

2.2.2思想的形式63

2.2.3思想的表现形态63

2.2.4思想的逻辑形式65

2.3思想的品质66

2.3.1实践性66

2.3.2继承性66

2.3.3系统性66

2.3.4问题性67

2.3.5分析性67

2.3.6推导性67

2.3.7抽象性68

2.4认识世界68

2.4.1立场和观点68

附:关于世界观的阶级性72

2.4.2认识对象:事物的整体、部分、属性、功能、关系、质量与规律74

2.4.3认识的总规律76

2.4.4认识过程与认识方法(思想方法)76

附:关于形而上学方法和知性认识81

2.4.5认识中的否定与肯定,继承、批判和创造85

2.4.6认识中的量变与质变86

2.4.7类比思维、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87

2.4.8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87

2.4.9关于真理88

2.4.10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91

2.4.11循序渐进式与灵感突发式97

2.4.12从无知到有知,从知识到智慧100

2.4.13记性、悟性与灵性102

2.4.14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103

2.4.15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08

2.4.16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113

2.5改造世界114

2.5.1创造欲和创造力114

2.5.2改造自然115

2.5.3改造社会116

2.6科学发现117

2.6.1事物的发现117

2.6.2规律的发现118

2.7科学发明118

2.7.1语言文字的118

2.7.2工具的119

2.7.3制度的119

2.7.4方法的119

2.7.5精神的120

2.8科学发现、科学发明和逻辑120

2.8.1科学发现的逻辑120

2.8.2科学发明的逻辑121

第三章 类逻辑123

3.1思维的对象及认识的发生123

3.2概念、语言、思想的产生124

3.3类逻辑126

3.3.1类概念126

3.3.2类判断145

3.3.3类推理152

3.3.4推理链:类比、归纳与演绎的整合179

第四章 条件逻辑187

4.1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187

4.1.1事物间的因果关系187

4.1.2事物间的条件关系190

4.2因果概念和条件概念191

4.3因果判断191

4.4因果和条件类比推理191

4.5因果归纳推理(穆纳五法)192

4.5.1契合法(求同法)193

4.5.2差异法(求异法)193

4.5.3契合差异并用法(求同求异并用法)194

4.5.4共变法195

4.5.5剩余法196

4.6条件判断及条件演绎推理(假言判断及其推理)197

4.6.1关于条件判断197

4.6.2充分非必要条件判断及其推理199

4.6.3必要非充分条件判断及其推理200

4.6.4充要条件判断及其推理201

4.6.5非充要条件判断及其推理203

4.6.6负条件判断推理204

4.6.7纯条件推理204

4.7条件(因果)推理链:因果类比、因果归纳与条件演绎的整合205

4.8条件(因果)逻辑与条件(因果)科学206

第五章 数逻辑209

5.1数学的形成209

5.2数学和科学210

5.3数学和逻辑211

5.4数逻辑中的推理和推理链213

第六章 整体逻辑216

6.1整体和逻辑216

6.1.1事物都是整体216

6.1.2整体、部分、结构和功能间的逻辑关系217

6.2研究整体的方法219

6.3整体概念223

6.4整体判断226

6.4.1整体判断226

6.4.2功能判断227

6.4.3整体综合判断229

6.5整体推理229

6.5.1整体类比推理229

6.5.2整体归纳230

6.5.3整体演绎231

6.6整体逻辑的推理链240

6.7整体研究的不同侧面240

6.7.1正确理解整体和部分的组合规律240

6.7.2正确理解整体的发展、变化的规律242

6.7.3正确发挥整体的功能242

6.7.4从部分推测整体的存在或从整体推测部分的存在243

6.7.5研究整体或部分出现或消失的条件244

6.7.6优化部分、调动整体的功能潜力244

6.7.7发现、发明新的整体、部分或功能248

6.7.8预测未来248

6.8整体逻辑与整体科学249

6.9类逻辑、条件逻辑、数逻辑和整体逻辑的整合250

第七章 表达逻辑253

7.1表达与逻辑253

7.2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255

7.2.1说——口头表达255

7.2.2写——书面表达257

7.2.3说和写间的不平衡性258

7.2.4言尽意和言不尽意259

7.3表达的意义260

7.3.1表达是人类文化的母亲260

7.3.2表达是思维的体操261

7.4表达的内容和方式261

7.4.1表达的内容261

7.4.2表达的方式262

7.5论说文的逻辑266

7.5.1说理论证中的心理问题、语言问题和逻辑问题266

7.5.2学术论文的要求268

7.5.3学术论文的价值271

7.5.4学术论文的类型和构成272

附:关于“逻辑规律”的讨论291

7.5.5非论证因素306

7.6文学作品的逻辑310

7.6.1作品是一个整体310

7.6.2现实与理想310

7.6.3情与意312

7.6.4文学的意境和典型的创造313

7.6.5典型:个别和一般的内在统一314

7.6.6偶然和必然316

7.7文章结构的逻辑317

7.8文章语言的逻辑要求320

7.9文章的修改326

第八章 接受逻辑328

8.1接受与逻辑328

8.1.1接受的方式——听和读(看)328

8.1.2语言的接受和思想的接受331

8.1.3记忆与理解331

8.2接受的目的335

8.3接受的原则336

8.3.1忠实原则336

8.3.2怀疑原则336

8.3.3问题原则337

8.4接受的观念338

8.4.1开放观338

8.4.2价值观339

8.4.3效率观340

8.4.4系统观340

8.5接受的辩证法343

8.5.1分和总343

8.5.2多和少344

8.5.3博和专344

8.6文章的逻辑分析345

8.6.1概念和判断的运用345

8.6.2推理的运用347

8.7论说类文章的逻辑分析350

8.8记叙类文章的逻辑分析354

第九章 创造逻辑356

9.1创造和逻辑356

9.2认识逻辑和科学发现的逻辑358

9.3同一规则:此逻辑非彼逻辑359

9.4对爱因斯坦自白的解读360

9.5归纳派和演绎派是相通的361

9.6演绎派长短说362

9.7归纳派的得失说364

9.8休谟问题和归纳的形式化研究365

9.9科学发现的逻辑367

9.9.1事物发现的逻辑367

9.9.2规律发现的逻辑367

9.10科学发明的逻辑368

9.10.1语言文字的发明369

9.10.2工具的发明370

9.10.3方法的发明370

9.10.4制度的发明371

9.10.5精神的发明371

9.11类比:“开路先锋”、“探索尖兵”、“发现之母”373

9.11.1类比的认识作用373

9.11.2类比的应用375

9.12创新思维形成的条件和过程379

9.12.1基础——知识和经验379

9.12.2动力——爱好、兴趣380

9.12.3起步——问题380

9.12.4展开——分和合382

9.12.5中介——假说384

9.13科学发现案例的逻辑分析386

参考资料391

附件一:中国名辩精华401

附件二:张盛彬著作目录415

后记4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