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 第2版
  • 杜翠凤,宋波,蒋仲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7734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230页
  • 主题词:环境物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绪论1

1.1 物理性污染的概念及分类1

1.1.1 噪声1

1.1.2 振动1

1.1.3 放射性2

1.1.4 电磁辐射2

1.1.5 热污染2

1.1.6 光污染3

1.2 物理性污染的危害3

1.2.1 噪声危害3

1.2.2 振动危害5

1.2.3 放射性危害5

1.2.4 电磁辐射危害9

1.2.5 热污染危害11

1.2.6 光污染危害13

习题14

2声学的基础知识15

2.1 声波的产生及传播15

2.2 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15

2.3 声压、声能量、声强、声功率17

2.3.1 声压17

2.3.2 声能量17

2.3.3 声强17

2.3.4 功率17

2.4 声级概念及声级计算18

2.4.1 分贝的定义18

2.4.2 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的定义18

2.4.3 声强级与声压级的关系19

2.4.4 声功率级与声强级的关系19

2.4.5 声功率级与声压级的关系19

2.4.6 声波的叠加20

2.4.7 声级计算21

2.5 声波的传播特性23

2.5.1 声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23

2.5.2 声波的绕射25

2.6 声波在传播中的衰减25

2.6.1 声发散衰减25

2.6.2 空气吸收的附加衰减27

2.6.3 地面吸收的附加衰减27

2.6.4 气象条件对声传播影响27

2.7 噪声频谱28

2.7.1 倍频程28

2.7.2 频谱分析29

习题30

3噪声评价和标准31

3.1 噪声的评价量31

3.1.1 等响度曲线、响度及响度级31

3.1.2 斯蒂文斯响度32

3.1.3 计权声级和计权网络32

3.1.4 A声级34

3.1.5 等效A声级34

3.1.6 昼夜等效声级34

3.1.7 累计百分数声级35

3.1.8 交通噪声指数TNI35

3.1.9 噪声污染级35

3.1.10 噪声评价数(NR)曲线36

3.1.11 噪度和感觉噪声级37

3.1.12 噪声冲击指数38

3.1.13 噪声掩蔽39

3.1.14 语言清晰度指数和语言干扰级39

3.2 环境噪声法规和标准40

3.2.1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40

3.2.2 产品噪声标准40

3.2.3 职业卫生标准41

3.2.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42

3.2.5 声环境质量标准42

3.2.6 噪声排放标准43

习题44

4噪声测量技术45

4.1 噪声测量仪器45

4.1.1 声级计45

4.1.2 频谱分析仪和滤波器47

4.1.3 电平记录仪48

4.1.4 录音机48

4.1.5 噪声统计分析仪48

4.2 噪声测量方法49

4.2.1 道路交通噪声测量49

4.2.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49

4.2.3 厂界噪声测量50

4.2.4 企业生产环境噪声测量51

4.2.5 车间内机器噪声测量51

4.2.6 进、排气噪声测量52

4.2.7 机动车辆噪声测量52

4.3 吸声材料吸声系数的测量53

4.3.1 混响室法测量吸声材料无规入射吸声系数53

4.3.2 驻波管方法测量吸声材料的垂直入射吸声系数55

习题56

5噪声污染控制技术57

5.1 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7

5.1.1 从声源控制噪声57

5.1.2 传播途径控制58

5.1.3 接收者的防护58

5.2 噪声控制的一般原则59

5.3 噪声控制的基本程序59

5.4 噪声源分析59

5.4.1 机械噪声60

5.4.2 气动力性噪声60

5.4.3 电磁噪声60

5.5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60

5.5.1 城市噪声源分类60

5.5.2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措施63

习题65

6吸声和室内声场66

6.1 材料的声学分类及吸声特性66

6.1.1 吸声材料的分类66

6.1.2 吸声系数和吸声量67

6.2 多孔性吸声材料68

6.2.1 多孔吸声材料的构造特征及吸声机理68

6.2.2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及其影响因素69

6.3 共振吸声结构72

6.3.1 薄膜与薄板共振吸声结构72

6.3.2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73

6.3.3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75

6.3.4 空间吸声体76

6.3.5 吸声尖劈77

6.4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78

6.4.1 扩散声场中的声能密度和声压级78

6.4.2 室内吸声减噪量80

6.4.3 混响时间及其计算81

6.4.4 吸声处理注意事项82

6.4.5 吸声降噪设计程序82

习题85

7隔声技术86

7.1 隔声的评价量86

7.1.1 透声系数86

7.1.2 隔声量86

7.1.3 平均隔声量87

7.1.4 空气隔声指数87

7.2 单层均质墙的隔声性能87

7.2.1 单层均质墙隔声的质量定律87

7.2.2 吻合效应88

7.2.3 单层均质墙隔声的频率特性89

7.3 双层均质隔墙的隔声性能90

7.3.1 双层隔墙的隔声原理90

7.3.2 双层墙的隔声特性曲线90

7.3.3 双层墙共振频率91

7.3.4 双层墙的隔声量91

7.3.5 声桥91

7.3.6 双层墙结构设计注意事项91

7.4 隔声间92

7.4.1 具有门、窗的组合墙平均隔声量的计算92

7.4.2 门窗的隔声93

7.5 隔声罩93

7.5.1 隔声罩的插入损失93

7.5.2 隔声罩设计注意事项94

7.6 隔声屏94

7.6.1 隔声屏的隔声量95

7.6.2 隔声屏的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96

习题97

8消声器98

8.1 消声器的种类、性能要求及评价量98

8.1.1 消声器的种类98

8.1.2 消声器的性能要求98

8.1.3 消声器声学性能评价量98

8.1.4 消声器的压力损失99

8.2 阻性消声器100

8.2.1 阻性消声器的消声原理100

8.2.2 阻性消声器的分类100

8.2.3 直管消声器的消声量计算102

8.2.4 高频失效频率102

8.2.5 气流对阻性消声器的影响103

8.2.6 阻性消声器设计104

8.3 抗性消声器106

8.3.1 扩张室消声器106

8.3.2 共振式消声器110

8.4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112

8.4.1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种类112

8.4.2 消声原理113

8.4.3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设计要点113

8.5 扩散消声器114

8.5.1 射流噪声114

8.5.2 节流减压消声器115

8.5.3 小孔喷注消声器116

8.6 微穿孔板消声器116

8.6.1 消声原理及分类116

8.6.2 消声量计算117

8.7 消声器的设计制造及安装应用117

8.7.1 消声器的设计制造118

8.7.2 消声器的安装119

习题120

9振动污染及其控制121

9.1 振动容许标准121

9.1.1 局部振动标准121

9.1.2 整体振动标准121

9.1.3 环境振动标准122

9.2 振动测量方法和常用仪器122

9.2.1 加速度计122

9.2.2 振动前置放大器123

9.2.3 灵敏度校准123

9.2.4 通用振动计123

9.3 振动的控制技术和方法124

9.3.1 振源控制124

9.3.2 振动传递过程中的控制125

9.3.3 对防振对象采取的振动控制措施125

9.4 隔振原理126

9.4.1 振动的传递和隔离126

9.4.2 隔振的力传递率127

9.4.3 隔振设计128

9.4.4 隔振器和隔振材料129

9.5 阻尼减振及阻尼材料131

9.5.1 阻尼减振原理131

9.5.2 阻尼减振材料132

习题134

10放射性污染控制135

10.1 放射性概论135

10.1.1 原子和原子核135

10.1.2 放射性和同位素135

10.1.3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136

10.1.4 放射性衰变的一般规律138

10.1.5 核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9

10.2 环境中的放射性来源140

10.2.1 天然辐射源140

10.2.2 人工放射性污染源142

10.2.3 放射性污染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态144

10.3 辐射剂量的基本量和单位146

10.3.1 放射性活度146

10.3.2 吸收剂量146

10.3.3 照射量147

10.3.4 剂量当量147

10.4 环境放射性对人群所致的辐射剂量147

10.4.1 环境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147

10.4.2 天然辐射源的正常照射剂量148

10.4.3 人工辐射源的辐射剂量149

10.5 环境放射性标准151

10.5.1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51

10.5.2 辐射的防护标准151

10.6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152

10.6.1 辐射防护技术152

10.6.2 放射性废物的治理153

10.6.3 放射性废物管理158

10.7 放射性监测与评价160

10.7.1 放射性监测160

10.7.2 放射性评价161

10.7.3 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整体模式162

10.8 放射性污染处理典型案例163

10.8.1 核燃料加工厂放射性污染事故163

10.8.2 铀金属车屑自燃造成污染事故164

习题165

11电磁辐射污染控制166

11.1 电磁场的基本概念166

11.1.1 电场与磁场166

11.1.2 电磁场与电磁辐射167

11.1.3 射频电磁场167

11.2 电磁污染的量度单位169

11.2.1 辐射强度169

11.2.2 辐射剂量170

11.3 电磁辐射污染源种类及传播途径170

11.3.1 电磁污染源种类170

11.3.2 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172

11.4 电磁辐射的监测及标准172

11.4.1 电磁辐射监测172

11.4.2 作业场所电磁辐射安全卫生标准173

11.4.3 电磁辐射环境安全标准175

11.5 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177

11.5.1 电磁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177

11.5.2 高频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179

11.5.3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电磁辐射防护182

11.5.4 微波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182

11.5.5 电磁辐射的管理183

11.6 电磁辐射污染评价187

11.6.1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章节和内容187

11.6.2 评价范围和方法188

11.6.3 评价标准189

11.6.4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用的仪器和方法189

习题189

12热污染及其防治190

12.1 概述190

12.1.1 热环境190

12.1.2 热污染类型及成因191

12.2 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192

12.2.1 温室效应192

12.2.2 热岛效应194

12.3 水体热污染源及其防治197

12.3.1 水体热污染的来源197

12.3.2 水体热污染防治197

12.4 大气热污染源及其防治198

12.4.1 大气热污染的来源198

12.4.2 大气热污染的防治199

习题200

13光污染及其防治201

13.1 概述201

13.1.1 光环境201

13.1.2 光污染202

13.2 光学基础204

13.2.1 光的基本物理量204

13.2.2 电光源的基本技术参数206

13.3 光环境质量评价208

13.3.1 照度标准208

13.3.2 照度均匀度209

13.3.3 空间照度210

13.3.4 舒适亮度比210

13.3.5 光色对环境的影响210

13.3.6 充足的日照时间211

13.4 光污染的防治211

13.4.1 可见光污染防治211

13.4.2 红外线、紫外线污染防治213

13.4.3 加强对光污染的管理213

习题214

参考文献2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