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元世祖忽必烈传【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元世祖忽必烈传
  • 朱耀廷,赵连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4120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87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608页
  • 主题词:忽必烈(1215~1294)-传记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元世祖忽必烈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前人遗留的基业与矛盾1

第一节 成吉思汗窝阔台留下的遗产1

一、成吉思汗留下的遗产及对忽必烈的厚望1

二、窝阔台大汗的遗产及其遗留的矛盾2

1.拖雷监国 窝阔台继位大汗2

2.实行封建化改革3

3.假道南宋 联宋灭金7

4.拖雷猝死之谜9

5.长子西征及拔都与贵由的冲突11

6.窝阔台之死引起的风波12

第二节 贵由大汗短暂而矛盾重重的统治14

一、乃马真氏“称制摄国”14

二、贵由继承汗位16

三、西凉会谈 吐蕃内附17

四、贵由大汗猝死之谜20

第三节 蒙哥称汗—蒙古帝国汗位转移22

一、海迷失大妃摄政22

二、拔都主持选汗大会23

三、汗位转移—蒙哥称大汗25

1.关于正式选汗问题的交涉25

2.蒙哥继位和林26

3.处置反对派28

第二章 汇聚精英的金莲川幕府31

第一节 汇聚治国之才 探讨治国之道32

一、汇聚治国之才32

二、接受儒家思想 探讨治国平天下之道40

第二节 以汉法治汉地43

一、试治邢州43

二、“关陇大治”45

三、“河南大治”46

第三节 皈依佛门 南征大理49

一、忽必烈与八思巴的初次交往49

二、借路吐蕃 皈依佛门51

三、三路征大理53

四、蒙古政权对云南地区的进一步征服与管理57

五、萨迦派佛教地位的进一步提高58

第四节 修建开平城59

第五节 渡过“理算”难关63

第三章 牵动全局的汗位之争66

第一节 蒙哥攻宋 佛道论争66

一、蒙哥三路攻宋66

二、忽必烈主持佛道大辩论68

第二节 小濮议兵 蒙哥之死73

一、忽必烈重掌军权 小濮州访问得失73

二、郝经《七道议》及《东师议》75

三、蒙哥死于钓鱼城下77

第三节 南进还是北归81

一、渡淮临江81

二、渡江攻鄂82

三、郝经上《班师议》84

四、议和北归87

第四节 开平称大汗90

一、选汗大会为何改为在开平召开90

二、开平选汗时出现的争论92

三、忽必烈继位大汗及其即位诏书93

第五节 牵动整个蒙古帝国的兄弟之争94

一、草原上出现了两个太阳94

二、漠北战场—龙兴之地的决战97

三、秦蜀河西战场—势在必争之地101

四、察合台汗国战场—连锁战争105

五、阿里不哥之降—忽必烈坐稳了天子之位106

第四章 影响深远的李璮叛乱108

第一节 李璮叛乱及其被平定108

一、李璮其人108

二、李璮之叛111

三、平叛战争112

第二节 理财大臣王文统之死117

一、难得的理财能臣 治国之才118

二、王文统获罪的原因及证据120

三、王文统被处死证据不足 罚不当罪123

第三节 取消世侯制 改变用人格局124

一、追查叛党 适可而止124

二、取消世侯 态度坚决126

1.“兵民之权,不可并居一门”127

2.罢世侯,取消世袭权127

3.制定易将法,进一步削弱私家军权128

4.撤销封邑,削减世侯的土地、民户占有权128

三、李璮叛乱对元朝用人格局的影响129

1.李璮叛乱前忽必烈用人政策的特色129

2.李璮叛乱后的用人格局—蒙、汉、色目相互制约,“永为定制”132

第五章 “祖述变通”的建国定制134

第一节 建元表岁改国号立朝仪134

一、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134

二、更定国号—见天下一家之义136

三、立朝仪—辨上下而示等威136

第二节 内立都省 以总宏纲137

一、设立总政务的中书省137

二、设立秉兵柄的枢密院139

三、设立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140

四、设立宣政院和大元帝师制度141

第三节 建大都 确立上都巡幸制度142

一、“升开平为上都”142

二、迁都大都142

三、确立两都制 实行上都巡幸制度145

四、元大都旧城规划的文化内涵146

1.匠人营国与井田圣制146

2.中轴布局与“中正”思想148

3.天人合一与象天法地149

4.阴阳八卦的具体体现150

第四节 行省制度的确立153

一、外设总司 以平庶政153

二、设立行中书省—地方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154

1.行省的设立154

2.行省的职掌156

3.忽必烈对行省的控制157

第五节 军事制度158

一、怯薛军的恢复与调整158

二、新建的一批侍卫亲军160

三、分地分族设防的镇戍军161

第六章 统一中国的征服战争163

第一节 南北大战的导火线163

第二节 先事襄阳 浮汉入江171

一、关乎战争胜负的攻宋方略的调整171

1.郭侃献策171

2.刘整降蒙172

3.刘整献策“先事襄阳,浮汉入江”173

二、包围襄、樊—蒙 汉诸军协力征进174

三、长围而缓攻—切断襄、樊对外联系175

1.筑土墙于鹿门山175

2.筑垒于白河城175

3.史天泽相要害、起一字城176

4.张弘范建议筑城万山176

5.在汉水中流修筑实心台177

6.调军数路,合围襄、樊177

四、新建水军—剥夺南宋水上优势177

1.新建水军,得练卒七万177

2.水陆协同,两败夏贵、范文虎178

3.义勇民兵张顺、张贵名留青史180

4.忽必烈用人不疑,识破宋人反间计182

5.贾似道扣押告急公文,见死不救182

五、切断襄、樊联系 水陆炮兵配合—先下樊城 再下襄阳183

1.张弘范、刘整献计切断襄、樊水上联系183

2.水、陆、炮兵协同作战,攻克樊城183

3.吕文焕以私怨拒绝高达援助184

4.招降吕文焕,占领襄阳184

5.贾似道饰非拒谏,正确意见被否决185

第三节 选帅命将 志在灭宋186

一、选帅命将 声罪止杀186

1.定策南征 选择将帅186

2.颁发诏书,声罪止杀188

3.三路出师,一人节制188

4.贾似道一意孤行,南宋危在旦夕189

二、伺隙捣虚 见机而作190

1.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190

2.避实击虚,飞渡长江,攻占鄂州191

3.天泽北归,文焕招降192

三、决战丁家洲 灭宋军主力194

1.贾似道被迫出师,再派宋京求和194

2.丁家州消灭宋军主力194

3.南宋江淮招讨使汪立信自杀身亡196

第四节 确定“先南后北”战略 宋室被迫投降197

一、南宋救亡图存197

1.贾似道迁都之议被否197

2.谢太后下《哀痛诏》,号召各地起兵勤王197

3.李庭芝、姜才、刘师勇等坚持抗战199

4.贾似道受到应得的惩罚200

二、元朝展开政治攻势201

1.忽必烈重申止杀之令201

2.阿里海牙招降湖北制置副使高达201

3.廉希贤等出使被杀202

三、焦山之战 火烧战船203

四、伯颜奉诏回朝与文天祥的抗元方略204

1.伯颜“先南后北”的战略设想被肯定204

2.文天祥临安建策被否决205

五、伯颜分兵三路直攻临安205

1.伯颜进攻常州,城破“尽屠其民”206

2.阿剌罕攻克独松关206

3.董文炳制止屠城207

六、会师临安 宋室投降207

1.伯颜遣使约降,稳定形势207

2.谢太后张榜朝堂,文武大臣我行我素207

3.宋使求和被辱,谢太后同意“称臣”207

4.文天祥、张世杰建议背城一战209

5.留梦炎、陈宜中临阵脱逃,文天祥、吴坚临危受命209

6.文天祥至元营与伯颜谈判210

7.文天祥怒斥贾余庆及吕文焕叔侄212

8.伯颜正式受降212

七、伯颜上表 世祖颁诏213

八、伯颜与南宋皇室北上214

1.太学生北上215

2.伯颜致书宋福王赵与芮215

3.南宋皇室北上215

4.李庭芝等救驾失败217

九、欢庆胜利的诈马宴217

1.忽必烈与朝中百官欢迎伯颜胜利归来217

2.忽必烈接待南宋皇室217

3.君王大开诈马宴,欢庆胜利尽开颜219

第五节 崖山之战 扫清六合221

一、祈请使团北上及文天祥中途逃离221

1.船泊谢村221

2.船泊留远亭222

3.船泊瓜州见阿术222

4.宋扬州守将李庭芝拒绝投降222

5.京口脱险223

二、南宋益王即位224

1.温州江心寺定策224

2.益王即位于福州225

3.分兵出击225

三、文天祥再次起兵225

1.至行都受命225

2.南剑聚兵226

3.拒降226

4.江西大捷226

四、忽必烈命将出师 宋军屡遭败绩227

1.忽必烈命将出师227

2.蒲寿庚投降与陈宜中逃跑227

3.南宋端宗之死和帝昺之立228

五、江西行省军追击文天祥229

1.庐陵东固方石岭阻击战229

2.空坑之战229

六、忽必烈专任张弘范 全力南征230

1.张弘范、李恒受命230

2.文天祥五岭坡被俘230

七、崖山之役 四海归一231

1.文天祥拒绝招降232

2.崖山血战,南宋灭亡232

3.张弘范劝降234

第六节 留取丹心照汗青234

一、文天祥北上大都234

二、文天祥不食元粟 宁死不降235

1.不食元粟235

2.留梦炎劝降235

3.赵?劝降;君臣义绝,忠于社稷236

4.王积翁谕降236

5.亲属劝降237

6.忽必烈亲自劝降237

三、天祥就义 正气长存237

1.忽必烈下令处死文天祥237

2.文天祥在狱中作《正气歌》238

3.天祥就义238

第七章 农商科技并举的富国强兵方针241

第一节 以农桑为急务 安业力农241

一、由屠杀掠夺向发展社会生产的转变241

二、上下总动员的重农措施243

1.设置专门机构,主抓农业243

2.在农村组建“社”级组织,将重农政策落实到基层244

3.严明赏罚,以“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246

4.编辑农书,指导农业生产247

5.禁止蒙古军队的掠夺、屠杀及其他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247

6.招抚流亡,整顿户籍248

7.开垦荒地,大力屯田249

8.兴修水利251

9.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252

三、重农的效果253

第二节 农商并重政策254

一、既重农又重商的政策254

二、促进商业发展的一代钞法255

三、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257

四、沟通南北的漕运与海运260

1.漕运—开通大运河260

2.海运262

第三节 集中全国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266

一、忽必烈时代相对集中的科技成果266

二、积极开展国家级科技项目的研究267

三、科技管理机构的设立与完善269

四、保护遗产 鼓励创新的科技政策272

1.努力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272

2.大力汇聚科技人才273

3.创造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274

4.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并举的奖励政策274

五、巨匠辈出 成果辉煌275

1.刘秉忠与元上都、元大都的建筑275

2.郭守敬与《授时历》276

3.编制《大元大一统志》277

4.考察黄河之源278

5.李冶及其《测圆海镜》和《益古衍段》279

6.阿尼哥与白塔寺280

7.兵器制造技术282

第八章 理财富国的功臣与罪人285

第一节 阿合马理财与大都暴动286

一、阿合马被重用286

1.阿合马被启用的历史机遇286

2.阿合马其人及其升官图287

二、阿合马的功与过290

1.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和市政策,既利国库,又中饱私囊290

2.普查户口,整顿税收,增加国家收入;“扑买”天下赋税,误国害民292

3.理算钱谷,进行经济清查,“行骗钱之术”,打击异己292

4.从推广纸币制度到滥发纸币293

5.安插亲信,擢用私人294

6.排斥异己,与汉法派诸臣势不两立295

7.抢男霸女,随心所欲298

8.报复私怨,杀人害命298

三、群臣弹劾 未能动摇300

四、大都暴动 锤碎其首301

1.王著与高和尚的秘密交往301

2.大都暴动的经过302

五、大都暴动的影响304

1.大都暴动后市民的反映304

2.大都暴动后的善后措施306

3.忽必烈下令剖棺戮尸,追查阿合马党羽307

第二节 卢世荣主政与太子真金之死308

一、和礼霍孙清算阿合马308

1.裁撤滥设官府,查处阿合马党羽309

2.起用旧臣,革除弊政309

二、忽必烈改组中书省310

1.忽必烈寻找理财大臣310

2.御前廷辩,改组中书省311

三、卢世荣的理财措施312

1.建立理财机构312

2.整顿钞法313

3.实行盐铁官营、盐酒专卖政策314

4.实施“国营对外贸易政策”315

5.宽商利民,着手解决官吏俸禄问题316

6.以九事诏告天下317

四、卢世荣被杀317

1.陈天祥上书318

2.墙倒众人推321

3.御前对质,卢世荣被杀322

五、太子真金之死323

1.南台御史上书323

2.阿合马死党追查奏章323

3真金之死324

第三节 桑哥理财及其失败324

一、程钜夫南下选才324

二、南北名臣议钞法 重建尚书省326

三、更定钞法 印行至元宝钞327

四、理算钱谷 打击经济犯罪329

五、增收赋税 限制对贵族的赏赐331

六、大都市民为桑哥立碑颂德332

七、专横武断 树敌过多333

八、不忽木 程钜夫及怯薛重臣对桑哥的弹劾335

1.刑部尚书不忽木与桑哥势不两立335

2.江南行台御史程钜夫入朝336

3.武平地震,赵孟頫建言336

4.怯薛重臣也里审班、也先帖木儿、彻里等进言337

九、桑哥之死338

十、历史的反思340

第九章 兼容并包的宗教与文化344

第一节 多元一体的文教政策344

一、三足鼎立的国子监344

二、各级各类地方官学的普遍设立349

三、书院的兴建351

第二节 确立帝师制度 争取佛教各派352

一、颁布珍珠诏书 开通万里驿路353

二、建立萨迦政权355

三、创“八思巴文” 确立大元帝师制度357

四、汉地佛教各派359

第三节 道教在元朝的地位362

一、全真道地位的升降362

二、正一道在元朝366

三、大道教与太一道367

1.大道教367

2.太一道368

第四节 伊斯兰教在元朝的传播369

一、特殊的历史契机369

二、“其寺万余” “回回遍天下”370

三、参与政治 投身商贸 坚守信念371

第五节 基督教在元朝的传播373

一、景教在蒙古帝国时期的传播373

二、景教在元朝统治时期的传播与发展375

三、天主教在蒙元帝国统治时期的传播377

四、基督教在元朝消亡的原因379

第十章 分立纷争的诸国与诸王381

第一节 钦察汗国382

一、拔都 别儿哥的汗位转移382

二、别儿哥的政治宗教倾向和主要业绩383

三、忙哥帖木儿的统治386

四、脱脱可汗战胜权臣那海388

五、元廷的钦察分地及钦察人388

第二节 察合台汗国389

一、察合台去世后的汗位之争389

二、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时察合台汗国汗权的更替391

三、八剌奉命返国及其与海都联合392

四、察合台系在元境的分地及驿路交通393

第三节 伊儿汗国393

一、旭烈兀建国及其宗教情感与内外政策393

1.旭烈兀建国及其与元朝的关系393

2.旭烈兀的宗教情感对战争政策的影响394

3.旭烈兀的宗教情感对外交政策的影响395

二、阿八哈的统治396

1.忽必烈的忠实拥护者396

2.优待基督教会和支持景教总主教马古斯397

3.阿八哈的对外政策398

三、阿鲁浑制止波斯的伊斯兰化399

1.汗位及宗教信仰之争399

2.停止波斯的伊斯兰教化,但“决不轻视穆斯林宗教”402

四、合赞汗改信伊斯兰教404

1.借助宗教信仰夺取政权404

2.穆斯林式的国内政策及其与元朝的关系405

3.继续执行旭烈兀、阿八哈的对外政策408

五、伊儿汗国与元朝的经济文化交流409

1.元朝的岁赐与大汗在伊朗的属民409

2.伊儿汗国与元朝的商贸交流410

3.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412

第四节 窝阔台后王海都之乱414

一、海都之乱的起因与契机415

二、西北三汗国联兵反元416

三、以和缓战 铁连出使418

四、皇子出镇与重臣辅军419

1.那木罕驻防阿力麻里419

2.右丞相安童北上辅军421

3.昔班出使423

第五节 蒙哥之子昔里吉之叛424

一、昔里吉内部反叛 皇子军团一朝瓦解424

二、元军主力北上 叛王自相残杀426

三、恢复皇子军团 亲王重臣共守北边431

第六节 乃颜海都反元联盟的失败433

一、东道诸王乃颜与海都建立新的反元联盟433

二、忽必烈御驾亲征436

1.两军激战436

2.处死乃颜,胜利回师438

3.消灭乃颜余党439

三、海都的最后失败及笃哇的内附440

1.伯颜驻军和林,阻止海都东进440

2.皇子军团与知枢密院重臣共守边防441

3.海都之死与笃哇内附442

第十一章 亦战亦和的对外政策446

第一节 蒙元与高丽的关系446

一、和平的契机446

二、舅甥关系的确立449

三、高丽在元日战争与平定诸王叛乱中的作用450

四、元朝和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451

1.文化交流451

2.经贸往来453

3.蒙古习俗对高丽国的影响454

第二节 元朝与日本的关系455

一、遣使宣谕日本455

二、两次征日战争456

三、试析元军失败的原因459

1.关于“神风”460

2.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461

3.将领的选派、军队部署和战术的指挥462

4.元军士兵的心理变化对战争的影响463

5.日本军民的抵抗464

第三节 元与爪哇的战争与和平交往465

一、“甲东洋诸番”的南海强国465

二、元朝出征爪哇466

1.元军征伐爪哇路线467

2.征伐爪哇的经过467

三、战后双方的友好往来469

第四节 元与安南的战与和470

一、攻占占城470

二、安南款服及矛盾再起470

三、征伐安南471

四、元与安南的使节往来与和平交往471

第五节 征伐缅国 灭蒲甘王朝472

一、元缅之间的几次战争472

1.至元十四年:缅人对元开战472

2.至元十六年:元军入缅473

3.至元十七年:诏而未征473

4.至元十九年:议征缅国474

5.至元二十年:江头之战474

6.至元二十一年:太公之战475

二、元朝调兵476

1.至元二十三年冬:调兵遣将476

2.至元二十四年:重新调兵477

三、至元二十五年:元灭蒲甘478

1.云南王挂帅478

2.蒲甘之战时间480

3.元军获胜480

第六节 元与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的交流482

一、元与东南亚西亚地区的交流482

二、元与非洲地区的交流483

三、元代与欧洲的交流484

第十二章 《马可波罗行纪》中的忽必烈时代486

第一节 幅员辽阔 风俗奇异的大元帝国486

一、幅员辽阔的大元帝国487

二、风俗奇异的边疆诸州487

三、《行纪》中的大理和云南府491

四、伯颜征服蛮子地域492

第二节 繁荣的城市经贸和相关制度495

一、中国的主要市场495

1.汗八里—国内外经贸交流的中心495

2.杭州—商品辐辏地、中国的威尼斯497

3.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499

4.大理、昆明—盐井、蟒胆与金银矿499

二、中国的经济命脉—水上交通与驿路501

三、居于世界前列的货币制度—与黄金无异的纸币504

四、忽必烈时期的各种产业及税收情况505

五、《行纪》中反映的对外经贸及征收进出口税情况512

第三节 别具特色的汗八里及其宫殿513

一、汗八里的城建史514

二、元大都的规模与规划516

三、皇宫 太子宫的布局与特色518

四、两都制及春秋狩猎活动523

第四节 特色鲜明的礼义政策526

一、带有浓厚草原特色的朝会之仪526

二、万寿节、春节庆祝活动及诈马宴529

三、利民救灾政策532

1.设常平仓,控制物价532

2.荒年饥岁的蠲免赈恤政策533

3.临时救济措施533

第十三章 后继有人及千秋功过535

第一节 元成宗继位—忽必烈后继有人535

一、皇太子制度的确立及忽必烈之死535

1.确立皇太子制度535

2.忽必烈驾崩紫檀殿537

二、成宗之立—权臣谋划 明智选择537

三、忽必烈后继有人541

第二节 超越前古的一代伟人—中外史学家眼中的忽必烈542

一、超越前古的一代伟人542

二、中国古代史学家眼中的忽必烈544

1.度量弘广,知人善任545

2.信用儒术,以夏变夷547

三、欧美史学家眼中的忽必烈548

四、中国当代史学家眼中的忽必烈551

1.对元世祖忽必烈应该一分为二551

2.关于忽必烈的人才政策552

3.忽必烈是继成吉思汗之后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553

4.关于13世纪蒙古统一战争与藏传佛教的关系553

5.如何看待忽必烈的统一554

五、走向世界历史舞台555

附录: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560

参考书目583

后记5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