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物辩证法大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唯物辩证法大纲
  • 李达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2001·171
  • 出版时间:1978
  • 标注页数:50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唯物辩证法大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引言1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5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和彻底革命的哲学5

第一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9

第一节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9

划分哲学上两大党派的唯一标准9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12

唯心论的根本论纲13

二元论和折衷论15

第二节 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军对战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18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社会阶级的根源18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认识论的根源20

唯物论与科学联盟23

唯心论与宗教联盟25

第二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30

第一节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的基本观点30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立同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关系30

绝对唯心论的可知论31

旧唯物论的可知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可知论的区别33

第二节 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35

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35

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不可知论37

第三章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42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42

关于发展的两种见解42

两种发展观互相对立的焦点43

两种发展观斗争的历史根据48

第二节 两种发展观的斗争48

唯物辩证法与现代形而上学的斗争52

发展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55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及其一般特征58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58

哲学的对象58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60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一般特征63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63

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64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66

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68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综合73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的批判的总结73

原始的思维80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80

第一节 原始时代的人类认识80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81

第二节 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82

古代自然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82

泰勒斯与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84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唯物论85

古代自然哲学的积极意义88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中的逻辑学89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91

第三节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94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94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意义96

第四节 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哲学中的积极成分97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97

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各国的哲学100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103

第五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106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106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108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109

黑格尔学派的分裂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113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117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创立的历史根据117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矛盾117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上的矛盾118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120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创立的过程122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缺陷的克服122

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改造126

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的形成129

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132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哲学革命的实现136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138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142

毛泽东同志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149

第三篇 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163

前言 唯物辩证法是彻底的物质一元论163

第一章 物质、运动、空间与时间166

第一节 物质166

物质的范畴166

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观念的区别和联系169

物质同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175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77

第二节 运动177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184

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187

运动的守恒性190

第三节 空间与时间193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93

空间和时间的客观性199

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202

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207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的统一性和发展的无限性210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210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210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212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发展阶段215

世界无限发展原理的意义216

第二节 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过程216

从地球的产生到人类社会的出现217

第三节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21

由低级的反映形式到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发展22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5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229

第四篇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235

前言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235

第一章 对立统一规律241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241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241

两种发展观根本分歧的焦点242

理解辩证法的钥匙245

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目的247

矛盾的普遍性248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48

矛盾的特殊性252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255

第三节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257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257

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262

第四节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65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265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270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275

第五节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279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及其解决方法279

矛盾性质的转化282

质284

第一节 质、量、度284

第二章 量变质变规律284

量290

度293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297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297

由量变到质变298

由质变到量变302

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303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306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308

第三节 飞跃的形式312

飞跃的形式取决于事物的性质和条件312

飞跃是一个过程316

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318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318

第三章 肯定否定规律318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320

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实践意义321

第二节 由肯定到否定,由否定到肯定325

波浪式的前进运动325

对曲解这一规律的若干论点的批判328

这一规律的实践意义330

第三节 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333

新生事物的概念333

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335

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337

第一节 本质与现象343

唯物辩证法的诸成对范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化形态343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成对范畴343

本质与现象345

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348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352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352

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355

第三节 原因与结果363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63

因果联系的辩证法367

因果性原理的实践意义370

第四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374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根据374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377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80

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反唯物辩证法的见解381

必然性与偶然性原理的实践意义384

可能与现实的一般涵义386

第五节 可能与现实386

由可能性向现实的转化392

第五篇 当作认识论和逻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399

前言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同一性399

第一章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是科学的革命的认识论413

第一节 反映论413

认识的唯一泉源是物质世界413

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414

第二节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418

实践观点418

辩证观点421

第一节 实践的概念424

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中的实践概念424

第二章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424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概念425

第二节 认识依赖于实践427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427

实践决定认识的内容429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432

第三章 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437

第一节 感性认识的形式437

感觉437

知觉439

表象440

第二节 感性认识的地位和作用442

感性认识的重要性442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446

概念449

第四章 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449

第一节 理性认识的形式449

判断453

推理455

第二节 思维方法457

归纳和演绎457

分析和综合462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466

第五章 认识的检验和发展470

第一节 由认识到实践470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470

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473

第二节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474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474

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47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481

第六章 真理论486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486

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486

对真理的客观性的歪曲487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489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489

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歪曲490

第三节 真理的具体性和普遍性493

真理的具体性493

真理的普遍性495

第四节 真理在斗争中发展497

真理发展的规律497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