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后工业社会的环境协同治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后工业社会的环境协同治理
  • 杨华锋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70102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19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32页
  • 主题词:环境综合整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后工业社会的环境协同治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提出1

第二节 研究回溯5

一、环境问题及其根源5

二、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7

三、协同治理的学理描述14

第三节 概念谱系16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6

二、治理及协同治理17

第四节 主要内容18

一、研究假说18

二、内容概要19

第五节 研究方法22

一、基础性框架22

二、方法的偏好23

第二章 环境事务及其治理的历史考察25

第一节 农业社会中的环境事务26

一、自然灾害与天人相参26

二、生存危机的应对29

三、统治型治理模式的表现30

第二节 工业社会中的环境治理33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34

二、族阈共同体的治理策略37

三、管理型治理模式的思考40

第三节 后工业社会视野下的治理期待43

一、后工业社会环境问题的实质44

二、服务型治理模式下的合作化47

三、后工业化进程中的协同治理49

第三章 转型社会环境治理的行政生态54

第一节 权力结构的封闭性55

一、“中心—边缘”结构的存在56

二、等级体系的权力侵蚀58

三、必要多样性的漠视59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主导性61

一、极端现代主义的发展信仰61

二、资本主义的“增长观”63

三、经济政策的现代化追求65

第三节 文化系统的单一性68

一、消费主义的盛行69

二、地方性知识的轻视72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脆弱性74

一、市民社会发展的羸弱75

二、传统社区的沦丧77

三、强势官僚体系的渗透79

第四章 环境治理策略的演变与反思82

第一节 环境治理策略的演变82

第二节 市场自决型治理策略86

一、市场机制的优劣之势86

二、经济理性主义的偏好90

第三节 政府主导型治理策略92

一、政府主导的优劣之势92

二、行政理性主义与“执行赤字”97

第四节 社区自治型治理策略99

一、社区治理的优势及其条件99

二、民主实用主义的尴尬103

第五章 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构想106

第一节 协同治理的缘起与基本内涵107

一、协同学的引介107

二、协同治理的问世109

三、协同治理的特征及目的117

第二节 环境协同治理的序参结构121

一、一级序参:地方区域121

二、二级序参:合作主义126

第三节 环境协同治理的作用和限度131

一、积极作用131

二、潜在风险137

三、应用局限140

四、过渡性价值141

第四节 从渤海湾蓬莱19-3油田漏油事件看协同治理之诉求143

一、国家生态安全与漏油事件回顾144

二、漏油事件映射出的国家安全问题及其危害146

三、确立国家生态安全管理协同机制148

第六章 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导向151

第一节 重塑生态行政的文化多样性151

一、生态行政的发端151

二、生态行政的发展历程155

三、生态行政的地方性考虑161

第二节 重建公共生活的组织基础162

一、“行动者—结构”中的政府163

二、公共生活的民主生态166

三、合作制组织的发展171

第三节 关注地方区域的制度设计176

一、制度与制度人假设176

二、超越“末端治理”178

三、避免“底线竞争”179

四、聚焦于地方的制度改进182

第四节 提升权力结构的开放性187

一、开放性与多元化的社会要求187

二、避免跨界治理中的非合作化191

三、培育与践行服务的理念194

四、营造透明化的沟通渠道198

参考文献203

后记2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