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人和谐与社会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娟,王超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5940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5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环境科学-伦理学-研究;自然资源-资源利用-研究;社会发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天人和谐与社会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人化自然篇1
第一章 天人关系之反思3
第一节 天人关系的历史演进3
一、人类依附和崇拜自然4
二、人类征服和支配自然6
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8
第二节 自然对人的异化13
一、自然对人异化的含义13
二、自然对人异化的表现15
三、自然对人异化的实质17
第三节 天人和谐理论探索19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19
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探索21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探索23
第二章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新探26
第一节 人化自然观的提出27
一、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自然观28
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自然观30
三、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提出32
第二节 人化自然观的特征37
一、突出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38
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40
三、蕴涵了生态哲学思想42
第三节 人化自然观的基础44
一、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45
二、实践关系是人与自然最本质关系46
三、实践基础上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48
第四节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多重规定49
第三章 多向度天人和谐建构51
第一节 和谐之于系统——人化自然观的新视角52
一、系统论的基本观点52
二、和谐的系统学诠释55
第二节 物质自然观与天人和谐57
一、马克思的物质自然观58
二、尊重客观自然促进天人和谐61
第三节 社会自然观与天人和谐62
一、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观63
二、完善社会制度促进天人和谐66
第四节生态自然观与天人和谐72
一、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72
二、倾注人文关怀促进天人和谐75
第五节 全方位构建天人和谐77
第二篇 传统文化篇79
第四章“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源流与现代阐释8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生成81
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生成的社会背景82
二、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生成的思想来源84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演变87
一、先秦“天人合一”思想88
二、两汉到唐代的“天人合一”思想93
三、宋明哲学家的天人观96
四、明清之际的“天人合一”思想100
第三节 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阐释101
一、“天”与“天道”102
二、“人”与人在自然中的地位103
三、“天人合一”105
第五章“天人合一”思想的逻辑悖论与科学评价108
第一节“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形态108
一、神与人合一109
二、德性与人合一111
三、自然与人合一113
第二节“天人合一”思想的逻辑悖论117
一、“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大伤了民族的“元气”117
二、在适应自然规律过程中变为“自然”的奴隶118
三、否定人性的“善”,遏制了人性的“恶”119
四、在“天人合德”的天平中找不到独立个性120
五、从“恶”到“善”的历史性颤变121
六、从“一脉相承”到“兼容并包”121
七、顺其自然的太极“生命线”122
第三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评价123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评析124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评析128
三、对于天人合一思想总的评价131
第六章“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36
第一节“天人合一”观所蕴涵的和谐社会思想137
一、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思想137
二、天人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思想138
三、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和谐社会思想139
四、适度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和谐社会思想139
第二节“天人合一”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对应140
一、以“合天人”的观念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141
二、以“同人我”的观念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143
三、以“一内外”的观念化解“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145
第三节“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启示147
一、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水平147
二、注重制度建设,恪守社会公正148
三、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150
四、优化社会氛围,建设和谐文化151
第三篇 社会自然篇155
第七章 社会自然观理论探源:一个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分析框架157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演化具有同步性158
一、原始共有形态:原始依赖关系158
二、私有制形态:对立关系160
三、共产主义公有制形态:和谐关系162
第二节 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同步演化的内在根据164
第三节 资本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166
一、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批判167
二、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恶化的本质批判170
第四节 生态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173
一、全球化背景与生态社会主义173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176
第八章 自然与社会:西方社会人的自然观范式转换181
第一节 社会自然观范式转换简述181
一、从人类中心论到非人类中心论的飞跃181
二、从生态中心主义到可持续发展自然观的飞跃183
第二节 人类中心主义的社会自然观185
一、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辨析185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187
三、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诘问及反思189
四、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193
第三节 生态中心主义的社会自然观194
一、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基本原则195
二、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196
三、生态中心主义理论的困境198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自然观及反思202
一、中心思维的缺陷202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内涵205
三、西方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局限性211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的出路与对策213
第九章 自然与社会:自然失衡的社会对策216
第一节 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217
一、政府环境管理职能综述217
二、环境制度219
三、环境政策225
第二节 企业的环境策略:清洁生产228
一、从传统的企业生产到企业清洁生产228
二、企业清洁生产的行为主体229
三、企业清洁生产的运作机理231
第三节 非赢利组织的环境管理参与233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理论的探讨234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方式探讨237
第四篇 环境伦理篇243
第十章 环境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245
第一节 环境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45
一、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245
二、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精神危机248
第二节 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状况250
一、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过程251
二、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265
第十一章 中国环境伦理思想的产生274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274
一、以“天人合一”为基干的环境整体论思想275
二、众生平等、兼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276
三、天道与人道的一致、“道法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277
四、寡欲节用、仁慈好生的生命关怀280
五、圣王之制——渗透生态伦理思想的古代治国方略281
六、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282
第二节 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284
一、人文价值取向284
二、环境价值取向288
第三节 中国现代环境伦理思潮的兴起291
一、中国现代环境伦理思潮的发轫之初291
二、中国现代环境伦理思潮的理论渊源292
三、中国现代环境伦理思潮的研究进程293
第十二章 构建现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295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形成与原则296
一、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形成296
二、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原则297
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意义299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299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价值观299
二、倡导环境、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技术观303
三、推行控制人类人口增长的人口观306
四、主张可持续消费的消费观307
第三节 构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必要性313
第四节 构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着力点315
一、加强环境伦理教育315
二、注重提高人的素质315
三、构建环境伦理道德规范316
四、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317
五、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317
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318
第五篇 循环经济篇321
第十三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323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提出323
一、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324
二、循环经济的产生327
三、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329
四、循环经济的特征331
五、循环经济的运行层次333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334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335
二、循环经济的国外发展336
三、循环经济的国内发展344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348
第三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353
一、与市场机制相结合354
二、与知识经济相结合355
三、与法律手段相结合357
第十四章 循环经济: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的新途径359
第一节 和谐的自然观360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360
二、循环经济重视环境价值362
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364
第二节 和谐的技术观366
一、传统技术观的拷问366
二、和谐技术观的基本要求369
三、绿色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选择371
四、绿色技术运用的社会意义373
第三节 和谐的人际观375
一、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价值转向375
二、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转变377
三、人与人的和谐相处379
第十五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382
第一节 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382
一、经济政策383
二、产业政策385
三、技术政策386
四、消费政策388
第二节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388
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现状388
二、完善现有环保法律法规体系390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评价机制,加大公众参与力度393
第三节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394
一、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395
二、引导、协调职能396
三、发挥规范和监督职能398
第六篇 生态技术篇401
第十六章 理论回顾:对技术的认识与批判403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404
一、技术概念的演变404
二、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407
第二节 技术的价值412
一、技术的二重性特征413
二、技术的价值负荷415
三、技术应用的双重效果417
第三节 对技术的批判420
一、生态视角批判422
二、社会视角批判426
第十七章 直面现实:对技术的反思与生态技术的产生430
第一节 技术发展的新形态:生态技术431
一、由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431
二、现代技术的特征与危机432
三、对生态问题的技术反思436
第二节 生态技术透视439
一、生态学的发展439
二、生态技术的发展及界定441
三、生态技术的特征445
第三节 生态技术的理论基础446
一、生态自然观思想447
二、生态伦理学思想449
三、生态价值观思想451
第四节 生态技术的哲学意蕴454
一、生态技术体现了发展观的变革454
二、生态技术体现了科技观的变革455
三、生态技术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457
第十八章 面向未来:发展生态技术的必然与可能459
第一节 生态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460
一、生态技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460
二、生态技术是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转的关键462
三、生态技术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保障462
四、生态技术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463
第二节 发展生态技术的现实条件分析465
一、发展生态技术的技术基础465
二、发展生态技术的社会基础469
三、发展生态技术的制度基础471
四、发展生态技术的实践基础473
第三节 发展生态技术的对策476
一、强化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476
二、强化政府作用,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投入478
三、强化市场机制,实施企业绿色经营管理480
四、强化观念教育,动员广大公众树立生态技术观482
第七篇 绿色制度篇485
第十九章 绿色制度的理论基础487
第一节 绿色制度的提出487
一、建立绿色制度的现实依据489
二、建立绿色制度的理论依据496
第二节 绿色制度的界定500
一、绿色制度的内涵500
二、绿色制度的特征503
第三节 绿色制度的发展与现状505
一、绿色制度的发展历程505
二、绿色制度的现实状况507
第四节 绿色制度的作用与意义509
一、绿色制度的作用509
二、绿色制度的意义510
第二十章 绿色制度的基本安排514
第一节 环境保护制度514
一、正式环境保护制度安排515
二、非正式环境保护制度安排517
三、两者的关系517
第二节 消除环境外部性制度518
一、环境资源产权制度519
二、环境资源保护制度522
第三节 消解技术负面效应的制度528
一、绿色规范制度529
二、绿色激励制度534
三、绿色考核制度538
第二十一章 推进绿色制度发展的对策542
第一节 我国绿色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542
一、制度本身尚不完善543
二、绿色制度体系不健全544
三、绿色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不配套544
四、绿色制度短期效应较好,长期效应较差545
第二节 政府——加强环境管理545
一、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546
二、制订与绿色制度配套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547
三、建立绿色监督管理系统549
四、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550
第三节 公众——增强绿色意识551
一、生态消费法律制度551
二、绿色宣传制度552
三、国民绿色教育制度552
四、公众参与制度554
热门推荐
- 651176.html
- 977702.html
- 292346.html
- 1477378.html
- 2815117.html
- 3714669.html
- 614961.html
- 472555.html
- 592007.html
- 2495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52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27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2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68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40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99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6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49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