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事务领导全书 第1卷 国际关系与中国对外开放【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方建文;李啸尘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ISBN:780173045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927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9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际事务领导全书 第1卷 国际关系与中国对外开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国际关系概述1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内涵与外延1
第一编 国际关系基础与国际规则1
二、国际关系的外延2
一、国际关系的内涵2
一、早期国际关系3
第二节 国际关系的演变与发展3
二、现代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7
二、当代国际关系的主流与外交16
一、国际关系的两种基本形态与外交的转化作用16
第三节 国际关系与外交新趋势16
三、国际秩序与中国外交17
二、国家18
一、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18
第二章 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者——国家18
第一节 国家与国家主权18
三、国家主权20
一、国家利益的含义21
第二节 国家利益21
三、国家利益的判断22
二、国家利益的内容22
四、国家利益的发展23
一、国家权力的含义24
第三节 国家权力24
二、国家权力的分类25
一、国际关系研究的方向28
第一节 国际关系研究的方向与对象28
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28
二、研究对象29
二、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38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38
第二节 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与分类38
一、权力论与国家利益论41
第三节 国际关系理论评析41
二、决策理论43
三、系统理论与国际体系理论44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与模式45
二、列宁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47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47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47
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49
一、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53
第一节 国际法概论53
第四章 国际法与国际准则53
二、国际法的性质54
三、国际法的作用与原则55
二、国际准则的基本特点56
一、国际关系准则的概念56
第二节 国际关系基本准则56
三、国际关系准则的基本内容57
外交工作新局面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论述59
专家论坛59
国际关系领域的若干研究动态及问题63
论“人权高于主权”的本质68
展望新世纪72
展望新世纪的大国关系75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产生与发展79
第一章 国际组织概论79
第二编 国际组织、外交、对外政策与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事务所79
二、现代国际组织的形成时期80
一、国际组织的萌芽时期是多边国际会议的出现80
三、国际组织的成熟发展时期81
一、国际组织的分类82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分类、特征与作用82
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83
二、国际组织的特征83
二、日益崛起的非政府间组织85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85
第三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与日益崛起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85
一、外交的内涵88
第一节 外交的概念88
第二章 外交概论88
二、外交的外延90
一、按手段形成的不同分类91
第二节 外交的分类91
二、按方式形成的不同分类93
三、非政府外交95
一、外交惯例概述97
第三节 外交惯例97
二、外交承认98
三、外交关系的建立99
四、外交特权与豁免100
一、外交政策的含义101
第一节 外交政策概述101
第三章 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101
二、外交政策的目标102
三、外交政策的分类103
二、外交决策的类型104
一、外交决策的含义104
第二节 外交决策104
三、外交决策的要素105
一、外交决策的模式108
第三节 外交决策的模式与过程108
二、外交决策的过程111
二、冷战后的国际形势114
一、安全问题114
第四章 全球挑战与全球治理114
第一节 冷战后的国际安全114
三、恐怖主义与武器扩散问题115
四、地区冲突与国内冲突118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119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119
五、寻求国际安全的努力119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20
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122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23
一、全球问题125
第三节 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125
二、全球问题的治理129
国家利益概念的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的影响132
专家论坛132
发挥政党外交优势,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纪念中联部成立50周年139
一、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含义145
第一节 对外开放概论145
第三编 全球化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对外战略145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145
二、对外开放与现代化146
三、开放与封闭147
四、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49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世界151
第二节 开放的世界与开放的中国151
二、中国的开放历程157
二、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161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环境161
第三节 新中国对外开放161
三、领导人外交思想166
四、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76
一、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180
第一节 当代世界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180
第二章 国际环境与发展趋势180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81
三、当代世界经济185
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87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90
第二节 当代世界政治现状与发展趋势190
二、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194
三、当代世界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197
一、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总体审视206
第一节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与周边政策206
第三章 中国周边国际环境206
二、中国的周边政策208
一、东北亚格局中的朝鲜半岛210
第二节 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及东北亚新格局210
二、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趋向211
三、后冷战时期东北亚格局及其走向212
一、东南亚国家与东盟213
第三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及东盟的关系213
二、冷战后东南亚的局势214
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216
二、中国与印度的关系217
一、南亚概况217
第四节 冷战后南亚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形势217
三、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218
四、中国与孟加拉国的关系219
五、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关系220
六、冷战后南亚的安全形势221
一、中亚概况223
第五节 中国与中亚五国223
二、当前影响中亚稳定的因素224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225
一、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227
第一节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27
第四章 21世纪中国对外战略227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229
三、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34
一、正确处理中国同美日欧俄大国关系237
第二节 发展同大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237
二、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244
三、发挥中国的大国作用246
一、大力加强经济外交247
第三节 加强经济文化外交,推进国际交流247
二、积极推进文化外交248
三、推行多边外交政策249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及其实践251
专家论坛251
世界多样性和我国国际战略的选择——并论江泽民关于世界多样性的理论257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初探261
21世纪初中国的对外战略的目标与重点269
南亚形势中的几个战略性问题272
当前中亚形势浅析277
东亚的“安全两难”与出路280
入世与政府管理职能的战略转变283
一、《大西洋宪章》289
第一节 建立联合国的最初设想和具体筹划289
第四编 联合国289
第一章 联合国的创立与概况289
四、旧金山制宪会议290
三、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与雅尔塔会议290
二、“四国宣言”与德黑兰会议290
五、《联合国宪章》291
一、联合国的宗旨305
第二节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305
二、联合国的原则306
二、接纳新会员国的条件与程序308
一、联合国会员国的分类308
第三节 联合国的会员国308
三、会员国资格的丧失309
四、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恢复310
一、大会311
第四节 联合国的组织机构与职能311
二、安全理事会313
三、经济与社会理事会314
五、国际法院316
四、托管理事会316
六、秘书处318
七、联合国组织机构详图320
八、联合国成员国表321
二、伊拉克问题324
一、第二十一届特别联大324
第五节 联合国部分重要议题324
三、中东问题325
四、第三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326
五、联合国财政和预算问题328
六、安理会改革问题329
七、维持和平行动问题330
八、塞浦路斯问题332
十、西撒哈拉问题333
九、阿富汗问题333
十二、刚果(金)问题334
十一、利比亚问题334
十四、安哥拉问题335
十三、塞拉利昂问题335
十七、东帝汶问题336
十六、前苏联地区热点问题336
十五、埃厄冲突问题336
十八、科索沃问题337
一、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职司委员会338
第六节 联合国部分机构338
三、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署345
二、联合国大会政治和安全委员会345
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346
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347
六、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348
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350
八、联合国人口基金351
九、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352
十、世界粮食计划署353
十一、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354
十二、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355
十三、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356
十四、联合国和平与裁军亚洲与太平洋区域中心358
十六、联合国裁军事务部359
十五、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359
一、国际劳工组织360
第七节 与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政府间机构360
十七、联合国裁军事务咨询委员会360
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362
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64
四、世界卫生组织365
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67
六、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368
七、国际民用航空组织369
八、万国邮政联盟371
九、国际电信联盟372
十、世界气象组织374
十一、国际海事组织376
十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378
十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379
十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380
十五、国际原子能机构381
十六、世界贸易组织383
十七、国际金融公司384
十九、关税及贸易总协定385
十八、国际开发协会385
二、大会和安理会在和平解决争端中的作用388
一、概论388
第二章 联合国的作用及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388
第一节 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388
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393
第二节 联合国的其他作用393
二、联合国与非殖民化394
二、维护正义,反对霸权,促进和平395
一、概述395
第三节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395
三、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97
二、经费匮乏和机构臃肿398
一、概述398
第三章 联合国的改革及其前景398
第一节 联合国存在的问题398
三、安理会的构成和职权方面存在的问题399
二、联合国的改革历程401
一、两种不同的改革观401
第二节 联合国的改革401
附录一 联合国50年大事记403
附录二 历届特别联大406
附录三 历届紧急特别联大407
附录四 联合国历任秘书长408
附录五 历届联大主席409
附录六 联合国国际日、周、年411
冷战后联合国改革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413
专家论坛413
社会发展与联合国体系419
论核不扩散体制423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概念及特点431
第一章 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的形成与发展431
第五编 重大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概览431
一、国际组织的思想渊源432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432
二、从民间团体到国际会议433
四、从国际行政联盟到国际联盟以及联合国的成立434
三、“欧洲协作”的影响434
五、现代国际组织的类型435
六、现代国际组织的发展趋势436
二、国际会议的主要特点437
一、国际会议的概念及分类437
第三节 国际会议的概念及特点437
一、国际会议的形成438
第四节 国际会议的形成与发展438
二、国际会议的现状440
一、国际会议的准备441
第五节 国际会议的组织及程序441
二、国际会议的规则及议程443
三、国际会议举行的程序444
一、1949年以前445
第六节 我国与国际会议445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446
一、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448
第一节 全球性国际政治组织448
第二章 重大国际政治组织448
二、国际行动理事会449
三、阿拉伯议会联盟450
四、不结盟运动451
五、各国议会联盟452
六、社会党国际453
八、伊斯兰会议组织455
七、自由党国际455
一、阿拉伯国家联盟458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458
二、东南亚国家联盟460
三、东盟地区论坛461
四、南太平洋论坛463
五、太平洋共同体465
六、拉丁美洲议会466
七、加勒比国家联盟467
八、澳新美理事会468
九、东亚—拉美论坛469
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470
十一、非洲统一组织471
十二、中部非洲安全问题常设协商委员会473
十三、独立国家联合体474
十四、英联邦475
十五、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476
十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79
十七、欧洲联盟483
十八、欧洲委员会497
十九、西欧联盟498
二十、美洲国家组织501
二十一、里约集团502
一、洛美协定503
第一节 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503
第三章 重大国际经济组织503
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505
三、经合组织核能机构506
四、国际能源机构507
五、世界经济论坛509
六、七十七国集团510
八、十五国集团511
七、二十四国集团511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512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512
二、石油输出国组织515
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516
四、亚洲开发银行517
五、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518
六、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520
七、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521
八、南亚区域合作联盟522
九、非洲开发银行523
十、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524
十一、西非经济货币联盟525
十二、中部非洲国家经济与货币共同体527
十三、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528
十四、政府间发展组织529
十五、东非共同体530
十六、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531
十七、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532
十八、欧洲自由贸易联盟534
十九、中欧自由贸易协定536
二十、中欧倡议国组织537
二十一、美洲开发银行538
二十二、拉丁美洲经济体系539
二十三、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540
二十四、南方共同市场541
二十五、安第斯共同体542
一、裁军谈判会议544
第一节 世界性国际会议544
第四章 重大国际会议介绍544
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545
三、经修订后的《地雷议定书》缔约国大会546
四、法非首脑会议547
六、亚欧会议548
五、《维也纳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第十一次会议部长级会议548
七、八国首脑会议551
八、国际刑事法院预备委员会552
九、二十国集团创始会议553
十一、世界科学大会554
十、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554
十二、第十四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555
十四、国际防盲协会第六届全体大会556
十三、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大会556
十六、’99《财富》全球论坛557
十五、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二十二届大会557
十九、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559
十八、不结盟国家会议559
十七、联合国会议559
二十一、国际经济合作会议560
二十、世界粮食会议560
二十三、新德里磋商561
二十二、坎昆会议561
二十六、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562
二十五、七十七国集团部长级会议562
二十四、北京南南会议562
二十八、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563
二十七、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563
三十、维也纳中欧裁军谈判会议564
二十九、西方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564
三十一、斯德哥尔摩欧洲裁军会议565
三十二、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566
三十三、欧洲常规裁军谈判会议567
三十六、联合国裁军特别会议568
三十五、世界反对种族隔离行动大会568
三十四、禁止化学武器巴黎国际大会568
三十八、联合国海洋法会议569
三十七、北京世界裁军运动区域讨论会569
四十一、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会议570
四十、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570
三十九、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570
四十三、世界人口会议571
四十二、国际教育会议571
四十五、世界能源会议572
四十四、世界林业大会572
四十七、联合国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国际会议573
四十六、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会议573
五十、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574
四十九、争取纳米比亚即时独立国际会议574
四十八、制裁种族主义南非世界大会574
五十一、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576
五十三、巴黎禁止化武国际会议577
五十二、“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会议577
五十四、世界全民教育——满足基本学习需要会议578
二、法语国家首脑会议579
一、《东南欧稳定公约》首脑会议579
第二节 区域性国际会议579
三、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580
五、东南亚国家联盟外长会议581
四、亚洲议员人口和发展会议581
八、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582
七、南亚七国首脑会议582
六、北京亚洲地区缉毒研讨会582
十、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583
九、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583
十三、巴尔干国家外长会议584
十二、巴多利特非洲首脑会议584
十一、非洲国家首脑会议584
十四、非洲前线国家首脑会议585
十六、非洲独立国家会议586
十五、全非人民大会586
十八、欧洲经济共同体首脑会议587
十七、非洲—阿拉伯最高级会议587
二十、非洲—阿拉伯首脑会议588
十九、中美洲五国首脑会议588
二十二、法语国家首脑会议589
二十一、非洲葡语五国首脑会议589
二十三、政治解决西南部非洲问题的会谈590
二十五、欧洲建立信任与安全措施谈判591
二十四、南部非洲难民、回返者和流离失所者境况国际会议591
一、亚太经济的发展595
第一节 亚太经济的发展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595
第六编 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国595
第一章 21世纪亚太经济展望595
二、亚太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596
一、关于东亚区域合作的不同构想597
第二节 亚太经济合作597
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历程599
三、亚太经济合作的特点600
二、吸收新成员602
一、APEC的成员状况602
第二章 亚太经合组织与世界602
第一节 APEC的成员及组织602
三、APEC的组织机构603
一、贸易、投资自由化606
第二节 APEC的自由化与今后的发展606
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607
三、逐渐向机制化过渡608
一、中国经济与亚太经济609
第三节 亚太经济合作与中国609
二、中国加入APEC的过程610
三、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对策611
一、东盟的成立614
第一节 东盟的发展历程614
第三章 东盟与中国614
二、东盟的宗旨与作用615
三、东盟面临的挑战617
一、东盟的经济合作619
第二节 东盟的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619
二、AFTA的作用与影响620
三、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621
一、东盟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历程623
第三节 东盟与中国的关系623
二、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624
三、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问题与障碍625
世纪之交的亚太安全形势和中国对日政策626
专家论坛626
试论东盟对建立亚太安全体制的影响630
东盟地区论坛的创建、发展及前景635
冷战后东盟的亚太战略639
一、苏联的建立与发展645
第一节 苏联的发展与解体645
第七编 中俄关系与上海合作组织645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645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646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647
一、俄罗斯的动荡651
第二节 俄罗斯的动荡与复兴651
二、俄罗斯的复兴653
三、俄罗斯的对外政策654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657
第三节 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657
二、中俄关系的发展659
三、中俄关系前瞻661
一、独联体的建立665
第一节 独联体的建立及其各国概况665
第二章 独立国家联合体与上海合作组织665
二、独联体概况666
三、独联体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667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概述669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669
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670
三、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671
四、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672
五、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关系673
六、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关系674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基本目标675
附录一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676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宣言》678
附录三 2000年《杜尚别声明》全文680
附录四 《哈、中、吉、俄、塔、乌六国元首联合声明》682
附录五 1998—2000年独联体活动大事记683
附录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685
附录六 俄罗斯联邦简介685
附录八 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689
“上海五国”——冷战后新型的国际合作机制691
专家论坛691
“上海五国”将对世界和平稳定发挥重要作用694
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的一着好棋695
论中俄亚太战略及异同696
独联体一体化的新举措701
从普京访问韩越看俄罗斯亚太外交703
印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缘由及影响706
俄罗斯外交新构想709
一、战后欧洲联合的经济与政治原因711
第一节 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与进程711
第八编 欧盟及中国与欧洲的关系711
第一章 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其发展711
二、欧共体的成立713
三、欧共体的组织机构及其扩大714
一、经济一体化715
第二节 欧洲一体化的内容715
二、欧洲科技合作717
三、政治一体化与防务合作718
一、欧洲联盟的现状721
第三节 欧洲联合的前景721
二、欧洲联合的未来722
三、欧洲一体化所面临的困难724
一、西欧与美国的关系726
第一节 欧盟与美国、日本间的外交政策和关系726
第二章 欧盟对外政策与外交关系726
二、西欧与日本关系730
三、冷战后欧美日的关系732
一、西欧与俄罗斯的关系733
第二节 欧盟与俄罗斯、东欧国家关系733
二、东欧国家与欧洲一体化735
一、西欧与第三世界关系的演变737
第三节 欧盟与第三世界关系737
二、欧盟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739
一、中国与西欧对立,与东欧亲近阶段(建国初到20世纪60年代)741
第一节 中欧关系回顾741
第三章 中国与欧洲的关系741
二、与西欧关系普遍改善,同东欧国家关系冷淡(20世纪70~80年代)742
三、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欧关系在曲折中发展743
二、欧盟与中国的经贸、科技、文教合作进一步发展744
一、政治和外交领域的接触和磋商得到加强744
第二节 冷战后欧中关系的发展744
四、欧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745
三、军事交流趋于正常,并取得新的进展745
一、中德关系747
第三节 中国与欧盟主要大国的关系747
二、中英关系748
三、中法关系749
欧洲联盟的政策领域分类与政策性质751
专家论坛751
西欧政治合作的演进及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确立759
欧洲安全问题与俄罗斯的战略抉择763
第九编 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769
第一章 美国的外交战略与中美关系769
第一节 美国概况769
一、美国地理、人口和历史769
二、美国是“世界性国家”770
三、美国的经济发展770
四、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772
五、美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772
六、美国的政治体制772
第二节 美国的全球战略773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773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尼克松政府上台~20世纪70年代末)774
三、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776
第三节 中国与美国外交关系演变782
二、转向正常的解冻期(1969~1979年)783
一、隔绝的对立时期(1949~1969年)783
三、曲折的发展时期(1979~1989年)784
四、面向未来的改善期(90年代初至今)785
五、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与前瞻786
第一节 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791
一、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791
第二章 日本的对外战略与中日关系791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794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向美国一边倒798
二、20世纪70年代,推行多边自主外交798
第二节 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外交战略798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799
第三节 中国与日本外交关系803
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804
二、面向新世纪的中日关系807
三、中日关系前景808
四、发展中日关系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809
五、发展未来中日友好关系应该做到的方面811
附录一 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面向21世纪的同盟812
附录二 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815
专家论坛821
意识形态与21世纪初期美国对华政策821
新日美安保体制评析826
美国国内政治与NMD部署计划831
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835
第十编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841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841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与发展842
一、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及其形成与发展842
二、发展中国家的概况及基本特征844
三、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845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846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846
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850
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851
四、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852
五、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思潮853
六、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运动854
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855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855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855
三、南南合作860
第一节 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863
一、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863
第二章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863
二、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一贯立场864
第二节 支持民族解放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正义事业864
第三节 经济援助与合作865
一、经济援助865
二、经济合作866
第四节 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866
一、进一步发展中非友好关系867
二、进一步发展中拉友好关系868
专家论坛870
第三世界与21世纪国际新秩序870
对众多不同国家的一个相同政策——浅析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876
分卷总附录885
附录一 新中国外交大事记885
附录二 1999年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主要双边条约一览表890
附录三 1998年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主要双边条约补遗920
附录四 1995~1998年中国同外国所签现已生效的双边条约一览表921
附录五 1999年中国参加的多边公约一览表922
附录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名称、驻地和1999年常驻代表一览表923
附录七 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一览表923
附录八 各国核力量一览表925
热门推荐
- 680207.html
- 2460611.html
- 2054437.html
- 3311786.html
- 1072208.html
- 3667059.html
- 1350164.html
- 1225732.html
- 3678650.html
- 3007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30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22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19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0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35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5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5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56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