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媒本体论 新媒体时代的理论转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880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25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媒本体论 新媒体时代的理论转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传媒转向与本体重建1
第一节 本体论及其演进1
一 何谓本体论1
二 本体论的演进:从古希腊到后现代3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传媒的转向:从工具到本体5
一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化生存5
二 前新媒体时代作为工具的传媒8
三 解释学的转向9
四 传媒的转向11
上篇 “传媒本体论”何以可能17
小引 从技术哲学到传媒文化17
第一章 传媒本体论的溯源:技术哲学19
第一节 技术哲学的兴起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19
一 古代的技术哲学:古希腊和中世纪20
二 近代的技术哲学: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21
三 现代的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的全面繁荣24
第二节 马克思:作为人的本质存在的技术26
一 技术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6
二 技术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8
三 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与解放30
第三节 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32
一 现象学视野下的用具32
二 座架:技术的本质34
三 技术与人类的命运36
第四节 芒福德:技术与人性38
一 从“工具制造者”到“精神制造者”38
二 巨机器:单一技术的本质40
三 走向生活指向的技术42
第二章 传媒本体论的建立:传媒哲学44
第一节 麦克卢汉从现象学那里继承了什么:一种基于“传媒哲学”的思考与展望44
一 “媒介即讯息”:一种本质直观的思维方法44
二 “媒介即人的延伸”与“冷热媒介”: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中的媒介46
三 “重新部落化”和“地球村”:“生活世界”的回归49
四 余论:传媒哲学的兴起:以麦克卢汉为起点51
第二节 符号操控与本体虚无:反思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大众传媒观52
一 消费社会与大众传媒53
二 本体的沦陷:解构实体世界,建构拟像世界55
三 虚无主义的泥潭:解构终极价值,建构世俗价值(符号价值)57
四 基础的坍塌:解构权利法制系统,建构消费符号系统58
第三节 大众传媒·互联网·公共领域:反思哈贝马斯的大众传媒观61
一 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界定61
二 大众传媒对公共领域的解构63
三 互联网对公共领域的重构65
第四节 “娱乐至死”还是“娱乐救亡”:对波兹曼传媒观的批判性解读67
一 波兹曼的预言68
二 文字印刷传播:拉开了“现代主义”的帷幕70
三 电视图像传播:敲开了“后现代主义”的大门72
四 书写时代的局限74
五 图像时代的意义76
第三章 传媒本体论的延伸:传媒文化79
第一节 传媒文化:文化的传媒化与传媒的文化化79
一何谓传媒文化79
二 文化的传媒化81
三 传媒的文化化83
第二节 各个传播学派对“传媒文化”的态度:以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例85
一 法兰克福学派与传媒文化85
二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传媒文化88
第三节 信息社会:信息本体论的建立93
一 “信息社会”概念的提出93
二 信息社会的本质:信息本体论94
三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95
四 信息社会与人类未来的命运98
第四节 大数据时代:通向人工智能的智慧城市99
一 大数据的定义及其特征100
二 大数据的应用103
三 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智慧城市106
下篇 “传媒本体论”如何可能111
小引 新媒体与后现代主义111
第四章 新媒体与后现代主义哲学113
第一节 新媒体与中心的消解113
一 中心的消解113
二 新媒体对中心的消解116
第二节 新媒体与结构的颠覆120
一 结构的颠覆120
二 新媒体对结构的颠覆123
第三节 新媒体与基础的坍塌126
一 基础的坍塌126
二 新媒体对基础的解构130
第四节 新媒体与理性的陨落135
一 理性的陨落135
二 新媒体对理性的消解139
第五章 新媒体与后现代主义文化142
第一节 新媒体与日常生活审美化142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概述142
二 新媒体建构日常生活审美化146
第二节 新媒体与大众文化149
一“大众文化”概述149
二 新媒体建构大众文化153
第三节 新媒体与视觉文化157
一“视觉文化”概述157
二 新媒体建构视觉文化160
第四节 新媒体与文化全球化163
一“文化全球化”概述163
二 新媒体建构文化全球化167
第六章 新媒体与后现代主义文艺形态171
第一节 新媒体与后现代语境下的新闻:网络新闻的后现代性171
一 网络新闻的反本质主义171
二 网络新闻的反主体主义173
三 网络新闻的消费主义175
第二节 新媒体与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177
一 网络文学的界定178
二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后现代性179
三 网络文学叙事方式的后现代性180
四 网络文学功能价值的后现代性182
第三节 新媒体与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微电影的后现代性185
一 微电影叙事方式的后现代性185
二 微电影内容题材的后现代性187
三 微电影审美特征的后现代性189
第四节 新媒体与后现代语境下的游戏:网络游戏的后现代性191
一 网络游戏的虚拟性:消解实体性191
二 网络游戏的互动性:消解主客体二元对立194
三 网络游戏的无限性:消解时空限制195
结语 传媒学转向: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走向197
一 从“反思理性”到“反思传媒”197
二 从“人使用传媒”到“传媒使用人”201
三 “传媒学转向”对“语言学转向”的超越205
参考文献210
后记223
热门推荐
- 3437803.html
- 2749881.html
- 16813.html
- 3263810.html
- 1719747.html
- 1248415.html
- 2700276.html
- 3363269.html
- 2806006.html
- 2356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82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06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4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2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3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94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61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5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51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