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少年犯罪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青少年犯罪新论
  • 董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 ISBN:978751270078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青少年犯罪-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少年犯罪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概论1

第一节 青少年概念的界定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关于少年恤刑的规定4

第三节 青少年的特征及其成长规律7

一、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特征8

(一)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8

(二)实现同一性8

(三)依恋关系的变化9

(四)认知改变9

二、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10

第四节 青少年的权利11

一、青少年的基本权利11

(一)生命健康权11

(二)人身自由权12

(三)受教育权12

(四)宗教信仰权13

(五)隐私权13

(六)财产权14

(七)受遗弃、虐待时有向多方请求保护的权利14

二、对未成年人权利的特殊保护原则14

三、司法保护15

第五节 青少年与变动的社会15

一、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冲突16

(一)整体至上与独立人格意识的冲突16

(二)等级观念和秩序与平等意识的冲突16

(三)传统义利观念与现代竞争意识的冲突17

二、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17

三、对生命的终极追问——信仰的多元化17

四、对变动社会病态现象的不解18

五、互联网的效应——一切都在简化19

六、快餐文化对青少年合法权利的消解19

第六节 成人社会与青少年的关系20

一、代际冲突出现新特点21

二、传媒对青少年权利的侵害,成人应承担责任22

三、被忽视的情感教育24

第二章 青少年犯罪概述25

第一节 犯罪概念25

一、关于犯罪概念的界定25

二、犯罪学研究的范围27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28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28

二、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对象30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31

(二)青少年违法行为31

(三)青少年越轨行为32

(四)青少年被害33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34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体特征34

(一)青少年犯罪趋向低龄化34

(二)闲散青少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35

(三)女性青少年犯罪增加并呈现多元化趋势36

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36

(一)盲目性36

(二)团伙性37

(三)成人化和智能化37

(四)犯罪类型多样化38

三、青少年犯罪的文化特征38

四、因沉迷网络导致的犯罪增多38

第四节 青少年犯罪全球概况38

第三章 青少年犯罪与越轨行为41

第一节 认识越轨41

第二节 青少年越轨与犯罪43

第四章 青少年犯罪理论45

第一节 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46

一、染色体异常论46

二、单卵性双生子论46

三、内分泌与青少年犯罪47

四、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异常与犯罪48

五、学习能力缺失与犯罪48

六、自主神经系统统一条件反射理论48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正常个性心理)49

一、情绪障碍与青少年犯罪49

二、挫折攻击与青少年犯罪50

三、学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50

第三节 紧张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研究51

一、失范理论51

二、青少年犯罪的机会体系理论51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研究53

一、不同交往理论53

二、中和技术理论55

三、社会学习理论56

(一)侵犯行为是学习的结果56

(二)关于犯罪行为的获得机制57

(三)犯罪行为保持的心理机制57

第五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58

一、芝加哥学派59

二、文化和亚文化理论60

三、标签理论61

四、社会控制理论62

第六节 发展犯罪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63

一、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64

二、剑桥少年人犯罪发展研究64

三、沃尔夫冈等人的慢性犯罪人研究65

四、索恩伯里的相互作用理论65

第五章 青少年犯罪的趋势和发展变化67

第一节 中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变化67

一、建国初期67

二、文革时期68

三、改革开放以后68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的趋势71

一、青少年犯罪率可能维持在较高的比例72

二、财产型犯罪逐年增长73

三、犯罪类型将更加复杂化73

四、犯罪低龄化态势将进一步发展73

五、青少年生存环境变化引发犯罪73

六、青少年犯罪处遇的变化74

第六章 青少年犯罪类型75

第一节 暴力型青少年犯罪75

一、暴力犯罪概述75

二、暴力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77

(一)从案件发生的起因看,预谋性和突发性并存77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呈团伙化趋势77

(三)犯罪手段凶狠残暴78

(四)从加害人和被害人的关系看,加害人在实施犯罪前和被害人有一定程度的接触甚至具有亲密关系78

三、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文化因素79

第二节 财产型青少年犯罪80

一、财产型青少年犯罪概述80

二、财产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81

(一)从主体结构上看,由原来的重新犯罪居多向初犯、偶犯居多的趋势发展81

(二)从实施犯罪种类的特点看,物欲型青少年犯罪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兼有多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多82

(三)从犯罪侵害的对象看,物欲型青少年犯罪人已由原来的侵犯私人日常用品向主要侵犯私人贵重物品和国家财产方面转化82

(四)青少年财产型犯罪动机由简单到复杂过渡82

第三节 淫乱型青少年犯罪83

一、淫乱型青少年犯罪概述83

二、淫乱型青少年犯罪的特点84

(一)从犯罪主体上看,由原来无业人员、待业青年向单位职工、国家干部、大学生、中学生发展84

(二)从犯罪形态上看,由过去的独立进行向多点发展84

(三)从起源上看,开始由过去的被迫性向自愿性方向发展85

(四)淫乱型青少年犯罪的前期行为特征85

(五)淫乱型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85

三、淫乱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88

(一)青少年特有的生理特征决定他们处在性犯罪的危险时期88

(二)青少年在性心理上从幼稚走向成熟,并不断反复88

(三)青少年个体内在的抗拒力低而导致犯罪88

(四)色情文化的渗透导致淫乱性青少年犯罪上升88

第四节 团伙型青少年犯罪89

一、团伙型青少年犯罪概述89

二、团伙型青少年犯罪的特征90

(一)团伙犯罪的主体一般为三人以上90

(二)在组织形式上具有纠合性90

(三)团伙成员的地域性90

(四)团伙犯罪具有突发性和偶发性,随机性强91

(五)青少年团伙犯罪具有更大的危害性91

(六)团伙型犯罪出现了“帮会化”的趋向91

三、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心理基础92

(一)共同的需要和欲望92

(二)责任扩散感92

(三)合群心理92

(四)从众心理93

(五)逆反心理93

(六)侥幸心理93

(七)模仿心理94

第五节 女性青少年犯罪94

一、女性青少年犯罪概述94

二、当前女性青少年犯罪的特征95

(一)在犯罪的类型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95

(二)犯罪人文化的程度普遍偏低,以农村籍罪犯和无业罪犯为主95

(三)女性青少年犯罪的连锁性95

(四)女性青少年犯罪人具有相似的生活经历96

三、女性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96

(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精神环境的因素96

(二)文化环境因素96

(三)法治环境的因素97

(四)家庭环境因素97

(五)交往环境因素98

(六)性别歧视因素98

第七章 青少年犯罪原因论99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概述99

第二节 西方主要犯罪学派对犯罪原因的研究100

一、古典派犯罪学的犯罪原因论100

二、犯罪生物学派的犯罪原因论101

三、实证派犯罪学的犯罪原因论102

(一)龙勃罗梭的犯罪成因研究102

(二)思里科·菲利的犯罪原因论103

四、犯罪心理学理论的犯罪原因论106

第八章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因素110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青少年犯罪110

一、社会变迁对青少年的影响110

二、社会变迁中的人口流动与青少年犯罪111

第二节 贫困与相对贫困114

一、贫困不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但却是诱发犯罪的原因之一114

二、贫困是影响犯罪的主要经济因素116

三、贫困青少年所在社区的影响117

第三节 腐败等社会问题117

第四节 传媒文化与青少年犯罪119

一、快餐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119

二、快餐文化与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120

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121

第五节 微观社会因素:社区及生存的社会环境121

第九章 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124

第一节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触目惊心124

第二节 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及变迁127

一、家庭社会化功能的不足与青少年犯罪128

二、家庭伦理的变迁与青少年犯罪129

(一)残缺家庭的影响130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的影响130

(三)信息化、网络化向家长和家庭教育提出的挑战130

第三节 家庭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130

一、家庭气氛不和产生的青少年人格问题132

二、家庭暴力与犯罪心理的形成134

第四节 几种不同的家庭类型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135

一、因溺爱而保护过度135

二、要求过严136

三、放任不管136

四、简单粗暴型137

五、单亲家庭及重组家庭137

第十章 青少年犯罪与学校因素139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观念和导向存在的问题139

一、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139

二、违背教育规律140

三、忽视人格养成教育140

四、法制教育未达到预期目标141

第二节 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141

一、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简单化141

二、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142

三、教师素质低下引发一系列问题143

四、漠视青少年的尊严和权利144

五、教育商品化的不良后果144

第三节 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145

一、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145

二、管理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引导146

三、学校与学生家庭及社会的联系渠道不畅146

四、学校周边环境混乱146

五、校风不正,管理不到位147

第十一章 青少年犯罪的个体原因149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的个体因素150

一、年龄的因素150

二、生理的变化151

三、生物及遗传因素152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青少年犯罪153

一、需要的偏离153

二、认知缺陷153

三、意志因素154

四、情绪情感因素155

(一)激情与犯罪156

(二)刺激与犯罪157

(三)挫折与犯罪157

(四)情感因素158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因素158

一、人格障碍与青少年犯罪158

二、反社会人格与青少年犯罪161

三、青春期的人格逆反162

(一)社会角色认知模糊与违法犯罪162

(二)对需求压抑和逆反与违法犯罪163

第十二章 青少年社会化164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化研究的必要性164

一、概论164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65

(一)社会生活技能的培养165

(二)社会规范的内化165

(三)健全个性的培养与发展166

(四)社会角色的学习166

三、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66

(一)家庭166

(二)学校167

(三)同辈群体167

(四)社区168

(五)传媒168

第二节 社会变迁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169

一、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化的突出特点169

(一)社会化自主性增强169

(二)社会化模式的转变170

(三)社会化现实性与虚拟性并存170

(四)社会化的双向性更为明显171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全面影响171

(一)网络的互动——虚拟社区171

(二)弊端与挑战172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情感的培养174

一、需要的偏离与情感荒漠化174

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使部分青少年产生对抗社会的情绪175

三、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社会情感的启蒙175

四、社会环境的优化是青少年社会情感产生的基础176

五、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情感的培养178

六、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178

七、团队精神的注入有助于社会情感的培养179

第十三章 青少年犯罪预防181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意义181

一、何谓犯罪预防181

二、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可能性183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必要性184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是百年大计,关系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安定184

(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关系到个人一生的走向184

(三)青少年的可塑性决定了教育引导的重要性185

(四)青少年对刑罚价值的认知不足185

第二节 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185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188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权利保护相结合188

(一)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应得到保护188

(二)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权利188

(三)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是特殊的权利主体189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应摆脱成人语境189

(五)成人的关怀应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189

二、立法环节190

(一)未成年人立法,要考虑未成年人的视角190

(二)为未成年人立法,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190

三、刑事政策和社会政策191

(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预防青少年犯罪191

(二)保护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192

(三)实行非刑罚待遇和保护性关押193

(四)对未成年犯罪人用刑的适度宽缓193

第四节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具体职责195

一、家庭195

(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195

(二)提高家长素质196

(三)改善家庭环境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196

(四)教育子女正确分析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197

(五)强化家庭问题的社会干预和家长参与198

(六)家长与子女互相学习198

二、学校199

(一)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99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法制教育200

(三)加强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200

(四)学校负有矫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责任202

(五)平等对待学生,抵制不良社会因素的污染202

(六)建立以学校帮教为重心的帮教工作机制203

(七)与家庭、社区加强协作,共同构筑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203

三、社区204

(一)大力发展社区文化205

(二)建立青少年社区教育平台205

(三)组建社工队伍和民间志愿者队伍207

(四)关心和帮助特殊家庭的青少年208

(五)建立反应迅速的联动机制208

四、文化209

(一)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文化认同,提高对犯罪的自我控制209

(二)“精英文化”值得反思之处210

(三)青少年社会化过程需要健康文化引导211

(四)大众传媒的责任212

五、青少年自我预防214

第五节 特殊青少年的保护与预防犯罪215

一、闲散青少年215

(一)闲散青少年的特征——闲散成了一种生活状态216

(二)闲散青少年犯罪的一般规律216

(三)闲散青少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217

(四)预防闲散青少年犯罪的视角:首先保障闲散青少年的合法权益218

二、重新犯罪青少年221

(一)青少年重新犯罪的相关因素221

(二)青少年重新犯罪的预防223

第十四章 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225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提出226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和现实性229

一、综合治理的科学性229

(一)依法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230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对青少年犯罪必须实行综合治理230

(三)预防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点230

(四)我国国家制度为综合治理实施提供了保障231

(五)教育是青少年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231

(六)综合治理的关键是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形成合力231

二、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现实性232

(一)综合治理的立足点在基层,有助于从根源上扼制犯罪232

(二)综合治理工作体现在预防和惩治犯罪的各个环节232

第三节 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及其完善232

一、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232

(一)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的特征232

(二)依靠群防群治组织的力量233

(三)重视基层基础工作234

二、目前工作存在的问题234

三、社会转型期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的思考234

(一)推进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法治化进程,构建社会化、法治化取向的以政府为主导的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模式234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235

(三)支持多渠道的综合治理方式236

(四)确立合理的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绩效评估机制236

(五)探索长效机制236

(六)各司其职与密切配合237

第四节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与综合治理的关系237

第五节 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工作的整体思路242

一、在统一领导体制下加强资源的整合242

二、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分类教育242

三、在重点项目上实现突破242

四、充实青少年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的工作队伍244

(一)社会工作者244

(二)社会志愿者245

五、重视青少年犯罪的早期预防246

六、打击严重犯罪247

七、加强青少年管理工作247

第十五章 青少年被害预防与法律保护24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48

一、何谓被害预防248

二、青少年被害的主要表现248

(一)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权利的侵害248

(二)青少年社会权利被侵害249

三、青少年被害的潜在危害250

第二节 青少年被害的救助251

一、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寻求保护251

二、人身安全的保护与预防被害252

三、受教育权的保护与救济253

四、财产权的保护及预防被害253

第三节 预防青少年被害的主要措施253

一、法律和相关社会政策的完善254

二、社会环境的净化254

三、加强对青少年预防被害教育254

四、将预防青少年被害纳入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系统之中256

第十六章 青少年犯罪预测257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概念和意义257

一、犯罪预测的概念和特征257

二、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意义258

(一)青少年犯罪预测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前提258

(二)青少年犯罪预测为国家青少年立法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依据259

(三)青少年犯罪预测有利于整体犯罪预防工作259

三、青少年犯罪预测的依据259

(一)犯罪预测的理论依据259

(二)青少年犯罪预测的科学性260

四、青少年犯罪预测的局限性261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预测的种类和内容261

一、宏观预测和微观预测261

二、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262

三、犯罪率预测、犯罪类型预测、犯罪主体预测、犯罪手段预测263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方法和步骤263

一、犯罪预测的方法263

(一)观察法264

(二)调查访问法264

(三)问卷法264

(四)专家评估法264

二、青少年犯罪预测的步骤265

第十七章 少年司法制度266

第一节 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简介266

一、少年司法的理论基础266

(一)国家亲权理论266

(二)德国“教育刑罚”理念267

(三)少年保护主义理论267

二、西方国家少年司法制度框架268

(一)德国少年司法制度268

(二)美国少年司法制度简介271

(三)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简介275

(四)英国少年司法制度简介279

三、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共同特点282

(一)审理模式的特殊性282

(二)保护原则的特殊性283

(三)调查方法的特殊性283

(四)许多国家对少年犯罪采取“污点消除”或“前科消除”制度283

(五)刑罚宽缓与行刑社会化285

第二节 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变迁285

一、中国少年司法的发展过程285

二、少年司法的主要原则287

(一)双向保护原则287

(二)保障犯罪少年诉讼权利的原则288

(三)寓教于审的原则289

三、少年犯罪的处遇和矫治290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290

(二)量刑宽缓的原则291

(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人格调查制度292

(四)在量刑上扩大非监禁刑和缓刑的适用范围,实现非监禁化293

(五)对未成年罪犯分别关押293

四、目前少年司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294

(一)少年司法的理念有待更新294

(二)法律规范和组织体系尚未健全294

(三)未形成独立、协调、统一的处理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的教育矫治机制294

(四)非监禁处罚措施未得到广泛应用295

第三节 恢复性司法理念与少年司法制度295

一、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及目标295

二、恢复性司法理论在少年司法中的应用296

(一)被害人—少年犯罪人和解机制297

(二)家庭会议机制297

(三)结果复原机制297

三、恢复性少年司法在中国的推行298

(一)恢复性司法的引进298

(二)恢复性少年司法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299

(三)实践中的问题300

(四)冲突中的选择301

第四节 社区矫正在少年司法中的运用302

一、国外青少年社区矫正概况303

(一)美国少年犯罪社区矫正303

(二)英国少年犯罪社区矫正304

(三)中国香港地区305

二、我国少年刑罚执行现状306

三、实行青少年社区矫正的可行性307

(一)推动实行社区矫正制度,是我国刑罚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行刑文明程度、全面保障人权的举措307

(二)多年青少年安置帮教工作基础307

(三)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307

四、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问题与思考308

(一)面临的问题308

(二)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完善309

第五节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311

一、少年法院312

(一)设立少年法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2

(二)少年法院的管辖范围314

二、关于前科消灭制度315

(一)现状315

(二)前科消灭的必要性315

(三)可行性316

(四)前科消灭的效力317

三、暂缓起诉和暂缓判决317

(一)暂缓起诉317

(二)暂缓判决318

四、完善刑罚体系与行刑社会化319

(一)加快刑罚制度的改革319

(二)推动行刑社会化320

第十八章 青少年法制教育321

第一节 国外青少年法制教育概况321

一、美国321

二、法国322

三、日本322

(一)在学校中进行的法律教育实践322

(二)由法律工作者进行的法律教育实践323

第二节 青少年法制教育与预防犯罪323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323

(一)法制教育对塑造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意义324

(二)法制教育在规范青少年行为方面的意义324

(三)法制教育对青少年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义324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应确立新思路325

(一)培养青少年认识法律的价值和功能325

(二)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因素——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326

(三)消除权力崇拜的阴影,培养科学人文精神327

(四)信用缺失的拯救——从青少年做起328

(五)对利益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329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方式的创新330

(一)整合教育资源330

(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3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