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两周土地制度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袁林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2518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两周土地制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绪言1
一 研究缘起与基本逻辑1
二 土地制度研究的对象7
三 史实考证与理论研究9
第一章 所有制理论问题12
第一节 所有制问题13
一 所有制与生产关系13
二 两个概念——“使用”与“所有”17
三 早期社会不存在所有制21
四 所有制的产生过程26
五 公有制与私有制是同时产生的29
六 第一种所有制带来的两种不同剥削形式31
七 剩余产品导致私有制以及剥削、阶级产生说试析34
第二节 社会形态问题38
一 五种社会形态说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一些规则38
二 五种社会形态说误以社会经济形态概括社会形态42
三 五种社会形态说误以“单线”历史观描述“多线”历史过程48
四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52
五 社会形态历史演变是多层次和多线索的55
第三节 前资本主义公社问题63
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过的公社64
二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公社的基本共同特征71
第二章 西周土地制度研究76
第一节 析“田”77
一 “田”“邑”比较研究77
二 有关“田”字史料的一些辨析92
第二节 一个比照范例——近代西双版纳傣族土地制度剖析105
一 耕地的划分106
二 剥削的实现与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108
三 被剥削者村寨内部的经济关系114
四 西双版纳傣族生产关系的形成条件118
一 被剥削者的存在类型12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生产关系与土地制度123
二 剥削关系与剥削的实现130
三 集团整体被剥削者的内部关系及各类型被剥削者间的差别136
四 集团整体剥削关系形成的条件140
五 西周土地制度144
第四节 西周耕作制度147
一 文献所见西周耕作制度148
二 西周耕作水平评估15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166
一 管仲经济变革内容167
第一节 管仲、《周礼》与书社167
二 《周礼》起源的一个推测174
三 “书社”的内容及实质179
第二节 各国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197
一 各国有关土地制度的变革198
二 各国变革的意义与特征209
第四章 战国土地制度研究215
第一节 商鞅变法中确立的土地规划制度216
第二节 商鞅变法中的土地关系变革227
第三节 商鞅变法中的农业技术变革——“爰田(辕田)”新解239
一 “爰田”诸说驳议240
二 “爰田”即牛耕之田245
三 “制辕田”即推广垄甽耕作制254
第四节 《管子》、银雀山竹书所反映的土地制度258
一 《管子》、银雀山竹书所反映的国家授田制259
二 《管子》、银雀山竹书所反映国家授田制度的特征264
三 《管子》中国家授田制衰落的征兆274
第五节 战国国家授田制度的普遍存在与其一般特征276
一 战国国家授田制的普遍存在276
二 战国国家授田制的一般特征281
第五章 “井田”论研究285
第一节 《孟子》“井田”言论剖析286
第二节 “井田”资料的流变294
第三节 “井田”制与战国授田制比较研究307
一 “井田”制与战国授田制之异同308
二 “井田”制与战国授田制异同之分析329
第四节 “井田”一称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真正含义332
第六章 国家授田制的演化与最后消亡340
第一节 战国类型国家授田制的崩溃——“使黔首自实田”新解341
一 诸说驳议341
二 真实含义344
三 一条旁证351
第二节 北魏均田制与战国授田制之比较研究353
一 北魏均田制与战国授田制之异同354
二 北魏均田制与战国授田制异同之分析370
第三节 国家授田制的最后消亡与较充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376
一 国家、地主、农民三角关系的形成377
二 国家调控经济方式之转变384
三 宋代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389
四 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经济意义392
主要参考书目397
后记401
热门推荐
- 1580435.html
- 3719121.html
- 1247320.html
- 250134.html
- 1114072.html
- 1223605.html
- 1689818.html
- 2161375.html
- 105522.html
- 206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46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89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97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96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05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0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2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80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7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