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桂岑,李志新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17078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一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1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7
三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10
上编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前提17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7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17
一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17
二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阶级基础19
三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思想来源20
四 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22
一 唯物史观的发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2
二 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石24
一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26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26
二 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30
三 时代孕育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32
第二章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35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35
观规律35
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35
二 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37
三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不会改变其灭亡的命运41
第二节 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主要社会力44
量44
一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4
二 当代西方无产阶级仍然是最先进的阶级46
第三节 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47
一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形式47
二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49
三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爆发革命的原因50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53
第三章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战略策略53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53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56
三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59
四 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61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战略与策略64
一 战略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科学64
二 制定战略策略的依据68
三 战略策略的主要原则69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74
第四章 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74
第一节 工人阶级国家政权的国体和政体74
二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77
三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形式的多样性80
第二节 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的职能和任务82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82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83
一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85
三 无产阶级专政本质和职能的相互关系85
第三节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85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88
三 社会主义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90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92
第一节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92
一 过渡时期的必要性92
二 过渡时期的特点和阶级斗争94
三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和经验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98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新社会特征的设想98
二 正确认识“设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100
三 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理论概括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04
一 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04
二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标志106
一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112
第一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12
第六章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112
二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114
三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结果115
第二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17
一 坚持社会主义人民才能共同富裕117
二 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繁荣昌盛118
三 坚持社会主义才能维护民族独立120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122
一 社会主义事业的艰难性和面临的复杂性122
二 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25
中编1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131
第七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1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31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131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33
一 理论依据137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137
二 实践依据139
三 客观依据140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41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141
二 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在实践中的主要体现14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和实践146
一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146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6
二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149
第二节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54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含义和依据154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56
三 确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158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16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161
一 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探索161
二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164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67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69
一 人民内部矛盾是现阶段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169
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17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172
一 我党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概括172
二 现阶段阶级斗争的表现和特点174
三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177
一 基本路线是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继续179
第一节 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179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179
二 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81
三 基本路线是指引全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旗帜183
第二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185
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经185
验的结晶185
二 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186
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88
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基础192
第三节 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192
二 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193
三 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19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19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96
一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196
二 正确理解经济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9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00
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200
二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4
第三节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208
一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208
二 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210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213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13
一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213
二 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214
三 改革是迎接当代世界挑战的正确选择215
第二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17
一 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调整和完善217
二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19
第三节 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22
一 对外开放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22
二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24
三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226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22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229
一 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229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种形式23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31
一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231
二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232
三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233
一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23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34
二 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我国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238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241
第一节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41
一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241
二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区别和联系243
三 完善和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目标245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247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47
二 坚持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250
三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251
程251
第三节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53
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253
二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容和原则254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57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的崭新阶段257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59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263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263
二 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265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267
一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267
二 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268
三 正确坚持思想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270
四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272
五 建立社会主义生活方式274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276
第一节 爱国统一战线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法宝276
一 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276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278
三 加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280
一 “一国两制”是对马列主义的运用和发展282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282
二 “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决策284
三 “一国两制”使爱国统一战线出现了新格局285
第三节 认真贯彻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287
一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87
二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289
三 正确制定和执行对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国外华侨、华人政策291
一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重要性29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293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293
二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性质296
三 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297
四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30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303
一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重要性303
二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仍将长期存在305
三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阶级310
一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310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310
二 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12
三 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31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阶级316
一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农民阶级的状况316
二 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18
三 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31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分子323
一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23
二 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324
三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27
第十九章 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330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330
一 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330
二 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332
三 中国不适合搞西方多党制335
一 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337
第二节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37
二 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339
第三节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342
一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342
二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344
三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346
第二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351
一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351
第一节 当代世界格局的新变化3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351
下编351
二 当今世界格局的新特点353
第二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356
一 当代世界主题提出的依据356
二 当代世界主题论断的内容359
第三节 现时代的基本特征361
一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时代的本质特征361
二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重要形式364
一 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367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3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前进367
二 中国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就37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373
一 欧洲共产主义373
二 民主社会主义37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国家380
一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特点380
二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383
一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是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386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关系386
第一节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386
二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388
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90
第二节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任务391
一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91
二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393
三 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技术、文化合作和交流394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处理各国共产党相互关系的两大准则396
第三节 我党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基本原则396
二 各国共产党处理相互关系的历史经验397
三 中国共产党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399
第二十三章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402
第一节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402
一 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现实的运动402
二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04
三 共产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407
第二节 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409
一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09
二 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客观上为人类进入共产主义准备着物质条件411
第三节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412
一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412
二 立足本职工作,脚踏实地为实现共产主414
义而奋斗414
三 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多作贡献416
编后记419
热门推荐
- 769647.html
- 613216.html
- 3714363.html
- 3640103.html
- 1728551.html
- 1009710.html
- 757594.html
- 3371077.html
- 1335645.html
- 34066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3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01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7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83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93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35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06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76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7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