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2008 Annual report on automotive industry in China 2008 eng【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0119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汽车工业-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8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2008 Annual report on automotive industry in China 2008 eng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2007: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加速年1
2007年我国汽车市场景气分析13
概述13
(一)汽车市场景气指标的选择14
(二)汽车市场景气分析方法和景气指数的构建15
(三)2007年汽车市场总体景气状况分析16
(四)2007年汽车市场分领域景气状况分析20
我国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8
概述28
(一)汽车产业及关联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9
(二)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40
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46
概述46
(一)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46
(二)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49
(三)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评价56
(四)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74
(五)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79
附录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86
我国汽车市场中长期发展前景分析91
概述91
(一)基于人均GDP国际比较的汽车总保有量预测92
(二)基于收入分布变化的汽车(主要是家用轿车)保有量需求预测94
(三)中长期公用轿车、客车及货车保有量预测107
(四)中长期国内汽车需求量预测110
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112
概述112
(一)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国际环境112
(二)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国内环境118
(三)我国汽车产业中长期战略展望122
汽车节能环保技术中长期发展趋势129
概述129
(一)我国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及面临的挑战129
(二)车用能源技术发展趋势133
(三)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趋势145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中长期展望与燃油税政策的影响评估157
概述157
(一)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中长期展望157
(二)我国汽车产业节能环保政策中长期展望161
(三)燃油税政策的影响评估16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战略选择173
概述173
(一)提高创新能力是我国保持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地位的需要174
(二)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176
(三)提高创新能力是企业从关注产量的增长向关注质量、品牌转变的需要179
(四)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和提高国际合作水平的需要181
我国汽车企业产品研发能力现状研究与问题分析183
概述183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184
(二)产品研发能力问卷调查统计发现188
(三)主要结论198
全球汽车技术创新趋势与政策199
概述199
(一)全球汽车技术创新背景199
(二)全球技术创新的新趋势与新特点201
(三)各国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206
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的途径与模式选择219
概述219
(一)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219
(二)我国整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类型222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类型236
企业:创新决策和实践的主体242
概述242
(一)创新理论对企业主体地位的论述242
(二)汽车发展历史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证实243
(三)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和实践中的主体地位248
行业:寻求共同利益下的合作创新259
概述259
(一)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259
(二)注意研究国际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261
(三)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特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63
(四)发挥行业组织在新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264
(五)重视建立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协作创新机制265
政府:营造促进自主创新的外力和政策导向269
概述269
(一)营造促进竞争因而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270
(二)为企业的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73
(三)通过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276
(四)加快行业共性科学技术平台建设278
结束语: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280
概述280
(一)自主创新与改革开放的关系281
(二)企业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关系283
(三)企业独立创新与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关系283
(四)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的关系284
(五)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285
(六)各种创新模式的关系286
(七)技术跟进与跨越发展的关系287
(八)内在动力机制与外在市场竞争压力的关系287
(九)自主创新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288
附录一 汽车产业相关统计数据290
产销量及保有量290
经济效益293
进出口295
人员、研发及相关产业300
其他303
世界汽车工业306
附录二 2007年汽车行业重大事件回顾310
附录三 2007年度发布或开始实施的主要汽车政策法规316
表1 各景气分析所使用的分析指标14
表2 2007年乘用车产销统计20
表3 2007年轿车销售统计22
表4 2007年商用车产销统计25
表5 2007年客车产销统计26
表6 2007年货车产销统计26
表7 汽车制造业对主要上游产业的拉动效应31
表8 汽车制造业对主要下游产业的拉动效应31
表9 中国居民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对比38
表10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计算结果50
表11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2006年与2002年的计算结果比较55
表12 中国汽车消费量世界排名变化58
表13 2006年我国汽车产业完成主要经济指标61
表14 中国不同地区整车生产厂家数和汽车产量排名64
表15 2006年中国前16位汽车生产企业汽车产量和产量份额66
表16 中国主要内资汽车企业的专利数据统计71
表17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因子分析结果87
表18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88
表19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89
表20 二级指标产业环境竞争力判断矩阵89
表21 二级指标产业组织竞争力判断矩阵89
表22 二级指标产业创新竞争力判断矩阵89
表23 二级指标国际绩效竞争力判断矩阵89
表24 各级指标权重结果90
表25 2000年世界主要国家人均收入和家用轿车保有量100
表26 中长期我国GDP及人口等指标预测结果102
表27 中长期我国城镇和农村收入、收入差距等预测结果104
表28 中国家用轿车保有量预测结果105
表29 中国家用轿车保有量预测修正结果107
表30 中国公路货运周转量、平均运距及平均载重预测结果110
表31 中国轿车、客车、货车及汽车总保有量预测结果110
表32 中国中长期汽车需求量预测结果110
表33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储量及其与世界水平的比较(2005年)138
表34 替代资源的综合评价142
表35 我国汽车消费税结构性调整158
表36 目前我国施行的各车型消费税167
表37 征收燃油税后不同车型的年使用费变化169
表38 资源因素和管理因素各子因素列表185
表39 样本企业所有制形式分布186
表40 样本企业产品类型分布186
表41 对企业产品开发能力有影响的直接因素189
表42 样本企业在不同开发内容和开发程度上的能力情况191
表43 企业在整车和关键总成开发中不同开发方式的使用频率193
表44 日本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214
表45 自主创新类型一的基本特征223
表46 自主创新类型二的基本特征226
表47 自主创新类型三的基本特征228
表48 自主创新类型四的基本特征232
图1 汽车产业产销景气指数16
图2 2007年汽车产销量月度走势17
图3 2007年汽车产销增速走势18
图4 汽车产业利润景气指数18
图5 汽车产业进出口景气指数19
图6 轿车产销景气指数21
图7 2007年轿车产销量月度走势22
图8 2007年SUV产销量月度走势23
图9 商用车产销景气走势24
图10 2007年客车产销量月度走势25
图11 2007年货车产销量月度走势26
图12 中国汽车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29
图13 中国汽车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30
图14 中国汽车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对GDP增长的综合贡献率32
图15 中国汽车产业直接就业人数年度变化走势33
图16 全国汽车行业2004~2007年(1~11月)的税收情况34
图17 中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情况35
图18 中国汽车产业全行业技术改造投资情况36
图19 中国汽车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36
图20 中国汽车产业新产品产值走势37
图21 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对第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37
图2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39
图23 世界主要汽车产业国产量走势40
图24 世界主要汽车产业国销量走势41
图25 中国汽车产业进出口情况41
图26 中国汽车产业进出口顺差变化42
图27 中国汽车产业进出口增速变化42
图28 中国汽车出口结构变化43
图29 世界主要汽车产业国2005年整车出口情况44
图30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比较51
图31 中国汽车产业环境竞争力的比较52
图32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的比较53
图33 中国汽车产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54
图34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的比较54
图35 1970~2006年不同国家汽车产量变化趋势57
图36 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增长情况59
图37 2000~200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情况60
图38 中国汽车产业历年生产集中度CR365
图39 2006年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全球销量构成67
图40 2003~2006年中国汽车产业R&D投入比例68
图41 国外汽车大公司2005年研发经费情况69
图42 2004~2006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品牌数及产量70
图43 2001~2006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及同比增长率72
图44 2001~2006年中国汽车出口金额及同比增长率73
图45 中国汽车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统计74
图46 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地区的比较93
图47 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的国际比较93
图48 中国汽车保有量预测结果94
图49 近年来中国汽车保有量增长情况95
图50 城镇居民的收入分布情况97
图51 农村居民的收入分布情况97
图52 城镇居民每百户家用轿车保有量随收入的变化99
图53 2001年中国高收入城镇家庭家用轿车保有量情况100
图54 城镇居民户均人口随收入的变化101
图55 农村居民户均人口随收入的变化101
图56 1995~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的关系103
图57 1989~200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间的关系103
图58 1978~2004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104
图59 历年中国轿车占载客汽车(客车+轿车)的比重变化108
图60 1991~2005年中国公路货运周转量与GDP的关系108
图61 1991~2005年中国公路货运平均运距的变化109
图62 1991~2005年中国货车年平均载重的变化109
图63 2006年全球一些地区汽车生产增长情况114
图64 2006年跨国公司全球汽车产量排名115
图65 世界汽车巨头2005年研发经费情况118
图66 21世纪全球汽车能源环保问题展望133
图67 资源、燃料、车辆矩阵图134
图68 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制备车用替代燃料135
图69 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车用替代燃料136
图70 以石油、煤、天然气、生物质为原料的车用燃料137
图71 205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结构139
图72 国外车用能源发展目标和战略144
图73 全球车用燃料发展趋势144
图74 大众公司Polo轿车的发动机排量与百公里油耗关系示意图149
图75 汽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提高潜力153
图76 混合动力技术可以提高所有动力系统的性能155
图77 2006年车主使用乘用车的年花费165
图78 车主使用乘用车的各项花费比重166
图79 2006年油价上涨对计划购车者的影响166
图80 2006年油价上调后购车者的车型选择倾向168
图81 不同燃油税率下购买柴油或汽油混合动力私家车的等值年限171
图82 不同燃油税率下购买柴油或汽油混合动力公务车的等值年限172
图83 不同燃油税率下购买柴油或汽油混合动力出租车的等值年限172
图84 2001~2005年中国及世界经济增长率175
图85 2000~2006年部分国家汽车产量及增长率175
图86 2006年跨国汽车公司全球及在华生产情况176
图87 2001~2006中国汽车工业每年新增生产能力177
图88 中国部分汽车企业2006年与2010年生产能力比较177
图89 国产乘用车价格走势178
图90 中国2001年与2007年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比较178
图91 2007年中国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179
图92 消费者购车影响因素比较180
图93 2003年以来新产品上市数量180
图94 结构方程模型图187
图95 各项资源总体现状188
图96 各项管理因素现状189
图97 全部调研企业在不同总成上的研发程度191
图98 样本企业不同总成开发方式使用情况192
图99 企业实现整车性能指标的能力情况194
图100 企业具备CAE能力的情况194
图101 样本企业具备试验验证及样品试制能力或手段情况195
图102 乘用车关键技术及集成能力196
图103 商用车关键技术及集成能力197
图104 历次“殴盟科技框架计划”统计211
图105 2004年部分国家研究开发经费来源245
图106 2004年部分国家研发经费执行情况245
图107 中国研究开发(R&D)经费来源情况246
图108 中国历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情况246
图109 2005年中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统计247
图110 中国研究开发(R&D)人员活动统计247
图111 中国近年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布248
图112 2001~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研发投入情况249
图113 2001~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情况250
图114 2005年汽车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情况250
图115 2005年中国部分汽车厂商研发投入情况251
图116 2006年部分汽车企业在中国拥有专利情况252
图117 2006年部分汽车企业在中国拥有发明专利情况253
图118 2006年部分汽车企业在中国拥有实用新型专利情况253
图119 2006年部分汽车企业在中国拥有外观设计专利情况254
图120 2005年中国政府在研究开发(R&D)中经费的投入272
图121 2006年中国政府在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273
图122 2001~2006年政府汽车采购金额统计277
热门推荐
- 3400147.html
- 2335471.html
- 481817.html
- 3903796.html
- 1093848.html
- 1336000.html
- 1205960.html
- 138015.html
- 2280459.html
- 6619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2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3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9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0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0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32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41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0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