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回应机制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戚攻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617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98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社会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回应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章 回应及研究范式1
第一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及讨论的情景2
一、“回应”现象产生的社会情景2
二、中外学界基于治理理论研究“回应”的理路8
第二节 回应11
一、回应的基本含义11
二、回应关系的理论分层15
第三节 回应范式19
一、回应是一种研究范式20
二、回应范式的理论适用22
第四节 回应范式中的政府回应与共同回应25
一、回应范式中的政府回应25
二、回应范式中的共同回应31
第二章 社会回应及范式研究42
第一节 社会回应的研究界域42
一、社会回应界说42
二、社会回应关系的多元属性48
第二节 从回应向社会回应研究的拓展58
一、西方学界研究视域的拓展58
二、国外研究社会回应的启示60
三、社会回应在我国的发展62
第三节 社会回应与政府回应的关系64
一、社会回应与政府回应的关系结构64
二、对社会回应和政府回应关系结构的分析66
第四节 社会回应的研究对象69
一、社会回应研究对象的分类方法69
二、社会回应研究对象的分类70
三、研究社会回应的社会学视界72
第三章 我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回应79
第一节 我国社会转型的沿革与回应79
一、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结构变迁与中国回应80
二、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与回应84
三、我国社会转型向度及机制转换与社会回应87
第二节 建设和谐社会与回应90
一、三个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与回应90
二、系统的和谐社会与社会回应94
三、和谐社会的价值维度与社会回应97
第三节 建设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回应98
一、发展社会回应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99
二、发展我国社会回应的思考100
第四章 政府建设与社会回应研究103
第一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回应103
一、当代管理理论变革与回应103
二、政府传统管理模式与回应107
三、现代政府治理结构与回应109
第二节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回应111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回应112
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与政府回应114
三、政府责任与社会回应117
第三节 我国政府建设与社会回应120
一、公共政策建设与社会回应120
二、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回应123
三、政府社会舆论建设与社会回应126
四、政府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回应129
第五章 社会回应条件研究134
第一节 社会回应条件通说134
一、社会回应的基础条件与可塑条件134
二、社会回应的制度条件与非制度条件136
三、社会回应的前提条件与后置条件138
第二节 政治经济条件与社会回应140
一、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与社会回应140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回应143
第三节 文化、教育条件与社会回应145
一、文化建设与社会回应145
二、教育、终身教育与社会回应148
三、人文精神与社会回应149
第四节 科技条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与社会回应150
第六章 社会回应主体研究153
第一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理论界域153
一、研究社会回应主体的理路153
二、社会回应主体的基本含义160
三、回应关系中的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161
四、社会回应中的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162
第二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分类164
一、按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分类164
二、按照主体与回应客体的关联程度分类173
三、按照主体对回应关系的影响力度分类174
第三节 不同回应类型中的回应主体177
一、政府回应中的回应主体177
二、社会回应中的回应主体180
三、共同回应中的回应主体189
第四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角色扮演190
一、非营利性组织的角色扮演190
二、城市社区治理中回应主体的角色扮演197
第五节 社会回应主体的培育机制208
一、我国社会回应主体的总体发展态势209
二、社会回应主体的培育机制211
第七章 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研究215
第一节 组织化与社会回应组织化215
一、组织化的一般意义215
二、社会回应的组织化217
第二节 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条件224
一、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内部自生224
二、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机制228
三、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外部建构231
第三节 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现实表达与路径235
一、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意愿的现实表达235
二、社会回应主体组织化的路径240
第八章 回应制度化与制度化回应研究243
第一节 制度及研究范式243
一、关于“制度”的界说244
二、“制度”是一种研究范式245
第二节 我国转型期的制度化248
一、制度化的一般特征248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制度化特征及趋势250
三、回应制度化与制度化回应255
第三节 我国转型期再制度化的需求256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化需求257
二、社会关系嬗变与制度化需求258
三、和谐社会建设与制度化需求259
第九章 政府回应与社会回应制度化机制研究261
第一节 政府回应制度化261
一、政府回应制度化与政府角色262
二、转型期政府回应制度化面临的挑战263
三、政府回应制度化的机制建设267
第二节 社会回应制度化270
一、社会回应制度化的特殊性270
二、转型期社会回应制度化面临的挑战275
三、社会回应制度化的机制建设278
第十章 社会回应机制及机制链研究282
第一节 社会回应机制建设的基础282
一、社会回应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价值向度282
二、社会回应机制建设与社会运行284
第二节 共同治理结构与回应机制288
一、共同治理结构与政府回应和社会回应288
二、地方政府建立共同治理结构的意义289
三、共同治理结构与共同治理机制链289
第三节 社会回应机制链建设的主要内容291
一、狭义社会回应机制建设291
二、社会回应协商机制建设296
三、社会回应动员机制与控制机制建设303
四、社会回应合作机制与整合机制建设308
五、社会回应团结机制建设313
第十一章 社会回应度研究318
第一节 回应度318
一、回应与信息的关系318
二、回应度界说322
三、回应度的基本特征325
第二节 研究回应度的视域327
一、回应度研究的学科拓展327
二、研究回应度的三个说明328
第三节 回应度的分析维度329
一、向度330
二、广度331
三、深度331
四、频度332
五、弹性度332
六、稳定度333
第四节 影响回应度的因素分析334
一、影响“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政府”的回应度因素分析335
二、对影响社会组织及公众之间内部回应度的因素分析345
第五节 提高社会回应度的途径350
一、增强政府回应性,促进社会回应度的提高350
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共同治理结构351
第十二章 社会回应度测评的实证研究353
一、调查主题的选择与回应类型的确定35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356
三、对助学贷款新旧政策机制下的社会回应度分析358
四、影响社会回应度的相关外部因素分析367
五、影响回应主体的相关内部因素分析370
参考文献375
后记397
热门推荐
- 3446027.html
- 3219863.html
- 2176102.html
- 1560233.html
- 2871129.html
- 864888.html
- 805677.html
- 1532790.html
- 2329251.html
- 33280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38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66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33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8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1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35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78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1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8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