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科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科学概论
  • 杨志峰,刘静玲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4469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89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610页
  • 主题词:环境科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科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2

第1章 绪论2

1.3 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12

目录2

1.1 环境及环境的类型3

1.1.1 环境的概念3

1.1.2 环境的类型4

1.1.3 环境的特性5

1.4.1 学习目标 16

1.2 环境科学及其发展7

1.2.1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7

1.2.2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10

1.2.3 环境科学的任务10

1.2.4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11

1.3.1 整体性13

1.3.2 系统性13

1.3.3 综合性14

1.3.4 复杂性15

1.4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15

1.4.2 学习要求16

1.5 小结18

问题与讨论18

阅读资源19

第2章 自然环境20

2.1 地球表层系统20

2.1.1 地球表层系统概述20

2.1.2 大地女神(Gaia)假说20

2.2.1 大气圈22

2.2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22

2.2.2 水圈23

2.2.3 岩石圈25

2.2.4 土壤圈26

2.2.5 生物圈27

2.3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28

2.3.1 自然界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28

2.3.2 物质循环30

2.3.3 能量流动35

2.3.4 信息传递38

2.4 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40

2.4.1 陆生生态系统分布规律40

2.4.2 水生生态系统分布规律42

阅读资源43

问题与讨论43

2.5 小结43

第3章 人工环境45

3.1 人工环境的类型及特点46

3.1.1 人工环境的类型46

3.1.2 人工环境的特点46

3.2 城市环境49

3.2.1 城市49

3.2.2 城市化50

3.2.3 城郊过渡带53

3.3 乡镇与农村环境54

3.3.1 乡村环境54

3.3.2 乡镇企业55

3.3.3 人工种植和养殖基地55

3.4.2 生态水利57

3.4 水利环境57

3.4.1 水利工程57

3.5 交通环境59

3.5.1 交通线路与环境59

3.5.2 绿色交通61

3.6 人文环境62

3.6.1 人文环境的特征62

3.6.2 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62

3.7 小结64

案例研究65

问题与讨论67

阅读资源67

第4章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68

4.1 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68

4.1.2 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69

4.1.1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69

4.1.3 人类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平衡72

4.2 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74

4.2.1 环境问题的实质74

4.2.2 污染型环境问题76

4.2.3 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83

4.2.4 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85

4.3 环境与人类健康88

4.3.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89

4.3.2 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92

4.3.3 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94

4.4 小结95

案例研究96

问题与讨论98

阅读资源99

第5章 全球环境变化100

5.1 全球变暖103

5.1.1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103

5.1.2 未来全球变暖的可能情景105

5.1.3 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协调行动106

5.2 臭氧层耗竭109

5.2.1 臭氧层存在的重要意义110

5.2.2 大气臭氧层的形成及破坏111

5.2.3 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112

5.3 酸雨危害加剧114

5.3.1 酸雨污染的态势115

5.3.2 酸雨的形成116

5.3.3 酸雨的危害117

5.4 全球生态系统退化118

5.4.1 森林与湿地萎缩118

5.4.2 生物多样性减少119

5.4.3 淡水资源匮乏119

5.4.4 土地退化及荒漠化120

5.5 环境安全及国际合作121

5.5.1 环境安全的概念121

5.5.2 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121

5.5.3 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125

5.6 小结126

案例研究126

问题与讨论127

阅读资源127

第6章 环境伦理130

第二篇 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130

6.1 不同环境伦理观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131

6.1.1 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观131

6.1.2 马尔萨斯的“人地矛盾”观132

6.1.3 人类中心论132

6.1.4 生物中心论133

6.1.5 地球整体论133

6.1.6 代际均等的伦理观134

6.2 环境道德观134

6.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136

6.4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137

6.5 可持续发展140

6.5.1 几种代表性的发展模式140

6.5.2 可持续发展要旨141

6.5.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43

6.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47

6.6.1 中国的必然选择148

6.6.2 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150

6.6.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152

6.7 小结156

案例研究156

问题与讨论157

阅读资源158

第7章 环境地学159

7.1 环境地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159

7.2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161

7.2.1 气候系统与大气环境161

7.2.2 水环境与海洋环境171

7.2.3 其他圈层的地位与作用176

7.3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及各圈层间的影响与响应180

7.3.1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180

7.3.2 各圈层间及圈层内的相互作用181

7.3.3 人文过程的干扰183

7.4 小结185

案例研究185

问题与讨论186

阅读资源186

第8章 环境生态187

8.1 环境生态学的地位和作用188

8.1.1 环境生态学188

8.1.2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88

8.2 生态系统理论189

8.2.1 生态系统190

8.2.2 生态系统层级理论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191

8.2.3 生物多样性192

8.2.4 生态系统演替196

8.3 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97

8.3.1 干扰及其内涵197

8.3.2 干扰与生态系统调控200

8.4 恢复生态学理论201

8.4.1 生态恢复的内涵和特征201

8.4.2 生态系统工程204

8.5 生态系统管理206

8.5.1 生态系统价值评估206

8.5.2 适应性管理理论207

8.5.3 岛屿生物地理理论210

8.6 小结211

案例研究212

问题与讨论216

阅读资源216

第9章 环境物理217

9.1 环境物理原理217

9.1.1 热力学定律217

9.1.2 物质守恒定律219

9.2 环境大气扩散理论220

9.2.1 大气扩散理论基础220

9.2.2 湍流扩散理论225

9.2.3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226

9.3.1 推流迁移229

9.3.2 分散作用229

9.3 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理论229

9.3.3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稀释模式231

9.4 以其他物质为介质的扩散规律234

9.4.1 声波传播的衰减规律234

9.4.2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扩散理论237

9.4.3 电磁波传播和衰减规律239

9.5 环境物理污染对流理论241

9.5.1 城市热岛环流241

9.5.2 辐射对流平衡理论241

9.6 典型物理污染分析242

9.6.1 噪声污染242

9.6.2 电磁辐射245

9.6.3 其他物理污染247

9.7 小结249

案例研究250

问题与讨论251

阅读资源252

第10章 环境化学253

10.1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253

10.1.1 挥发和吸附254

10.1.2 溶解和沉淀258

10.1.3 水解和配合259

10.1.4 氧化和还原261

10.1.5 光化学反应262

10.1.6 生物富集和转化267

10.2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273

10.2.1 汞和砷的生态效应273

10.2.3 有机卤代物的生态效应274

10.2.2 多环芳烃的生态效应274

10.2.4 复合污染物的生态效应276

10.3 小结278

案例研究279

问题与讨论282

阅读资源282

第11章 环境经济283

11.1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283

11.1.1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284

11.1.2 外部性理论与市场失灵286

11.1.3 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290

11.2 绿色核算291

11.2.1 国民经济核算291

11.2.2 环境与资源的核算方法294

11.3 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294

11.3.1 环境的费用-效益分析295

11.3.2 费用函数与损害函数298

11.3.3 环境质量的效益评价技术300

11.4 环境经济手段303

11.4.1 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304

11.4.2 环境经济手段的应用305

11.5 小结306

案例研究307

问题与讨论311

阅读资源312

第三篇 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314

第12章 环境监测314

1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314

12.1.1 环境监测的目的314

12.1.2 环境监测的分类315

12.2 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316

12.2.1 环境监测的要求316

12.2.2 环境监测的特点317

12.3 环境监测标准与指标319

12.3.1 环境监测标准319

12.3.2 环境监测指标319

12.4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323

12.4.1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23

12.4.2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326

12.4.3 土壤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328

12.5 环境监测技术329

12.5.1 样品预处理技术329

12.5.2 测试技术330

12.6.1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优势332

12.6 环境遥感监测技术332

12.6.2 环境遥感监测方法334

12.7 小结340

案例研究340

问题与讨论344

阅读资源345

第13章 环境评价346

13.1 概述347

13.1.1 环境评价的类型347

13.1.2 环境评价的发展过程347

13.1.3 环境评价的原则348

13.1.4 环境评价的方法349

13.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50

13.2.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350

13.3.1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353

13.2.2 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353

13.3 环境影响评价353

13.3.2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354

13.3.3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356

13.3.4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356

13.4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59

13.4.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359

13.4.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361

13.4.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362

13.5 小结364

案例研究365

问题与讨论368

阅读资源368

第14章 环境规划370

14.1.1 分类371

14.1 环境规划的分类和特征371

14.1.2 特点374

14.2 环境规划的原则和作用375

14.2.1 环境规划的原则375

14.2.2 环境规划的作用376

14.3 环境规划的内容和技术方法377

14.3.1 环境规划的内容377

14.3.2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383

14.4 环境规划的编制和实施386

14.4.1 环境规划的编制386

14.4.2 环境规划的实施386

14.5.1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388

14.5 水环境规划388

14.5.2 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389

14.6 大气环境规划390

14.6.1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390

14.6.2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391

14.7 小结391

案例研究392

问题与讨论393

阅读资源393

第15章 环境污染控制394

15.1 环境污染控制目标394

15.1.1 环境污染及其特征394

15.2 环境污染控制类型395

15.2.1 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395

15.1.2 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395

15.2.2 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396

15.2.3 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397

15.3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397

15.3.1 水环境污染控制397

15.3.2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407

15.3.3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410

15.3.4 土壤环境污染控制414

15.3.5 其他物理性污染控制415

15.4 小结418

案例研究419

问题与讨论421

阅读资源422

16.1 环境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424

16.1.1 基本原则424

第16章 环境政策与法规424

第四篇 环境管理与实践424

16.1.2 基本特征425

16.1.3 环境政策的发展426

16.1.4 环境政策体系428

16.2 环境法430

16.2.1 环境法的主要内容430

16.2.2 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431

16.2.3 环境法的目的和作用433

16.2.4 环境法体系434

16.3 环境标准435

16.3.1 环境标准的内涵和性质435

16.3.2 环境标准的地位和作用436

16.3.3 环境标准体系437

16.3.4 环境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管理440

16.4 小结443

案例研究443

问题与讨论444

阅读资源444

第17章 流域环境管理445

17.1 概述445

17.1.1 基本概念445

17.1.2 流域功能446

17.1.3 流域的特点447

17.1.4 流域环境问题448

17.2 流域环境管理的内涵453

17.2.1 流域环境管理的意义453

17.2.2 流域环境管理的目标与原则453

17.2.3 流域环境管理的内容与特点455

17.3 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57

17.3.1 基本原理457

17.3.2 管理方法458

17.4 流域环境管理体制建设459

17.4.1 流域环境管理与协调459

17.4.2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460

17.4.3 流域环境保护补偿机制460

17.4.4 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461

17.5 流域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462

17.5.1 生态环境需水462

17.5.2 跨流域管理463

17.6 小结464

案例研究465

问题与讨论470

阅读资源471

第18章 城市环境管理与实践472

18.1 概述472

18.1.1 系统性473

18.1.2 主动性473

18.1.3 预测性473

18.1.4 协调性473

18.2 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473

18.2.1 城市发展的阶段性473

18.2.2 生态城市475

18.3 城市环境管理的发展476

18.3.1 城市环境污染控制477

18.3.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477

18.4.1 城市环境管理体系框架479

18.4 城市环境管理体系479

18.4.2 城市环境管理方针与原则480

18.4.3 城市环境管理体制与机构480

18.4.4 城市环境管理方案481

18.5 城市环境管理的途径与方法483

18.5.1 污染物指标管理483

18.5.2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485

18.5.3 生态效率管理488

18.5.4 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491

18.6 小结493

案例研究493

问题与讨论496

阅读资源497

19.1.1 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498

19.1 工业环境污染498

第19章 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498

19.1.2 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战略499

19.2 清洁生产500

19.2.1 清洁生产的概念500

19.2.2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502

19.2.3 清洁生产审计503

19.2.4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505

19.2.5 ISO14000506

19.3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511

19.3.1 循环经济511

19.3.2 生态工业513

19.3.3 生态工业园区517

19.3.4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的关系519

19.4 小结520

案例研究521

问题与讨论526

阅读资源527

第20章 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528

20.1 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危害528

20.1.1 农业生产环境问题528

20.1.2 农业生态系统破坏535

20.2 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537

20.2.1 农业环境管理体系537

20.2.2 农业环境管理途径538

20.2.3 农业环境管理对策540

20.3 生态农业543

20.3.1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543

20.3.2 生态农业的技术类型544

20.3.3 典型技术与环境保护546

20.4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549

20.4.1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及目标549

20.4.2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550

20.5 小结550

案例研究551

问题与讨论554

阅读资源554

第21章 环境教育555

21.1 环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555

21.1.1 环境教育的意义556

21.1.2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557

21.1.3 公民环境素养与环境教育558

21.2.1 环境教育的特点559

21.2 环境教育目标与实施途径559

21.2.2 环境教育的目标560

21.2.3 环境教育的实施途径562

21.3 环境教育的方法566

21.3.1 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566

21.3.2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567

21.4 公民的环境素质与环境行为570

21.4.1 公民的环境素质570

21.4.2 公民的环境行为规范572

21.4.3 公民环境素质的培养573

21.5 小结574

案例研究575

问题与讨论576

阅读资源577

参考文献5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