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文化生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长江文化生态
  • 邓先瑞,邹尚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14357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长江文化生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季羡林1

导论1

第一章 孕育长江文化的独特区域19

第一节 文化生成的广阔空间19

一 形似“大菱角”的轮廓——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范围20

二 我国最大的河流网系——培育多元文化的温床23

三 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绮丽风光与璀璨文化交相辉映28

第二节 文化繁衍的优越区位35

一 地处世界亚热带的一方宝地——滋养文化的“绿洲”与“沃土”36

二 贯穿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文化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39

三 背靠“世界屋脊”,面向浩瀚海洋——文化交流的屏障与通道42

四 位于自然过渡区与生态交错带——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46

第二章 地表形态与文化风格50

第一节 长江流域的地表形态和文化风格50

一 刚柔缓急,“系水土之风气”——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50

二 樵子负薪,渔夫野渡——山区文化53

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平原文化60

四 “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河湖水文化66

五 “何事神仙九天上”——三峡文化74

六 “历心于山海而富国家”——海洋文化82

第二节 生态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85

一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态多样性导致文化多样性85

二 百家争鸣,国泰民安——多样性导致稳定性87

第三章 气候变化与文化发展90

第一节 季风形成与季风文化90

一 季风雏形的建立——史前自然的创造92

二 现代季风的形成——文化的肇始与成长93

三 季风环流的影响——独具一格的“季风文化”96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文化生成100

一 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与古文化的奠基101

二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文化递增性发展115

第三节 综述几点基本看法133

一 “寸寸河山寸寸金”——长江流域的土地139

第四章 土壤生物与文化沃野139

第一节 构筑长江文化的基石——土地139

二 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长江流域的土地制度143

三 土壤——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147

四 “富民之道,莫尚于重农”——土地与农业152

第二节 孕育长江文化的沃野——植物155

一 巨大的绿色宝库——长江流域的植物资源156

二 地球的肺——植物的生态意义159

三 生命之源,文化之本——植物的初级生产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161

四 “菊残犹有傲霜枝”——植物与精神文化169

第三节 滋养长江文化的富源——动物174

一 最大的基因库——长江流域的动物资源175

二 “服牛乘马,以利天下”——动物与物质文化177

三 “燕雀安知鸿鹄志”——动物与精神文化180

四 人类的好朋友——生态伦理学185

第一节 水——生命与文化的摇篮187

第五章 水利工程景观生态187

一 地球表层最活跃的物质188

二 民族文化发展的乳汁189

三 水利是农业文明的命脉194

第二节 水利工程——独特的文化景观198

一 都江堰——历史文化的丰碑198

二 运河——文化交流的通途203

三 江堤——防御洪患的屏障211

四 海塘——御潮减灾的海滨长城217

五 三峡工程——先人呼唤的伟业220

第三节 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223

一 减轻水旱灾害,保护农业生态223

二 改变水分循环,调节气候环境226

三 影响水生生物,干扰珍稀物种227

四 改善航运条件,促进“三流”畅通229

五 融于自然山水,塑造新的景观231

第六章 农业文化生态环境233

一 得太阳之恩惠234

第一节 农业文化的自然生态234

二 受温热之赐予236

三 承雨水之滋润237

四 赖沃壤之培育239

第二节 类型多样的农业景观242

一 刀耕火种的畬田242

二 丘陵山地的梯田245

三 平原湖区的圩田(垸田)248

四 水面浮田——葑田与架田254

五 种类繁多的栽培作物256

第三节 传统农业的精华——生态农业的萌生260

一 “顺天时,量地利”——相宜性原理261

二 用养结合,合理施肥——地力常新264

三 “以虫治虫”与“益鸟治虫”——生物防治266

四 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立体种植268

五 共生互补,地尽其利——生态农业模式271

第七章 人类住区环境275

第一节 住区的形成与发展276

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巢居与穴居阶段277

二 “寄情山水,亲近自然”——乡村聚落阶段278

三 “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城市住区阶段281

第二节 乡村聚落环境286

一 “物以类聚”——乡村聚落类型286

二 “枕山、环水,面屏”——乡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90

三 青山绿水环绕,万物生机盎然——乡村聚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297

第三节 城市住区环境299

一 “平易之都,四达之地”——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300

二 “因天材,就地利”——城市规划的优良传统304

三 人类高度聚居的空间形式——城市生态系统308

四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城市景观314

第八章 旅游文化生态325

第一节 旅游与文化325

一 “山川通性,木石含情”——旅游与人格重塑325

二 相得益彰——旅游与文化的同步发展337

第二节 长江旅游资源及其文化底蕴351

一 “山水有清音”——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351

二 “江畔何人初照月”——悠远的历史文化358

三 长袖善舞——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360

四 “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悄然兴起的生态旅游361

第九章自然灾害与文化震荡366

第一节长江流域的自然灾害366

一 天不清,地不宁——长江流域的灾害类型367

二 生态系统“边缘地带”灾害多——长江流域371

自然灾害的特点371

第二节 长江流域自然灾害的文化震荡374

一 “百姓困厄于下”,岂能“君臣相安于上”——374

灾害与社会374

二 “与其饥而死,不如杀而生”——灾害社会心理382

第三节 减灾防灾的生态文化对策386

一 “反天时为灾”——中国古代的灾害观386

二 “山林不升斤斧,川泽不入网罟”——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观387

三 “天归一则清,地归一则宁”——天、地、生、人一体的地球系统科学观389

四 “能协于天地之胜,是以长久”——可持续发展观391

第十章 长江开发与文化繁荣393

第一节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基因中的“父本”或“母本”394

一 “沃野千里,士民殷富”——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厚的文化淀积394

二 “衣冠商渡”——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长江流域396

三 三星堆及金沙遗址与古蜀国文明——中华文明“双源并出”又一佐证398

四 “兴也长江,衰也长江”——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主体部分在长江流域399

一 “农—政本也”——农业的振兴401

第二节 长江开发与文化繁荣401

二 青铜铸春秋,夜市千灯照——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407

三 “引江水之利,拒江水之害”——水利保障411

第三节 文化区与文化传播414

一 区域开发差异——文化区414

二 “开放系统,生生不息”——长江文化的传播与融合421

参考文献425

后记4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