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效仰,李文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9712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90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系统模型-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模型及可持续开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参考文献2
第二章 示范区自然特征3
2.1北京平原区自然特征3
2.1.1自然地理及水文特征3
2.1.2区域水文地质概况9
2.1.3社会经济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15
2.2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自然特征18
2.2.1自然地理及水文特征18
2.2.2区域水文地质概况24
2.2.3社会经济活动与水资源开发利用30
2.3山东济南岩溶泉域自然特征32
2.3.1自然地理及水文特征32
2.3.2区域水文地质特征36
2.3.3社会经济与水资源开发利用41
参考文献42
第三章 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43
3.1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方法43
3.1.1惰性化学组分(C1-和NO3 )43
3.1.2反应化学组分44
3.1.3氢氧稳定同位素(δ2D和δ18O)45
3.2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48
3.2.1平原区地表水和基岩水同位素水化学特征49
3.2.2潮白河流域中上游地下水同位素特征53
3.2.3北运河水系地下水同位素特征60
3.3乌鲁木齐河流域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66
3.3.1地表水样品分析72
3.3.2地表水的稳定同位素分析74
3.3.3地下水样品分析75
3.3.4 δD和δ18O关系分析78
3.3.5讨论80
3.3.6小结82
3.4济南岩溶地下水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83
3.4.1地下水主要化学成分的形成和特点83
3.4.2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89
3.4.3四大泉水的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95
参考文献99
第四章 地下水水位监测102
4.1技术方法综述102
4.1.1国际地下水水位监测现状102
4.1.2区域地下水水位监测设计方法105
4.2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113
4.2.1北京地下水水位监测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113
4.2.2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114
4.2.3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优化114
4.2.4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监测频率优化117
4.2.5北京平原区地下水自动监测仪器的安装121
4.2.6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监测网维护及地下水信息发布122
4.3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123
4.3.1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123
4.3.2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124
4.3.3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优化126
4.3.4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频率优化130
4.3.5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维护131
4.3.6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新监测孔131
4.3.7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132
4.4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设计133
4.4.1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历史及存在问题133
4.4.2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变化趋势134
4.4.3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密度优化136
4.4.4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监测频率优化设计140
4.4.5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自动监测141
4.4.6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维护142
4.4.7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位监测信息发布143
参考文献143
第五章 地下水水质监测145
5.1技术方法综述145
5.1.1国际地下水水质监测现状146
5.1.2建立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的框架149
5.1.3地下水易污性评价150
5.1.4地下水污染源的调查与灾害分级152
5.1.5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154
5.1.6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155
5.2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158
5.2.1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历史158
5.2.2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历史变化159
5.2.3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易污性评价160
5.2.4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污染源分布164
5.2.5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污染风险性评价165
5.2.6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评价168
5.2.7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168
5.3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170
5.3.1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历史170
5.3.2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历史变化170
5.3.3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易污性评价172
5.3.4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污染源分布175
5.3.5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及污染评价176
5.3.6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177
5.4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监测181
5.4.1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监测历史181
5.4.2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变化特征181
5.4.3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岩溶含水层易污性评价183
5.4.4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污染源分布189
5.4.5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190
参考文献192
第六章 区域水文地质与监测信息系统195
6.1系统概述195
6.2系统总体结构及其解决方案196
6.2.1系统目标、功能及开发原则196
6.2.2系统总体结构及解决方案197
6.3地下水自动监测无线传输及远程管理系统199
6.3.1地下水自动监测仪的选择199
6.3.2数据无线传输仪及其远程管理系统200
6.3.3地下水水位监测孔的保护方案207
6.4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208
6.4.1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结构208
6.4.2 3个示范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建设209
6.5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209
6.5.1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209
6.5.2北京平原示范区空间数据库建设212
6.5.3乌鲁木齐河流域示范区空间数据库建设214
6.5.4济南岩溶泉域示范区空间数据库建设217
6.6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218
6.6.1概述218
6.6.2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发展现状219
6.6.3中国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设计思路220
6.6.4 REGIS-China v4.1系统结构222
6.6.5 REGIS-China v4.1工具箱功能介绍224
6.6.6 REGIS-China v4.1应用简介224
6.6.7 3个示范区REGIS-China的应用226
6.6.8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在中国的推广应用233
6.7地下水监测数据的信息发布系统235
6.7.1监测数据实时发布系统235
6.7.2地下水水情分析与发布237
参考文献241
第七章 区域地下水流模拟242
7.1区域地下水流模拟方法242
7.1.1区域地下水流模拟历史简述243
7.1.2大区域地下水流模拟实例245
7.1.3区域地下水流模拟方法249
7.1.4区域地下水流模型特殊议题251
7.2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流模拟254
7.2.1北京已建立的地下水模型254
7.2.2北京平原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255
7.2.3北京平原区稳定流地下水模型256
7.2.4北京平原区非稳定流地下水模型259
7.2.5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流模型应用261
7.3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流模拟264
7.3.1乌鲁木齐河流域已建立的地下水模型264
7.3.2乌鲁木齐河流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265
7.3.3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稳定流模型268
7.3.4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非稳定流模型276
7.3.5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流模型应用281
7.4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流模拟288
7.4.1济南岩溶泉域已经建立的地下水模型288
7.4.2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概念模型289
7.4.3济南岩溶泉域稳定流地下水模型290
7.4.4济南岩溶泉域非稳定流地下水模型293
7.4.5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流模型应用295
参考文献301
第八章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方案分析304
8.1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概念与方法304
8.1.1关于水均衡的争论304
8.1.2安全开采量与可持续开发307
8.1.3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发的方法309
8.1.4地下水模型的应用310
8.2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分析312
8.2.1北京平原区水资源规划简介312
8.2.2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设计313
8.2.3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开发方案的情景模拟313
8.2.4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比较321
8.3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分析325
8.3.1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简介325
8.3.2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设计325
8.3.3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的情景模拟327
8.3.4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比较346
8.4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分析348
8.4.1济南岩溶泉域水资源开发规划简介348
8.4.2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设计349
8.4.3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情景模拟351
8.4.4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方案比较356
参考文献358
第九章 结论360
9.1主要结论360
9.2建议363
附录 中-荷合作项目“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历史回顾365
热门推荐
- 1773269.html
- 3541544.html
- 1973091.html
- 922621.html
- 6159.html
- 321674.html
- 878787.html
- 3329493.html
- 1233844.html
- 17045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94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2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9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1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73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37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63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16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95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