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仪器分析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蒲国刚,陆明刚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7312000916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仪器分析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前言1
第一章电磁辐射与光学分析法1
§ 1.1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
1.1.1电磁辐射和波谱1
1.1.2辐射的产生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
§1.2 光学分析法分类7
1.2.1光谱法7
§1.3 光学分析仪器9
1.2.2非光谱方法9
1.3.1辐射源10
1.3.2分光系统13
1.3.3辐射的检测16
第二章原子光谱引论20
§2.1 原子的能级20
2.1.1 量子数和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列20
2.1.2光谱项和能级图21
§2.2 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23
§2.3 谱线和谱线宽度25
§3.1 概述27
§3.2 激发光源27
第三章原子发射光谱法27
3.2.1发射光谱的经典光源28
3.2.2发射光谱的新型光源30
§ 3.3检测32
3.3.1照相检测法32
3.3.2光电检测法33
§3.4 光谱仪34
3.4.1光谱仪的基本结构34
3.4.2常用的光谱仪35
3.5.1 光谱的灵敏线和分析线37
§3.5 光谱定性和半定量分析37
3.5.2定性分析方法38
3.5.3半定量分析方法39
§3.6 光谱定量分析39
3.6.1赛伯-罗马金公式40
3.6.2内标法原理41
3.6.3定量分析方法42
3.6.4光谱添加剂和光谱背景的扣除43
§3.7原子发射光谱的特点和应用45
第四章 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法47
§4.1 原子吸收定律47
4.1.1基态原子数与温度的关系47
4.1.2吸收定律关系式48
4.2.1基本结构和功能52
§4.2原子吸收光谱仪器52
4.2.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56
§4.3原子吸收的干扰及其抑制59
4.3.1化学干扰60
4.3.2光谱干扰64
4.3.3背景干扰64
§4.4 原子吸收光谱的分析应用65
4.4.1定量分析方法66
4.4.2准确测定的条件66
4.5.2原子荧光分析仪器68
§4.5原子荧光光谱法68
4.5.1荧光强度与被测原子浓度的关系68
4.5.3原子荧光分析的干扰及其抑制70
第五章分子光谱引论72
§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73
5.1.1分子吸收定律73
5.1.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特征74
§5.2 分子发光光谱75
5.2.1发光产生的一般机理75
5.2.2发光光谱的特征77
5.3.1分子振动光谱79
§5.3红外吸收光谱79
5.3.2分子转动光谱85
第六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90
§6.1应用吸收定律的要求90
6.1.1单色入射辐射90
6.1.2合适浓度范围91
6.1.3化学稳定性92
§6.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93
6.2.1定性分析93
6.2.2定量分析98
6.2.3光度法研究络合物99
6.3.1通常法测定的误差分析102
§6.3 示差光度分析102
6.3.2示差分析基本原理104
§6.4多波长光度分析106
6.4.1双波长光度法106
6.4.2三波长光度法108
§6.5导数吸收光谱法109
6.5.1基本原理109
6.5.2分析应用示例111
7.1.2影响发光强度的因素113
7.1.1基本理论113
§7.1 荧光和磷光分析法113
第七章分子发光光谱法113
7.1.3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115
7.1.4分析应用116
§7.2 荧光分析新技术示例119
7.2.1三维荧光光谱119
7.2.2同步荧光光谱120
§7.3化学发光分析法122
7.3.1基本原理122
7.3.2应用示例125
8.1.1分析体系的聚集状态128
§8.1 影响吸收带形状和特征频率的因素128
第八章红外光谱法128
8.1.2振动偶合129
8.1.3形成氢键129
8.1.4分子内的结构因素130
§8.2红外光谱定性分析130
8.2.1红外光谱解析130
8.2.2分子结构分析133
§8.3红外光谱定量分析137
8.3.1红外光谱定量分析的难点137
8.3.2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和步骤137
8.4.1色散型红外光谱仪139
§ 8.4红外光谱分析仪器139
8.4.2非色散型的红外分析仪器140
§8.5试样的制备141
8.5.1气态试样142
8.5.2液体和溶液试样142
8.5.3固体试样144
8.5.4微量试样取样法144
8.5.5特殊吸收池144
§9.1 X射线的发射及其直接分析应用146
9.1.1连续X射线和特征X射线146
第九章X射线分析法146
9.1.2 X射线的色散和测量147
9.1.3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法149
§9.2 X射线吸收法和X射线荧光法150
9.2.1 X射线吸收法150
9.2.2 X射线荧光法152
§9.3 X射线衍射法156
9.3.1布拉格方程的推导156
9.3.2衍射定性分析157
9.3.3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158
10.1拉曼效应与分子极化度160
§10.1拉曼效应与拉曼位移160
第十章拉曼光谱法160
10.1.2拉曼位移161
§10.2激光拉曼光谱仪的特点162
10.2.1激光光源163
10.2.2试样装置163
10.2.3去偏振度及其测量164
§10.3分析应用165
10.3在定性和结构分析中的应用165
10.3定量分析167
10.4.2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法168
10.4.1共振拉曼光谱法168
§10.4 激光共振拉曼光谱法和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法168
第十一章核磁共振波谱法170
§11.1原子核的自旋和共振170
11.1.1核自旋和核磁能级170
11.1.2核磁共振172
§11.2核磁共振波谱仪174
11.2.1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结构174
11.2.2仪器的性能指标175
§11.3核磁共振波谱和分子结构176
11.3.1化学位移176
11.3.2自旋偶合和裂分178
11.3.3积分线181
§11.4谱图解析181
11.4.1一级谱的解析182
11.4.2高级谱的解析185
11.4.3简化图谱的方法187
§11.5定量分析189
§11.6 电子自旋共振法191
11.6.1原理191
11.6.2仪器191
11.6.3图谱解析192
11.6.4应用193
第十二章光声光谱法194
§12.1 光声效应和理论194
12.1.1光声效应和光声光谱194
12.1.2光声光谱法理论195
§12.2 光声光谱仪的特点197
12.2.1斩波器197
12.2.2光声池及声敏元件197
12.2.3锁相放大和归一化处理199
§12.3分析应用199
12.3.1高灵敏度的气体和液体分析199
12.3.2粉末等固体试样分析201
12.3.3生物试样分析202
第十三章电化学法引论204
§13.1 电化学电池204
13.1.1一般结构204
13.1.2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205
13.1.3电极反应205
13.1.4原电池和电解池206
§13.2双电层206
13.2.1 电毛细曲线206
13.2.2双电层的结构207
13.2.3充电电流208
§13.3 电化学实验和电化学方法的分类209
13.3.1电化学实验209
13.3.2电化学方法的分类209
第十四章电位分析法211
§14.1经典电极211
§14.2 离子选择性电极214
14.2.1一般结构214
14.2.2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215
14.2.3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216
§14.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一般特性224
14.3.2电位选择性系数225
14.3.1能斯特响应225
14.3.3响应时间228
14.3.4膜电阻228
14.3.5不对称电位229
14.3.6温度系数229
§14.4直接电位法230
14.4.1离子的活度标度230
14.4.2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溶液231
14.4.3分析方法232
§14.5 电位滴定法234
14.5.1指示电极234
14.5.2滴定终点的确定235
14.5.3自动电位滴定236
第十五章整体电解分析法238
§15.1电解238
15.1.1极化238
15.1.2电流—电极电位曲线239
15.1.3电解池的设计240
§15.2 控制电位电解法241
15.2.1 电重量法和电解分离241
15.2.2控制电位库仑分析242
15.3.2库仑滴定244
§15.3控制电流电解法244
15.3.1一般特征244
第十六章伏安分析和极谱分析248
§16.1引言248
16.1.1微电极248
16.1.2双电极和三电极电化学电池249
16.1.3伏安法的仪器250
16.1.4传质过程252
§16.2 采样电流伏安法254
16.2.1电位阶跃实验254
16.2.2系列电位阶跃实验一采样电流伏安法256
16.2.3采样电流直流极谱法257
16.2.4直流伏安(极谱)波方程式259
§16.3线性扫描伏安法和极谱法263
16.3.1线性扫描伏安法263
16.3.2线性扫描极谱法266
16.3.3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266
§16.4脉冲伏安法和极谱法268
16.4.1常规脉冲伏安法和极谱法268
16.4.2微分脉冲伏安法和极谱法269
16.5.1交流阻抗法272
§16.5交流技术272
16.5.2方波伏安法274
16.5.3循环扫描技术275
§16.6溶出伏安法276
第十七章色谱法引论278
§17.1概述278
17.1.1色谱的基本过程278
17.1.2色谱常用术语279
17.1.3色谱法分类279
§17.2 色谱中的保留作用280
§17.3 色谱法的基本理论281
17.3.1色谱过程基本方程式282
17.3.2塔板理论282
17.3.3速率理论283
17.3.4分离度方程式285
§17.4 色谱定性和定量方法289
17.4.1色谱定性分析方法289
17.4.2色谱定量分析方法290
第十八章气相色谱法(GC)296
§ 18.1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296
§ 18.2 气相色谱仪296
18.2.1分离系统297
18.2.2检测系统299
§18.3 气相色谱固定相302
18.3.1 固体吸附剂302
18.3.2液体固定相302
18.3.3合成固定相305
§18.4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306
§18.5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309
第十九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312
§19.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312
19.2.1输液泵313
§ 19.2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313
19.2.2梯度洗脱装置314
19.2.3进样装置315
19.2.4色谱柱315
19.2.5恒温柱箱316
19.2.6检测器316
§ 19.3 分离的类型和选择318
19.3.1液-液分配色谱318
19.3.2液-固吸附色谱320
19.3.3离子交换色谱321
19.3.4空间排阻色谱324
19.3.5分离类型的选择325
§19.4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327
§19.5 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实例329
第二十章质谱法332
§20.1原理和质谱仪器332
20.1.1进样系统332
20.1.2离子源333
20.1.3质量分析器335
20.1.4离子检测器338
§ 20.2质谱图的解析339
20.2.1离子的类型339
20.2.2无机定性分析340
20.2.3有机结构分析341
§20.3定量分析346
20.3.1火花源质谱法346
20.3.2离子探针分析348
20.3.3同位素稀释法349
20.3.4有机定量分析350
§20.4 色谱—质谱联用350
20.4.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351
20.4.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352
§21.1 电子结合能和化学位移356
21.1.1光电效应和电子结合能356
第二十一章电子能谱法356
21.1.2化学位移357
§21.2 光电子能谱仪358
21.2.1激发源359
21.2.2电子能量分析器359
21.2.3检测器360
§2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应用361
21.3.1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361
21.3.2化合物结构鉴定362
§21.4 紫外光电子能谱法363
§21.5 俄歇电子能谱法364
第二十二章热分析法366
§22.1 热重法(TG)366
22.1.1热重曲线366
22.1.2热天平367
22.1.3热重分析的应用368
§22.2 差热分析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370
22.2.1差热分析法(DTA)370
22.2.2差示扫描量热法(DSC)372
§22.3 逸出气检测法和逸出气分析法373
23.2.1整流电路376
§23.2基本电路376
第二十三章分析仪器的基本电路376
§23.1引言376
23.2.2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电路378
23.2.3信号发生电路380
23.2.4信号处理电路381
23.2.5恒电位电路384
23.2.6显示和记录电路384
第二十四章计算机化的分析仪器387
§24.1引言387
24.1.2联机方式388
24.1.3嵌入方式(in line)388
24.1.1脱机方式388
§24.2微型计算机389
24.2.1硬件389
24.2.2软件391
§24.3计算机—分析仪器的接口392
24.3.1数/模转换器393
24.3.2模/数转换器394
§ 24.4微计算机化的分析仪器397
§24.5傅里叶变换的应用398
24.5.1傅里叶级数和快速傅里叶变换398
24.5.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401
24.5.3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405
热门推荐
- 1660780.html
- 2724124.html
- 2863817.html
- 1566776.html
- 588688.html
- 2752678.html
- 2178046.html
- 2997671.html
- 3874176.html
- 3104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4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79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62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3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75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80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96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45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45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