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
  • 张剑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0818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20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33页
  • 主题词:史学-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新思潮影响之下的中国近代新史学1

一、西方近代史学观念的传入及其影响2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9

三、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初步开展15

四、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初步发展26

五、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3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成就38

一、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成就38

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起步42

三、世界历史著述的译介和中国的世界史著作44

第三节 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概论48

一、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道路和成就概说48

二、新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55

三、“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思路62

四、本书的基本架构和主要学术观点64

第一章 史学家跟随新时代步伐不断进步67

第一节 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67

一、生动活泼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67

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全面开展70

三、实证派史学家的思想改造73

第二节 对胡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批判77

一、胡适历史观和史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77

二、对胡适学术思想的批判80

第三节 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评价83

一、思想改造和思想批判的局限性83

二、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评价86

第二章 新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原则和组织机构8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88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历史学的理论指导88

二、唯物史观理论与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92

三、反对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促进中国历史学的健康发展96

第二节 新中国对苏联史学的学习与借鉴102

一、中国史学界学习苏联热潮的形成102

二、新中国成立初苏联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105

三、苏联史学理论对中国史学的影响108

四、中国史学界对苏联史学态度的逐步转变112

第三节 新中国的史学家队伍和组织机构114

一、新中国主要的史学机构和人才培养机制114

二、中国史学会与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129

第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历史学研究及学科建设134

第一节 对中国历史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134

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初步探讨134

二、围绕中国历史若干重大问题的争鸣140

三、对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和理论探讨143

第二节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艰难起步150

一、史料学的发展及对考据方法的新认识151

二、史学史研究工作的初步开展156

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初步发展162

第三节 苏联史学对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影响169

一、苏联史学在世界史方面的成就169

二、苏联史学在建立世界通史新体系方面的成就173

三、苏联的世界史研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175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史学183

第四节 考古学和民族学对历史研究的推动192

一、新的考古发现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192

二、民族调查及其推动下的民族史研究199

第五节 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成就和研究路径的转型211

一、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巨大成就212

二、社会经济史研究路径的转型216

第四章 社会政治运动影响下的史学批判221

第一节 反右扩大化和“史学革命”的影响221

一、史学界反右扩大化及其影响221

二、“大跃进”中的“史学革命”及其危害229

第二节 史学界对“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236

第三节“史学批判”之风的再起240

一、对“历史主义”观点的批判241

二、对旧著《中国通史》的批判243

三、《李秀成自述》讨论向政治批判的转向245

四、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批判247

五、围绕《海瑞罢官》展开的激烈争论253

第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历史学研究评价问题258

第一节 应正确认识和评价以往史家所关注的问题258

一、若干重大问题争鸣讨论的意义258

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讨论261

第二节“十七年”史学并非完全教条化265

一、“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265

二、杰出史学家为克服教条主义的不懈努力269

第三节“十七年”史学并非仅仅是一部“中国农民战争史”271

一、“十七年”史学的多方面成就272

二、“十七年”史学并非片面的反封建史学274

第四节“十七年”历史学发展的教训275

第六章 新中国历史学遭受的挫折与获得的新生279

第一节“文革”时期历史学遭受的挫折279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遭受迫害279

二、“文革”中后期的“影射史学”286

三、“文革”中后期学术研究工作的初步恢复294

第二节 历史学界的拨乱反正303

一、对“影射史学”的批判303

二、给遭受迫害的史学家以公正的评价307

第三节 历史学教学科研秩序的恢复和发展规划的制定313

第七章 重大历史问题的探讨与新认识的提出323

第一节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323

第二节 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新探讨335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再讨论335

二、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讨论340

第三节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讨论和研究350

一、关于中国奴隶制问题的新认识350

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证研究354

三、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再探讨358

第四节 中国近代史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364

一、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讨论364

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探讨368

第八章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376

第一节 史学理论的研究及其学科建设376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学理论关系的新认识376

二、关于“史学理论”的概念及体系的探讨379

三、“史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成就382

四、“史学理论”研究及学科的新发展388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391

一、中国史学史学科基础的奠定392

二、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新发展396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399

一、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学科基础的初步奠定399

二、新中国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主要成就406

第四节 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学科建设411

一、西方史学研究的全面开展412

二、新世纪西方史学研究的新发展418

第九章 考古学与人类学对历史学发展的推动424

第一节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425

一、1976年之前的考古发现和文明起源的探索425

二、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426

三、1986—2000年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现状431

四、新世纪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基本趋势438

第二节 秦汉简帛对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价值444

一、简帛与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446

二、秦汉简帛对经济史研究的促进453

第三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对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推动457

一、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457

二、敦煌吐鲁番文书促进了均田制度的研究460

三、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对赋役制度的研究464

第四节 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研究的新进展467

一、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的深入467

二、重大理论问题认识的突破471

三、关于汉族乡村与社区的研究477

四、人类学对历史学发展的促进479

第十章 新时期的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487

第一节 新时期经济史再度繁荣道路的探索487

一、新时期经济史研究的再度繁荣487

二、经济史学家及其团队的研究风格与范式490

三、新时期经济史研究的基本路径497

第二节 新时期社会史的复兴道路502

一、社会史的复兴道路503

二、社会史研究的主要成就510

三、社会史的研究范式515

第三节 对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路径的反思520

一、对经济史研究路径的反思520

二、对社会史研究路径的反思523

三、关于经济史与社会史关系的探讨526

第十一章 新时期西方史学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531

第一节 对西方史学的特殊关注531

一、重新认识西方史学532

二、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兴起536

第二节 西方新史学模式与新时期中国史学539

一、法国年鉴派的史学范式及其在中国的反响539

二、西方社会史理论和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543

第三节 向跨学科研究迈进548

一、历史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论549

二、心理史与社会史的兴盛550

三、历史人类学的兴起552

四、环境史的兴起553

第四节“全球史观”与新的世界史体系559

一、“全球史”的产生559

二、全球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影响563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兴起及对中国史学的影响567

一、后现代主义史学在西方的兴起568

二、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571

第十二章 新时期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的探讨576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的探讨576

一、“史学危机”话题讨论中历史学发展路径的探索576

二、商品经济大潮下中国历史学如何发展问题的探讨58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价值论说590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价值590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魅力592

三、正确处理历史学和社会现实的关系594

第三节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597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面临的新挑战598

二、新世纪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探讨603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推进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607

附录:“新中国史学发展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613

后记6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