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生理解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生理解剖学
  • 谭银章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05256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2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生理解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生理解剖学发展概况1

二、中医生理解剖学的学科特点3

(一)有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3

(二)整体观念与天人相应3

(三)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一致的规律4

(四)生活体验观察和以病理测生理5

(五)熔脏腑、经络、身形、体质学说于一体5

三、中医生理解剖学的地位与基本内容6

第一篇 脏腑8

第一章 五脏10

第一节 心10

一、心的形态结构10

二、心的生理功能12

附:心包络13

第二节 肝13

一、肝的形态结构13

二、肝的生理功能15

第三节 脾17

一、脾的形态结构17

二、脾的生理功能19

第四节 肺20

一、肺的形态结构20

二、肺的生理功能22

第五节 肾23

一、肾的形态结构23

二、肾的生理功能25

附:命门27

第二章 六腑31

第一节 胆31

一、胆的形态结构31

二、胆的生理功能32

第二节 胃32

一、胃的形态结构32

二、胃的生理功能34

第三节 小肠34

一、小肠的形态结构34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35

第四节 大肠36

一、大肠的形态结构36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37

第五节 膀胱37

一、膀胱的形态结构37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37

第六节 三焦38

一、对三焦形态结构的看法38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39

第三章 奇恒之腑41

第一节 脑41

一、脑的形态结构41

二、脑的生理功能47

第二节 髓50

一、脊髓50

二、骨髓53

第三节 脉与脉管系54

一、脉管的形态结构54

二、脉管的生理功能60

第四节 女子胞与子宫系61

一、女子胞与子宫系的形态结构61

二、女子胞与子宫系的生理功能62

附一:睾丸与睾系64

附二:胞囊66

第四章 脏腑相关生理66

第一节 五脏的相互关系67

一、心与肺67

二、心与脾67

三、心与肝67

四、心与肾67

五、肝与脾68

六、肝与肺68

七、肝与肾68

八、脾与肺68

九、脾与肾69

十、肺与肾69

第二节 五脏与六腑的相互关系69

一、心与小肠69

二、肝与胆69

三、脾与胃70

四、肺与大肠70

五、肾与膀胱70

第三节 六腑的相互关系70

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70

二、参与水液代谢71

三、六腑以通为用71

四、病理上互相影响71

第四节 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关系71

一、脑与五脏六腑71

二、女子胞与五脏六腑72

第五章 精、神、气、血、津液74

第一节 精、神74

一、精的含义、生成和作用74

二、神的含义、产生和作用75

第二节 气、血76

一、气的含义、生成和作用76

二、血的生成、运行和作用78

第三节 津液79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79

二、津液的作用和分类79

第四节 精、神、气、血、津液的关系80

一、精与血80

二、气与血80

三、气与津液80

四、血与津液81

五、精、气、血、津液与神81

第六章 脏腑本质的现代研究82

第一节 肾的研究82

一、肾与内分泌功能82

二、肾与免疫功能83

三、肾与神经调节84

四、肾与耳85

五、肾与骨85

第二节 脾的研究86

一、脾虚证的本质研究87

二、脾与水盐代谢及物质代谢88

三、脾与血液系统89

四、脾与肌肉89

第三节 其他脏腑研究90

一、肝的研究90

二、肺的研究92

三、三焦的研究93

第二篇 经络95

第一章 十二经脉95

第一节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流注与交接95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与表里关系95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流注次序与交接部位96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97

一、手三阴经97

二、手三阳经97

三、足三阴经100

四、足三阳经102

第二章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别108

第一节 奇经八脉108

一、奇经八脉的名称、特点和作用108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108

第二节 十二经别113

一、十二经别的分布与特点113

二、十二经别的循行路线114

第三章 十五络脉与十二经筋、皮部117

第一节 十五络脉117

一、络脉的名称、分布和作用117

二、十五络脉的循行路线117

第二节 十二经筋118

一、十二经筋的特点、分布和作用118

二、十二经筋的循行路线119

三、经筋循行路线与肌肉(腱)、筋膜的关系123

第三节 十二皮部124

一、十二皮部的特点和名称124

二、十二皮部的作用124

第四章 经络的功能及其运用126

第一节 经络的功能126

一、运行气血,濡养周身126

二、联络全身。循行内外126

三、感传刺激。传导病邪126

四、调节阴阳,调整虚实127

五、抗御病邪,反映病变127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127

一、研究病理变化128

二、诊断病证128

三 指导针灸和推拿等治疗128

四、指导药物治疗129

五、指导强身保健129

第五章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131

第一节 经络现象与形态研究131

一、经络现象研究131

二、经络形态研究132

第二节 经络与神经系统及循环系统133

一、经络与中枢神经133

二、经络与传入神经134

三、经络与传出神经134

四、经络与循环系统135

第三节 经络与神经一体液调节135

一、经络与内分泌136

二、经络与神经介质(神经激素)137

三、经络与免疫反应138

第四节 经络与生物电及生物物理139

一、经络与皮肤导电量139

二、经络与皮肤电位140

三、经络与生物电场140

四、经络与电磁传导141

五、经络与生物物理141

第五节 其他研究142

一、经络是人体自动控制系统说142

二、经络为第三平衡系统说143

三、经络为多系统机能综合说143

第三篇 身形144

第一章 皮肉筋骨145

第一节 皮肤毛发145

一、皮肤毛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45

二、皮肤毛发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47

第二节 肌肉和筋膜147

一、肌肉、筋膜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47

二、肌肉、筋膜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56

第三节 骨和骨连接158

一、骨与骨连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58

二、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66

第二章 头颈部168

第一节 头面部168

一、头面部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168

二、头面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70

三、正常面色和面部五色诊概要171

第二节 颈部172

一、颈部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172

二、颈部和脏腑经络的关系174

第三章 五官与咽喉175

第一节 眼175

一、眼的形态结构175

二、眼球壁的构造176

三、眼和脏腑经络的关系177

四、五轮、八廓学说概要178

第二节 耳179

一、耳的形态结构179

二、内耳的构造179

三、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80

第三节 鼻181

一、鼻的形态结构181

二、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81

第四节 口、唇、齿181

一、口、唇、齿的形态结构182

二、口、唇、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83

第五节 舌184

一、舌的形态结构185

二、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86

三、正常舌象和舌诊原理187

第六节 咽与喉187

一、咽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87

二、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88

三、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89

第四章 躯干部191

第一节 胸与胁192

一、胸部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192

二、胁部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193

三、胸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93

第二节 腹部193

一、腹前外侧壁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193

二、腹部的分区194

三、腹部和脏腑经络的关系195

第三节 背部与腰骶部196

一、背部与腰骶部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196

二、背、腰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98

第四节 二阴198

一、前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98

二、后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99

三、二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00

第五章 四肢202

第一节 上肢202

一、肩、臂、肘部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202

二、前臂手部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203

三、上肢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06

第二节 下肢207

一、臀与股、膝部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207

二、小腿、踝、足部的表面标志和主要局部结构209

三、下肢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11

第四篇 体质212

第一章 中医学对体质的分类212

第一节 《内经》对体质的分类212

一、阴阳太少分类212

二、五行属性分类213

三 体型肥瘦分类214

四、禀性勇怯分类214

五、形体刚强、柔弱分类214

六 形志苦乐分类215

七、年龄大小分类215

八、所处地区环境分类215

九、耐痛、耐毒强弱分类216

第二节 后世医家的病理体质分类216

一、金元明清医家论述的常见病理体质类型216

二、《中医体质学说》的七种临床体质类型217

三、匡调元“体质病理学研究”的六种类型217

第二章 中医学体质分类的理论基础219

第一节 整体观念与天人相应学说219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220

第三节 脏腑学说与气血学说220

第四节 形神、七情学说221

第三章 形成不同体质的因素222

第一节 先天因素222

一、遗传因素222

二、性别因素223

第二节 后天因素223

一、年龄因素223

二、精神因素224

三、生活条件及饮食因素224

四、地理环境因素225

五、疾病因素225

六、摄生与体育锻炼因素225

七、劳动因素226

八、社会因素226

第四章 有关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资料228

第一节 关于中医学体质分类的研究228

一、对阴阳五行分类及体质与性格相关的研究228

二、对体型肥瘦分类的研究228

第二节 关于体质的先天因素研究229

一、遗传因素研究229

二、性别因素研究230

第三节 关于体质的后天因素研究230

一、年龄因素研究231

二、精神因素研究231

三、生活方式、条件及饮食因素研究232

四、地理环境因素研究233

五、摄生和体育锻炼及劳动因素研究234

主要参考文献235

后记2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