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实用检查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实用检查手册
  • 段宝祥主编;楼季庄,孙丹莉,潘雷,查铭凡主编助理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54470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40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72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实用检查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检查1

一、血脂蛋白检查1

目录1

第一章 循环系统检查1

(一)总胆固醇(TC)2

(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5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亚组(HDL2-C,HDL3-C)6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7

(五)甘油三酯(TRL,TG)10

(七)脂蛋白(a)[Lp(a)]12

(六)磷脂(PL)12

(一)心肌肌钙蛋白I(TnI)或肌钙蛋白T(TnT)13

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13

(八)脂蛋白(b)[Lp(b)]13

(九)载脂蛋白E(apoE)13

(二)血清肌酸激酶(CK,CPK)15

(四)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6

(三)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PK-MB)16

(六)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5)17

(五)乳酸脱氢酶(LDH,LD)17

(七)血清肌红蛋白(MB)18

(十)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规律及评价19

(九)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19

(八)心肌肌凝蛋白轻链(CMLC)19

三、心包积液检查20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22

四、其他22

(二)血培养23

(四)前列环素(PGI2)、血栓素(TXA2)25

(三)血心钠肽(ANP)25

(五)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酶(NOS)26

(七)血清地高辛浓度测定28

(六)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28

(八)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29

(九)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测定(TM)30

(十)脑钠肽测定(BNP)31

(十一)血清明胶酶β(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32

(一)心电图的一般改变33

一、常规心电图(ECG,EKG)检查33

第二节 心电图检查33

(二)心律不齐37

(三)心动过缓38

(四)心动过速39

(五)间歇脉40

(一)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41

二、心电图负荷试验41

(二)心电图药物负荷试验47

三、心电图普萘洛尔(心得安)试验48

四、动态心电图(DCG)50

五、心室晚电位(VLP)54

六、心率变异性(HRV)55

七、Q-T间期离散度(QTd)56

八、心电向量图(VCG)57

九、食管心电图60

十、心脏骤停的心电图检查64

十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电图检查65

十一、黑矇、晕厥的心电图检查65

十三、心磁图(MCG)67

一、M型超声心动图(UCG)68

第三节 超声心动图68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扇型超声心动图)(UCG)71

三、三维超声心动图77

四、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78

五、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80

六、多普勒组织成像(DTI)83

七、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84

八、超声心动图药物负荷试验85

九、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86

十、超声造影检查(MCE)87

十二、彩色室壁动力(CK)89

十一、声学定量技术(AQ)89

十三、血管内超声检查90

十四、心腔内超声检查91

一、冠状动脉造影术(CAG)93

第四节 心脏插管检查术93

二、肺动脉造影(PAG)94

三、升主动脉造影95

四、颈动脉造影96

五、上下肢动脉造影97

六、上下肢静脉造影98

八、球囊导向漂浮导管检查99

七、静脉法非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DSA)99

九、心肌心内膜活检100

十、冠状静脉窦插管检查102

十一、心血管内镜检查103

一、常规心腔内心电图检查104

第五节 心脏电生理检查104

二、窦房结电图检查(SNE)105

四、心房调搏试验106

三、希氏束电图(HBE)106

五、心室调搏试验107

八、冠状静脉内心电图检查108

七、肺静脉内电标测108

六、心房内电标测108

一、起搏阈值109

第六节 心脏起搏器功能检测109

二、心房内的P波电压110

三、心室内的R波电压111

四、磁频测试112

六、脉冲宽度测试113

五、起搏器功能分析113

七、AICD功能分析114

一、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115

第七节 心血管放射性核素检查115

二、核素运动心肌灌注显像117

三、核素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119

四、局部心肌室壁运动的观察120

五、心功能核素心室造影122

六、心肌代谢显像126

七、心肌受体显像128

八、亲心肌梗死显像129

九、下肢静脉造影显像131

一、心电图(ECG)132

第八节 存活心肌的判断检查132

二、超声心动图(UCG)133

三、心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138

四、心腔内电-械标测检查139

五、磁共振成像(MRI)评价存活心肌141

一、无创伤性检查143

第九节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检查143

二、心导管检查145

三、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146

五、激发试验147

四、人工心脏起搏治疗147

一、X线心脏远达片148

第十节 心血管的其他检查148

三、大血管CT或MRI检查150

二、心脏CT或MRI检查150

四、心功能检查151

第一节 胸腔积液检查153

第二章 呼吸系统检查153

第二节 痰液检查156

一、肺容积157

第三节 肺功能检查157

二、肺通气功能159

三、小气道功能161

(一)最大呼气流量(速)-容积曲线(环)(MEFV)162

(二)等流量容积163

(三)闭合容积(closing volume,VC)164

四、肺顺应性(compliance,C)165

六、脉冲振荡肺功能(impulse oscillometry,IOS)167

五、气道阻力(resistance,R)167

(一)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V/Q)170

七、肺换气功能170

(二)弥散功能(lung diffusion function,DL)171

八、呼吸肌功能测定172

九、气道反应性测定173

(二)支气管舒张试验174

(一)支气管激发试验174

十、心肺功能运动试验(CPET)175

二、痰培养177

一、咽拭子细菌培养177

第四节 呼吸道分泌物及相关生化检查177

三、血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SACE)活性178

四、血支原体抗体测定179

五、血军团菌抗体180

(一)结核菌素(结素)试验(OT,PPD)181

六、结核杆菌抗原和抗体181

(二)结核杆菌检查183

(三)血结核杆菌的基因检测184

(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85

七、肿瘤生化标志物检查185

(四)结核杆菌血清学检查185

(三)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186

(二)癌胚抗原(CEA)186

(五)端粒酶187

(四)组织多肽抗原(TPA)187

(六)癌基因、抑癌基因产物与肺癌188

八、血气分析190

(三)血氧饱和度(SaO2)191

(二)动脉血氧分压(PaO2)191

(一)酸碱度(pH)191

(六)血氧含量(CaO2)192

(五)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192

(四)血红蛋白50%饱和时的氧分压(P50)192

(十一)缓冲碱(BB)193

(十)实际碳酸氢盐(AB)193

(七)肺内分流(QSP=QS/QT)193

(八)二氧化碳分压(PaCO2)193

(九)标准碳酸氢盐(SB)193

(十四)阴离子间隙(AG)194

(十三)二氧化碳总量(TCO2)194

(十二)剩余碱(BE)194

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95

第五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95

(十五)血浆渗透压(POP)195

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198

第六节 胸部超声波检查202

(一)胸部透视203

一、胸部X线检查203

第七节 胸部X线、CT及MRI的检查203

(二)常规胸部平片204

(三)支气管造影205

二、胸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CT)206

三、胸部磁共振成像检查(MRI)208

一、肺灌注显像209

第八节  胸部放射性核素检查209

二、肺通气显像210

三、肺上皮细胞通透性(LEP)测定211

五、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212

四、呼吸道黏膜纤毛清除功能(MCC)测定212

二、肺活检214

一、胸膜活检214

第九节 胸膜活检及肺活检214

(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16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16

第三章 消化系统检查216

第一节 肝功能检查216

一、血清酶类216

(三)γ-谷氨酰转移酶(γ-GT,GGT)217

(五)单胺氧化酶(MAO)218

(四)乳酸脱氢酶(LDH)218

(六)亮氨酸氨基肽酶(LAP)219

(八)碱性磷酸酶(ALP,AKP)220

(七)胆碱酯酶(ChE)220

(十)腺苷脱氢酶(ADA)221

(九)5′-核苷酸酶(5′-NT)221

(十二)5′-核苷酸磷二酯酶同工酶(5′-NPDV)222

(十一)α1-胰蛋白酶(α1-AT)222

(十四)淀粉酶223

(十三)铜氧化酶(铜蓝蛋白)223

(十五)脂肪酶224

(十六)淀粉酶肌酐清除比率(CAm/Ccr)225

(一)半乳糖负荷试验226

二、糖代谢的检查226

(十七)淀粉耐量试验226

(三)血浆乳酸227

(二)血丙酮酸(PYR)227

(一)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及白蛋白/球蛋白(A/G)228

三、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检查228

(二)血清前白蛋白229

(三)血清蛋白电泳230

(四)血清运铁蛋白(TF)231

(六)血甲胎蛋白(AFP)232

(五)糖类抗原19-9(CA19-9)232

(八)血氨基酸233

(七)血氨233

(一)血清总胆红素(T-BIL)234

四、胆红素代谢检查234

(九)血清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支/芳)比值234

(二)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235

(四)尿胆原(URO)236

(三)尿胆红素定性检查236

(一)磺溴酞酚钠试验(BSP)237

五、染料排泄功能测定237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抗HAV-IgM)238

六、病原免疫学检查238

(二)吲哚氰绿试验(ICG)238

(三)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239

(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239

(六)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240

(五)乙型肝炎e抗体(HBeAb)240

(四)乙型肝炎e抗原(HBeAg)240

(九)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241

(八)前S1(PreS1)与抗前S1抗体(Anti-PreS1Ab)241

(七)前S2(PreS2)与抗前S2抗体(Anti-PreS2Ab)241

(十一)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242

(十)丙型肝炎抗体IgG、IgM(抗HCV-IgG,抗HCV-IgM)242

(十三)丁型肝炎病毒抗体IgG、IgM(抗HDV-IgG,抗HDV-IgM)243

(十二)丁型肝炎病毒抗体(HDAg)243

一、血清胃泌素(G)244

第二节 消化道激素的测定及其他生化检查244

(十四)戊型肝炎病毒抗体IgG、IgM(HEV-IgG,HEV-IgM)244

三、血清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245

二、血清胰泌素245

五、血清胰高糖素246

四、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246

七、透明质酸(HA)247

六、甘胆酸(CG)247

九、血清Ⅳ型前胶原蛋白(PⅣP)248

八、血清Ⅲ型前胶原蛋白(PⅢP)248

十一、胃动素(MTL)249

十、层黏蛋白(LN)249

十三、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250

十二、生长抑素(SS)250

十五、血清铁测定251

十四、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251

十六、血清铜测定252

一、胃镜检查253

第三节 消化道内镜检查253

二、十二指肠镜检查255

三、小肠镜检查256

四、结肠镜检查257

二、食管钡餐258

一、腹部平片258

第四节 胃肠道X线检查258

三、胃、十二指肠钡餐259

四、全消化道钡餐检查261

五、钡灌肠检查262

六、肝动脉造影263

八、门静脉系统造影264

七、脾动脉造影264

九、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265

一、肝脏超声波检查266

第五节 消化系统超声波检查266

二、脾脏超声波检查267

三、胰腺超声波检查268

四、胆囊超声波检查269

五、腹部肿块超声波检查270

一、肝静态显像271

第六节 消化系统放射性核素检查271

二、肝血流灌注及血池显像272

三、胰腺显像273

二、脂肪吸收试验274

一、粪脂质定量检查274

第七节 消化系统功能检查274

四、尿内尿蓝母测定275

三、右旋木糖吸收试验275

六、促胰酶素-促胰泌素试验(P-S试验)276

五、Lundh试餐试验276

一、血清总甲状腺素及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4、TT3)278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及功能试验278

第四章 内分泌系统检查278

二、血清游离T3、T4(FT3、FT4)279

三、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280

五、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282

四、血清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282

七、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283

六、甲状腺自身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283

八、基础代谢率测定(BMR)284

九、甲状腺131Ⅰ摄取率285

十一、过氯酸钾排泄试验286

十、甲状腺激素抑制甲状腺131Ⅰ试验286

十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287

一、甲状腺超声检查288

第二节 甲状腺超声检查及穿刺活检288

二、甲状腺穿刺活检292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甲状腺显像293

二、尿17-羟类固醇(17-OHCS)295

一、尿17-酮类固醇(17-KS)295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功能试验295

三、尿游离皮质醇(UFF)296

五、血11-脱氧皮质醇297

四、血浆总皮质醇(PTC)297

八、脱氢表雄酮(DHEA)298

七、血17-羟孕酮(17-OHP)298

六、血浆皮质酮298

十、CRH兴奋试验299

九、ACTH兴奋试验299

十一、标准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300

十三、标准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301

十二、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301

十五、甲吡酮试验302

十四、过夜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302

一、血儿茶酚胺(SCA)303

第五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测定及功能试验303

三、尿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304

二、尿儿茶酚胺(UCA)304

五、酚妥拉明试验305

四、尿3-去甲肾上腺素(NMN)305

七、胰高糖素试验306

六、冷加压试验306

一、血浆肾素活性测定307

第六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轴功能检查307

二、血浆血管紧张素Ⅰ、Ⅱ(AT-Ⅰ、AT-Ⅱ)308

四、尿醛固酮测定(UAld)309

三、血浆醛固酮测定(Ald)309

六、立卧位加速尿醛固酮激发试验310

五、立位试验310

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311

一、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311

七、生理盐水滴注抑制试验311

第七节 下丘脑激素测定及下丘脑-垂体功能试验311

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312

四、氯米芬试验313

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兴奋试验314

五、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兴奋试验314

一、生长激素(GH)315

第八节 垂体前叶激素测定及功能试验315

二、GH兴奋试验316

四、泌乳素(PRL)317

三、GH抑制试验317

六、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319

五、甲氧氯普胺(胃复安)PRL兴奋试验319

七、血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320

二、禁水试验322

一、抗利尿激素(ADH)322

第九节 垂体后叶激素及功能试验322

四、治疗试验323

三、禁水-加压素试验323

六、血浆渗透压324

五、高渗盐水试验324

一、血浆睾酮(T)325

第十节 性激素及功能试验325

七、尿渗透压(UOSP)325

二、血孕酮(P)326

三、血雌三醇(E3)327

五、绒毛膜促性腺素(HCG,β-HCG)328

四、血雌二醇(E2)328

一、甲状旁腺激素(PTH)329

第十一节 甲状旁腺功能及钙磷代谢329

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兴奋试验329

三、血清维生素D330

二、血降钙素(CT)330

四、血钙测定331

六、尿钙清除率332

五、尿钙测定332

八、尿磷333

七、血磷333

十、磷廓清试验334

九、肾小管重吸收磷率(TRP)334

十二、尿羟脯氨酸(HP)335

十一、钙负荷试验335

十四、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试验336

十三、尿环磷腺苷(cAMP)336

一、空腹血糖测定(FPG)337

第十二节 胰腺内分泌功能试验337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338

二、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2HPG,PBG)338

四、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339

五、血浆胰岛素(Ins)340

七、糖化血红蛋白(GHb,HbA1C)341

六、血浆胰岛素抗体(InsAb)341

九、24小时尿C肽342

八、果糖胺或糖化血红蛋白(GSP)测定342

十一、胰高糖素(G1)343

十、血C肽(C-P)343

十四、胰岛细胞抗体(ICA)344

十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344

十二、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344

一、颜色(UCO)345

第一节 尿液检查345

第五章 泌尿生殖系统345

二、透明度(UCI)346

四、蛋白质(PRO)347

三、葡萄糖(GLU)347

五、酸碱度(pH)348

六、比重(SG)349

八、尿胆原(URO)350

七、胆红素(URO)350

十、亚硝酸盐(NIT)351

九、酮体(KET)351

十二、尿中白细胞(WBC、LEU)352

十一、尿中红细胞(RBC、BLO)352

一、红细胞(RBC、BLU)353

第二节 尿液沉渣检查353

二、白细胞(WBC、LEU)354

三、上皮细胞355

四、管型356

五、结晶357

七、1小时尿细胞排泄率358

六、12小时尿沉渣计数(Addis计数)358

八、尿沉渣找尿路吸虫卵359

二、尿微量白蛋白(UmALB)360

一、本-周蛋白(BJP)360

第三节 尿液微量蛋白测定360

三、α1-微球蛋白(α1-MG)361

五、β2-微球蛋白(β2-MG)362

四、α2-巨球蛋白(α2-MG)362

六、血红蛋白(HB)363

七、T-H蛋白(THP)364

九、尿蛋白圆盘电泳分析(UPDE)365

八、尿IgG、IgA、IgM365

一、尿溶菌酶(ULI/SO)366

第四节 尿液酶学检查366

二、尿碱性磷酸酶(UALP)367

四、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368

三、尿γ-谷氨酰转移酶(UGGT)368

五、尿亮氨酸氨基肽酶(ULAP)369

一、尿妊娠试验370

第五节 尿液的其他检查370

六、尿丙氨酸氨基肽酶(UAAP)370

二、乳糜尿试验(CHY)371

三、尿渗透量(UOSM)372

四、尿隐血试验(UOB)373

一、肾血流量(RPF)374

第六节 肾功能试验374

五、尿含铁血黄素(Hd)试验374

二、肾小球滤过率(GFR)375

四、尿素清除试验376

三、肾小球滤过分数(GFF)376

五、内生肌酐清除试验(Ccr)377

六、酚红排泄试验378

七、3小时尿比重试验379

八、肾小管排泄极量(TmPAH)380

十、尿素氮(BUN)381

九、肾小管吸收极量(TmG)381

十一、血清肌酐(Cr)382

一、腹部平片383

第七节 X线、CT和MRI检查383

二、静脉肾盂造影384

三、逆行肾盂造影387

四、肾动脉造影:静脉法DSA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388

(一)CT检查389

五、腹部CT、MRI检查389

(二)MRI检查391

(一)肾脏B超检查393

一、B型超声波检查(肾脏、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393

第八节 其他检查393

(二)膀胱B超检查396

(三)前列腺B超检查398

(四)子宫B超检查400

(五)卵巢B超检查402

二、核素肾图403

三、肾穿刺活检404

四、膀胱镜检查410

五、阴道镜检查418

(一)颜色(CO)420

六、前列腺液(PSF)检查420

(三)显微镜检查421

(二)性状421

(一)性状423

七、阴道分泌物(VD)检查423

(二)清洁度检查424

(五)酸碱度(pH)425

(四)真菌检查425

(三)滴虫检查425

(一)量426

八、精液(SART)检查426

(二)颜色(CO)427

(五)酸碱度(pH)428

(四)液化时间428

(三)黏稠度428

(七)精子形态429

(六)精子计数429

(九)细菌检查430

(八)精子活动力(SM)和活动率430

(十)细胞检查431

(一)肾有效血浆流量432

九、核素灌注显像检查432

(二)肾静态显像433

(三)肾小球滤过率434

一、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435

第一节 血液细胞检查435

第六章 血液系统检查435

二、红细胞比积(HCT)437

三、平均红细胞体和(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438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439

(一)红细胞平均直径(MCD)和红细胞直径曲线测定440

五、红细胞形态检查440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Ref,Rc,REC)441

(三)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442

(五)红细胞血红蛋白H包涵体(HbH)443

(四)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BSE)443

六、血红蛋白电泳(HE)444

(六)镰状红细胞检查444

八、平均血小板体积(MPV)445

七、血小板计数(PLT、PT,BPC)445

十、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46

九、血小板比积(PCT)446

十一、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447

十三、红细胞体积直方图453

十二、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453

(一)出血时间(BT)455

一、血小板相关检查455

第二节 止血与凝血的检查455

(三)血小板表面膜蛋白140(GMP140)456

(二)血块收缩时间(CRT)456

(五)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457

(四)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457

(一)凝血时间(CT)458

二、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458

(六)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458

(二)凝血酶原消耗时间(PCT)及其纠正试验459

(三)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及纠正试验460

(五)凝血酶时间(TT)461

(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61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462

三、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462

(四)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463

(三)因子Ⅴ促凝活性(FⅤ:C)463

(二)肝促凝血活酶试验(HPT)463

(一)纤溶酶原测定(PLG)464

四、纤维蛋白溶解试验464

(五)因子Xa促凝活性(FXa:C)464

(六)因子Ⅸ促凝活性(FⅨ:C)464

(七)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464

(三)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465

(二)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465

(六)抗凝血酶-Ⅲ(AT-Ⅲ)466

(五)D-二聚体(D-Di)466

(四)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466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OFT)467

第三节 溶血性贫血检查467

(七)纤维蛋白肽(FPA)467

四、蔗糖水溶血试验(SHT)468

三、酸溶血试验(Ham's试验,AHT)468

二、自身溶血及纠正试验(ACT)468

七、异丙醇沉淀试验(TPT)469

六、热变性试验(HDT)469

五、抗碱血红蛋白F测定(HbF)469

十、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PHT)470

九、冷溶血试验(D-LT)470

八、抗人球蛋试验(Coombs'T)470

二、Rh血型471

一、ABO血型471

十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RT)471

第四节 血液其他方面检查471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472

四、染色体检查472

三、交叉配血试验472

六、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473

(二)血浆黏度(PV)474

(一)全血黏度(WBW)474

七、血液流变学检查474

(四)红细胞聚集指数(RCA)475

(三)红细胞比积(HCT)475

一、骨髓涂片检查476

第五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476

(五)红细胞变形性测定〔包括红细胞脆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指数(DI)和红细胞滤过指数(FI)〕476

八、血栓弹力图476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OX)480

二、骨髓细胞化学染色480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481

(二)苏丹黑染色(SB)481

(六)糖原染色(PAS)482

(五)铁粒染色(IGS)482

(四)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482

(七)酸性磷酸酶染色(ACP)483

(二)红细胞系的改变484

(一)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改变484

三、细胞分类检查484

(四)巨核细胞系的改变485

(三)淋巴细胞系的改变485

(六)特殊病理细胞486

(五)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增多486

(二)特殊细胞染色检查487

(一)白细胞分类487

(七)原虫487

第六节 白血病的相关检查487

一、外周血液检查487

二、骨髓细胞学检查488

(一)腰椎穿刺492

一、脑脊液标本的收集492

第七章 神经系统检查492

第一节 脑脊液检查492

(三)侧脑室穿刺494

(二)颈椎侧方穿刺494

二、脑脊液压力及动力试验495

(一)脑脊液常规497

三、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497

(二)脑脊液生化498

四、脑脊液细胞学检查499

五、脑脊液微生物学检查500

六、脑脊液免疫学检查501

一、脑电图502

第二节 神经电生理检查502

(一)普通脑电地形图(BEAM)505

三、脑电地形图505

二、动态脑电图和脑电录像监测505

(二)显著性概率地形图(SPM)506

(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507

(一)视觉诱发电位(VEP)507

四、脑诱发电位507

(三)体感诱发电位(SEP)509

五、肌电图511

(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511

六、神经传导速度513

第三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514

(一)非增强扫描(平扫)517

一、颅脑CT517

第四节 放射影像学检查517

(二)增强扫描519

二、脊柱CT521

三、颅脑MRI523

四、脊椎MRI525

五、气脑造影528

七、脑血管造影529

六、定向气脑造影529

八、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530

九、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532

十、脑受体显像535

十一、脑血流显像536

十三、脑血管显像537

十二、脑肿瘤显像537

一、骨与关节的X线检查539

第一节 骨骼系统检查539

第八章 运动系统检查539

二、骨与关节的CT或MRI检查540

三、关节腔穿刺541

(一)膝关节造影543

四、造影检查543

(二)髋关节造影544

(三)椎间盘(髓核)造影545

五、骨密度测定546

(一)骨骼显像553

六、放射性核素检查553

(二)骨骼三相显像554

七、关节镜检查555

八、活检组织活检556

CK-BB)557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CK-MM、557

第二节 肌肉系统检查557

一、肌肉损伤标志物检查557

二、自身抗体检查558

(二)肌肉损伤标志物的评价558

三、肌力的测定559

四、肌电图检查560

五、CT或MRI检查562

六、活检组织检查563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Ig)565

第一节 体液免疫检查565

第九章 免疫功能检查565

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A、M(CSF-IgG、IgA、IgM)566

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免疫球蛋白G、A、M(IgG、IgA、IgM)567

五、冷球蛋白(CGP)568

四、M蛋白(M protein)568

第二节 血清补体免疫检查569

一、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RFT)570

第三节 细胞免疫检验570

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571

三、T细胞亚群(TCS)572

五、EA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A-RFT)573

四、NK细胞活性(NKC)检查573

七、B淋巴细胞表面膜免疫球蛋白(SmIg)测定574

六、EAC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AC-RFT)574

九、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LPF)575

八、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NBT)575

十一、白介素(IL)576

十、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MCF)576

十二、干扰素(INF)577

一、抗核抗体(ANA)578

第四节 自身抗体检查578

三、抗可提取核抗原(ENA)多肽链抗体谱测定579

二、抗双链DNA抗体(ds-DNAAb)579

五、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580

四、类风湿因子(RF)580

七、抗线粒体抗体(AMA)581

六、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ATMA)581

十、抗精子抗体(ASA)582

九、抗平滑肌抗体(ASMA)582

八、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582

十三、抗肾上腺皮质抗体(AAA)583

十二、抗心肌抗体(AMA)583

十一、抗卵子透明带抗体(AopZA)583

(二)乙型脑炎病毒(EPBV)抗体584

(一)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抗体584

第五节 感染免疫学检查584

一、病毒感染检查584

(四)巨细胞病毒(CMV)抗体585

(三)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585

(七)鼻咽癌病毒壳抗原IgA抗体(EBVCA-IgA)586

(六)人类轮状病毒(HRV)抗体586

(五)麻疹病毒(MV)抗体586

(九)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IgM、IgG(POV-IgM、POV-IgG)587

(八)风疹病毒(RV、RVA)抗体587

(十一)非典型肺炎病毒抗原588

(十)柯萨奇病毒B(COXB)抗体588

(十二)非典型肺炎病毒抗体589

(十四)禽流感病毒抗原测定590

(十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590

(十七)肠道病毒(Evs-RNA-PCR)591

(十六)A组轮状病毒(RV-Ag)591

(十五)禽流感病毒抗体测定591

(一)伤寒与副伤寒血清学检测(肥达反应,WR)592

二、细菌性感染检查592

(十八)乳头状病毒(HPV-DNA-PCR)592

(二)变形杆菌凝集试验(外-斐反应,WFR)593

(五)梅素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594

(四)快速血浆反应素卡试验(RPR)594

(三)未灭活血清反应素试验(USR)594

(八)冷凝集试验(CAT)595

(七)嗜异性凝集试验(HAT)595

(六)结核杆菌抗体(Anti-TB,ATB)595

(十)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T)596

(九)钩端螺旋体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AIT)596

一、骨髓培养598

第一节 细菌培养598

第十章 微生物及寄生虫检查598

三、粪便细菌培养599

二、尿液细菌培养599

五、胆汁细菌培养600

四、脑脊液细菌培养600

七、胸腔穿刺液细菌培养601

六、生殖系统分泌物细菌培养601

十、鼻窦穿刺液细菌培养602

九、关节腔穿刺液细菌培养602

八、腹水细菌培养602

十二、结核杆菌培养603

十一、淋病奈瑟菌培养603

十五、厌氧菌培养604

十四、霍乱弧菌培养604

十三、幽门螺杆菌(Hp)培养604

十七、细菌药物敏感试验605

十六、L型细菌培养605

第二节 细菌一般染色及特殊染色606

一、淋病奈瑟菌607

第三节 PCR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607

三、衣原体608

二、结核杆菌(TB)608

一、真菌涂片镜检查609

第四节 真菌检查609

四、梅毒螺旋体609

二、真菌培养610

第五节 血液、寄生虫病检测611

三、真菌抗原、抗体测定611

一、疟原虫612

三、弓形虫613

二、阿米巴原虫613

四、丝虫614

五、日本血吸虫615

六、滴虫616

八、肺吸虫病617

七、囊虫病617

九、蛲虫618

二、糖类抗原15-3(CA15-3)619

一、糖类抗原125(CA125)619

第十一章 肿瘤标志物检查619

第一节 肿瘤相关抗原检查619

四、糖类抗原50(CA50)620

三、糖类抗原19-9(CA19-9)620

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621

七、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622

六、组织多肽抗原(TPA)622

八、糖类抗原72-4(CA72-4)623

十一、肝癌铁蛋白测定(HF)624

十、糖类抗原549(CA549)624

九、糖类抗原242(CA242)624

十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HCG)625

十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测定(S-Tg)625

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626

一、α-L-岩藻糖苷酶测定(AFU)626

第二节 肿瘤相关的酶学检查626

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627

五、异常凝血酶原(APT)628

四、γ-谷氨酰转移酶(GGT,γ-GT)628

检查项目英文缩写索引6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