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光博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605437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99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617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经典作家论国家一、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1
(一)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3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5
(三)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9
(四)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13
(五)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18
(六)剥削阶级国家的不同历史类型21
(七)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8
(八)打碎旧国家机器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主要的基本的东西34
(九)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38
(十)无产阶级专政是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44
(十一)国家的消亡47
(十二)反对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流派的国家学说的斗争49
二、列宁论国家53
(一)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54
(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胜利的可能56
(三)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59
(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65
(五)无产阶级专政是一整个历史时期72
(六)苏维埃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76
(七)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80
(八)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国内的胜利82
(九)无产阶级专政是最高类型的民主85
(十)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90
(十一)斯大林实践和发展了列宁的国家理论91
(十二)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96
三、毛泽东论国家99
(一)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99
(二)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02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103
(四)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107
(五)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相适应,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111
(六)国体、政体和宪政120
(七)论人民民主专政124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站起来了127
(九)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129
(十)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136
(十一)国际战略,国防、外交和原子弹141
(十二)对赫鲁晓夫全民国家的批判144
四、邓小平论国家145
(一)实行拨乱反正14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147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149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51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53
(六)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60
(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66
(八)国权决定人权,不同国家有不同人权171
(九)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74
(十)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176
第二编 民主是近现代国家制度的典型一、论国家与法的继承性179
(一)国家与法都有继承性180
(二)打碎旧国家机器与废除旧法同国家与法的继承181
(三)继承什么,怎么继承?182
二、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胜利187
(一)中国人民为争取社会主义民主而进行的斗争187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历史类型的民主191
(三)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198
三、对民主问题应进行具体分析203
(一)民主有内容和形式之分203
(二)民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205
(三)民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207
(四)民主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209
(五)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实现和保障210
四、谈谈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几个问题211
(一)民主是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211
(二)民主具有阶级属性212
(三)民主的形式是为民主的内容服务的213
(四)民主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215
(五)民主与法制是统一的,民主与专政是相辅相成的216
五、在民主、法制、权利和义务领域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217
(一)民主是什么?217
(二)关于民主的问题218
(三)关于民主的领导权218
(四)所谓“一般群众的美好愿望”218
(五)所谓真正的民主219
(六)民主和专政219
(七)民主和集中220
(八)民主是目的还是手段?220
(九)什么是法制?220
(十)民主与法制的关系221
(十一)民主与法制等值是什么意思?221
(十二)社会主义法制与资产阶级法制的关系221
(十三)权利和义务的概念221
(十四)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22
(十五)权利本位的文章很多222
(十六)义务本位如何?222
(十七)权利义务共同本位可以吗?222
(十八)应然权利与已然权利224
(十九)权利义务的社会价值224
(二十)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224
六、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225
(一)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225
(二)三权分立与民主集中制228
(三)多党竞选轮流执政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29
(四)剥削者的少数人民主与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多数人民主231
七、自由、平等和人权一般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读马克思著《资本论》232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自由、平等和人权一般233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与自由、平等和人权一般235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与自由、平等和人权一般236
(四)自由、平等和人权一般通过抽象民主而制度化238
(五)社会主义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的新类型239
(六)抛弃抽象的自由、平等、人权和民主一般的观念240
第三编 国家的总章程一、宪法由资产阶级所首创,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宪法241
(一)英国开其端,美国、法国宪法走向完善241
(二)社会主义宪法与资产阶级宪法并存,开辟了宪法新时代243
二、关于宪法的实施和保障243
(一)宪法实施的社会条件243
(二)宪法实施的标志245
(三)宪法实施的内在机制245
(四)宪法实施的保障245
(五)宪法监督与修改宪法的关系246
(六)共产党的领导同宪法的关系247
三、权利、权力和职权248
(一)公民权利248
(二)国家权力249
(三)国家机关职权250
(四)权利、权力和职权的相互关系251
四、宪法的规范性、实施保障和修改253
(一)宪法的规范性253
(二)宪法的保障255
(三)宪法的修改258
五、宪法学科群建设浅议260
六、评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权力分立263
(一)国家权力是不可分的264
(二)国家机关的职权划分266
(三)“权力分立”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专利267
(四)清除对“权力分立”的糊涂认识270
第四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胜利结晶一、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的宪政运动274
(一)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开始搞起的274
(二)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276
(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的破产278
(四)反动统治者的“立宪”骗局280
(五)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兴起282
二、宪法学基本范畴的再认识285
(一)宪法285
(二)国体287
(三)政体288
(四)国家区域结构289
(五)法制290
(六)经济制度291
(七)权利和义务293
(八)国家机构294
三、宪法学应当树立的基本观点296
(一)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方案的胜利记录296
(二)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97
(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298
四、宪法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0
(一)我国宪法要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发挥作用301
(二)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实施障碍30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改善宪法的实施条件30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进入新时期302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赋予我国宪法以更大的生命力304
(六)宪法要适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304
五、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可写入我国宪法305
(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资产阶级宪法的灵魂306
(二)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社会主义宪法的灵魂307
六、关于宪法所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310
(一)民主310
(二)法制310
(三)依法治国311
(四)关于法律至上的提法312
(五)宪法监督312
(六)法的阶级性313
(七)市场经济与法的问题314
(八)权力制衡315
(九)人权316
(十)主权318
七、宪法的概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319
(一)宪法的概念31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321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概说32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简介32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任务的概括326
九、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332
(一)国体的概念332
(二)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333
(三)工农联盟是国家的基础336
(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37
(五)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338
(六)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是历史经验的总结340
(七)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342
(八)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343
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346
(一)政体的概念34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47
(三)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49
(四)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其他途径和形式351
(五)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353
(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55
(七)分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358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区域结构360
(一)国家区域结构的概念360
(二)民族关系是我国建立国家区域结构的基本依据362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64
(四)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65
(五)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367
(六)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369
(七)特别行政区371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制度372
(一)经济制度的概念372
(二)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74
(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376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378
(五)非公有经济的发展379
(六)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80
(七)国家对公私财产的保护385
十三、国家机构387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388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概况390
(三)我国国家机关的工作原则391
十四、中央国家机关395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9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407
(三)国务院409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415
十五、地方国家机关416
(一)地方国家机关的地位和作用416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417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421
(四)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423
十六、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426
(一)人民法院426
(二)人民检察院431
十七、国民、人民、公民434
十八、宪法精义436
(一)民主事实的承认,法制的核心437
(二)国权决定人权,人权完善国权439
(三)宪法的灵魂,人权的根本443
(四)宪法实施的监督保障446
十九、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450
(一)国家的总章程,反映人民意志的根本法451
(二)民主制的胜利宣言,人民权利的保障书452
(三)社会主义的旗帜,初级阶段实际步骤的概括455
(四)依法治国的根本规范,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457
(五)执政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法律保障458
二十、树立宪法意识,推动依法治国460
(一)树立民主的制度意识460
(二)树立法制的核心意识467
(三)树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意识471
二十一、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宪法的优势476
(一)我国宪法的纲领性476
(二)我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根本性质477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78
(四)我国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479
(五)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80
(六)我国宪法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承认482
(七)我国宪法的监督制度是优越的483
(八)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优势484
二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好宪法484
二十三、依法治国,以德兴邦487
(一)依法治国487
(二)以德治国494
(三)法德并用,国治邦兴499
二十四、关于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几个问题502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纳入宪法502
(二)关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505
(三)关于国家对公私财产的保护506
(四)“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509
(五)关于“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510
二十五、“宪政”一词,不宜正面使用514
第五编 防止资产阶级国家观的侵袭一、“权力的多元化和社会化”评析516
(一)“国家权力多元化”的命题成立吗?517
(二)国家权力和国家机关职权不能混同519
(三)什么是“权力的社会化”?521
(四)所谓“超国家权力”与“国际社会权力”524
(五)所谓“大同法治世界”526
二、“民间修宪”的不良用心528
(一)所谓“有宪法而无宪政”528
(二)关于“删除宪法序言”530
(三)所谓“告别专政”532
(四)实行总统制534
(五)两会(人大、政协)变两院537
(六)关于“司法监督”539
(七)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541
(八)人权和国权543
(九)所谓联邦制546
(十)什么是“宪政文化”?547
三、物权法必须符合宪法精神549
四、防止西方法治思想向物权法的渗透551
五、对研究生教材《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100问554
六、向《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讨教50个问题581
后记599
热门推荐
- 1430584.html
- 380087.html
- 3697980.html
- 903726.html
- 559073.html
- 1308076.html
- 1592415.html
- 2018057.html
- 3561593.html
- 1114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1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51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19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84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0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92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09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2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36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