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视角中的诠释:儒学文化的现代展开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多视角中的诠释:儒学文化的现代展开与实践
  • 张能为,王志红,代祥龙等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0348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儒家-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多视角中的诠释:儒学文化的现代展开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孙以楷1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儒学的价值判断与现代命运9

第一节 文化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9

一、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参照系问题10

二、参照系选取的两大原则11

三、文化的多样态性与文化的交流、对话12

第二节 文化原理、文化体系及儒学的文化价值15

一、“文化”概念与含义15

二、人类文化体系的基本形态16

三、人类文化演进视野中的儒学文化18

第三节 儒学价值系统的基本构成元素21

一、“义”与“利”22

二、“理”与“欲”24

三、“天”与“道”26

四、“家”与“国”30

第四节 儒学文化的现代命运33

一、儒学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诉求34

二、作为建设中国现代文化之基础的儒学文化35

第二章 先秦儒学:人论与教育——社会发展的关键38

第一节 由繁荣走向内乱的领主分封制与思想黄金时代39

一、“殷周之变”与孔子向往的礼制德政40

二、思想黄金时代的百家争鸣与一元定格的“周秦之变”43

三、传统观念变化与新思潮兴起对先秦儒学的影响51

第二节 先秦儒学的人文关怀及其精神价值56

一、“仁者,爱人”——先秦儒学的为人之道57

二、“人禽之辨”——人之本性的价值考量58

三、“义利之辨”——人性培育的深层思考61

第三节 先秦儒学的修身立世与教育本位64

一、“为仁由己”的求仁历程和道德修为65

二、“有教无类”的社会理念和纵向人才流动66

三、人文教育对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影响68

第四节 先秦儒学的人伦系统与忠孝一致的社会秩序70

一、政治与道德合一是社会政治礼制建构的价值基础70

二、先秦儒家集团文化中人伦系统的建构71

三、先秦儒家文化中忠孝一致的纵向人际关系73

四、以和为贵的生存方式74

第三章 宋明理学:社会超稳定结构形成的文化基础——社会发展的保证77

第一节 儒学制度化与宗教化的双向互动77

一、儒学的政治哲学品性78

二、儒家学说的制度化及其内在机制81

三、儒学的神圣化和宗教化83

第二节 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的承续与发展87

一、宋、元、明的社会历史背景88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及与儒学的关系89

三、理学对宋明时期社会超稳定结构形成的作用91

第三节 宋明理学与一统的科举制和集权的官吏制95

一、科举制的政治功用与历史价值95

二、以儒选官、以官治民的文官优越制97

第四节 宋明理学的社会作用与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98

一、知识分子的道德义务感99

二、宋儒的历史责任感100

三、宋明理学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深刻关系102

第五节 对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形态之关系的反思104

一、早熟文明形态的社会化和历史化106

二、价值取向的宗法家族化和政治的权威化108

三、道德价值判断的策略化和身份关系的礼制化110

四、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连续性112

第四章 现代新儒学:本体重建与价值实践114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含义与思想诉求114

一、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含义115

二、现代新儒学的学术发展116

第二节 现代新儒学的文化之路117

一、儒学演进的逻辑脉络118

二、社会变迁的文化取向121

三、儒学价值本体的现代实践123

第三节 现代新儒学存在和发展如何可能127

一、现代新儒学存在和发展如何可能的理论指向127

二、现代新儒学存在和发展如何可能的理论表现128

第四节 直指西方文化精神困境的批判、扭转与创新130

一、西方文化精神之困境与批判130

二、社会发展的功利性与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科学化135

三、现代新儒学对中国文化科学化误区的扭转与创新137

第五章 儒学文化与西方哲学的融通——“援西学入儒学”141

第一节 现代新儒家“援西学入儒学”之目的142

一、现代新儒家的共同宗旨:“返本开新”142

二、现代新儒家“援西学入儒学”之主题143

第二节 现代新儒家对中西文化及其关系的认识与态度144

一、第一阶段:新儒家的求异倾向145

二、第二阶段:新儒家的融合导向146

三、第三阶段:新儒家的民族情结149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援西学入儒学”的多向度性156

一、中西文化元素融合中的本体论156

二、知觉体悟与理性反思相统一的认识论162

三、直觉经验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165

第四节 儒西融合在当代的展开172

一、当代新儒家融合儒西的新特点172

二、当代新儒家融合儒西的新尝试174

三、总结与展望181

第六章 儒学文化与东亚经济及社会管理184

第一节 东亚现代化的主体文化机制185

一、现代东亚经济的发展185

二、儒学文化和东亚社会与经济发展188

第二节 儒学文化与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193

一、儒学文化与近代日本社会194

二、儒学文化与日本的企业文化201

三、儒学文化与日本社会的未来发展206

第三节 儒学文化与韩国经济和社会发展208

一、韩国的儒学思想主导型文化结构208

二、儒学文化与韩国社会的现代化211

第四节 儒学文化与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15

一、儒学文化对新加坡的社会影响215

二、李光耀的“亚洲价值观”218

第五节 儒学文化与港台地区经济和社会管理220

一、儒学文化在港台地区的传播与发展220

二、儒学文化对港台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223

第六节 儒学文化与现代化228

一、儒学文化与现代政治229

二、儒学文化与现代经济231

三、儒学文化与现代文化232

四、儒学文化与现代伦理233

第七章 儒学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改造的文化反思235

第一节 宗教文化与儒学文化——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文化基础235

一、资本主义兴盛的“韦伯式”思考237

二、宗教伦理的世俗化:儒学文化的人文精神239

第二节 儒学文化的人格建构及其意义242

一、“君子人格”243

二、“儒德商才”249

第三节 近现代中国社会改造与文化反思253

一、“言技”阶段:“船坚炮利”的渴求255

二、“言政”阶段:“变法图强”的梦想256

三、“言文”阶段:“国民改造”的深化258

第八章 儒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发展262

第一节 儒学文化的“意义网络”263

一、儒学文化与现代解释学264

二、儒学文化与东亚发展267

三、儒学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268

第二节 中国现代发展的文化问题272

一、文化的理论局限273

二、文化的现实状况275

三、儒学的现代价值277

第三节 中国新文化的未来建构281

一、现代社会的文化原则281

二、儒学价值的落实与前景283

三、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经纬285

第九章 儒学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影响与未来世界价值建构289

第一节 儒学文化在东方的传播与影响290

一、儒学文化在朝鲜的传播与影响290

二、儒学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295

三、儒学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299

四、儒学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影响303

第二节 儒学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306

一、儒学文化在西方的传播简史306

二、儒学文化在现代西方诸国314

第三节 儒学文化与未来世界价值建构324

一、儒学文化在东西方的不同体认与理解325

二、面对科学理性主义世界的儒学文化应有所作为326

附录:“由哲学达到的理想人生”——冯友兰对中国人生哲学的一种西方式解读与重构332

参考文献349

后记3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