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中等林业学校试用教材 森林学 林业专业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全国中等林业学校试用教材 森林学 林业专业用
  • 吉林林业学校;四川林业学校;陕西农业学校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农业出版社
  • ISBN:16144·1985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国中等林业学校试用教材 森林学 林业专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森林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

二、我国森林资源的概况3

三、森林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上篇 森林生态8

第一章 森林概述8

第一节 森林的概念8

第二节 森林植物成分10

第三节 林分的基本特征11

第四节 林型16

一、林型的概念16

二、林型的划分和命名17

第五节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18

第六节 环境因子分类20

第二章 森林与气候22

第一节 森林和光22

一、光的生态意义22

二、树种的耐阴性24

三、林内光的特点26

四、光在林业上的应用28

第二节 森林和温度29

一、温度的生态意义30

二、积温34

三、极限温度对林木危害及其防治35

四、森林对温度的影响38

第三节 森林和水分39

一、水的生态意义39

二、树种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42

三、森林对水分循环和降水量的影响44

四、森林的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47

五、森林对水体污染的净化作用48

第四节 森林和大气48

一、大气主要成分的生态意义49

二、大气污染与森林植物51

三、森林与风55

第三章 森林与土壤57

第一节 土壤对森林的作用57

一、母岩对森林的影响58

二、土壤物理性状对森林的影响58

三、土层厚度对森林的影响60

四、土壤酸碱度对森林的影响61

第二节 枯枝落叶对土壤的影响62

一、枯枝落叶的意义62

二、枯枝落叶的分解63

第三节 森林土壤中营养元素及其循环64

一、森林对土壤肥力的要求65

二、森林中营养元素的循环66

第四节 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途径68

一、正确运用经营措施提高土壤肥力68

二、利用新试剂提高土壤肥力69

三、生物措施提高土壤肥力69

四、防止土壤污染也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69

第四章 森林与生物70

第一节 森林植物的相互作用70

一、森林植物相互作用方式70

二、林木与其他森林植物的相互关系76

第二节 森林和动物的相互关系80

一、森林对动物的影响80

二、动物对森林的影响81

三、调节森林动物的措施83

第三节 森林中的食物链(生物链)84

第五章 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85

第一节 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性86

一、生态环境对森林作用的基本规律86

二、森林对环境作用的基本规律90

第二节 生态环境对森林分布的影响93

一、空间变化与森林植被地带性93

二、地形对森林分布的影响106

第六章 森林更新111

第一节 森林有性更新112

一、林木结实和种子传播112

二、种子发芽的条件115

三、幼苗、幼树的生长环境115

第二节 森林无性更新116

一、萌芽更新116

二、根蘖更新118

三、竹林萌芽更新119

四、森林有性更新与无性更新比较120

第三节 森林更新与环境的关系121

第四节 森林更新调查及评定122

一、有性更新调查方法122

二、有性更新等级评价123

三、萌芽更新调查124

第七章 森林的生长和发育124

第一节 森林的生长125

一、林木根生长125

二、林木高生长128

三、林木直径生长129

四、林木材积生长130

五、影响林木生长的因素131

第二节 林木分化与自然稀疏135

一、林木分化与自然稀疏的概念135

二、影响自然稀疏的因素137

第三节 森林的发育138

一、林木的个体发育139

二、森林的发育过程140

第四节 竹类生长发育的特点142

第八章 森林演替144

第一节 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过程144

第二节 我国森林演替(树种更替)实例148

第三节 森林演替在林业生产上的意义153

第九章 森林生态系统154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155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155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156

三、食物链·营养级156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157

一、热力学定律157

二、百分之十定律158

三、生态金字塔159

第三节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160

一、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况160

二、森林中的营养成分161

三、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163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164

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164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量166

三、制约森林生产力的条件167

第五节 生态模拟与系统分析171

一、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方向172

二、生态模拟174

三、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177

下篇 森林经营179

第十章 森林抚育179

第一节 间伐的概念和间伐的任务179

一、间伐的概念179

二、间伐的任务181

第二节 间伐作业的理论基础183

一、林木物质生产与间伐183

二、林分密度与间伐185

三、经营目的与间伐192

第三节 间伐木选择的依据和原则194

一、林木分级——间伐选木的主要依据194

二、“三砍三留”——间伐选木的基本原则198

第四节 间伐的种类和体系200

一、间伐的种类200

二、间伐的体系203

第五节 定性疏伐204

一、疏伐的方法204

二、疏伐的时间210

三、疏伐的强度215

第六节 定量疏伐219

一、依据胸高直径定量疏伐220

二、依据树高定量疏伐224

三、依据胸高断面积定量疏伐227

四、依据最适株数定量疏伐229

第七节 人工整枝与森林施肥235

一、人工整枝235

二、森林施肥238

第八节 间伐的作业设计与施工241

一、间伐的作业设计241

二、内业设计244

三、间伐的施工245

第十一章 林分改造246

第一节 林分改造的概念及经营次生林的意义246

一、林分改造的概念246

二、天然次生林的概念247

三、经营次生林的重大意义247

第二节 天然次生林的基本特点及天然次生林类型的划分248

一、天然次生林的基本特点248

二、天然次生林类型的划分251

第三节 天然次生林经营254

一、天然次生林经营方针254

二、天然次生林抚育、改造措施255

第四节 低劣人工林改造264

一、“小老树”的形成原因264

二、“小老树”林改造措施265

第十二章 森林主伐266

第一节 森林主伐的概念266

第二节 皆伐267

一、皆伐的伐区区划技术指标267

二、小面积皆伐270

三、皆伐与更新270

第三节 择伐277

一、择伐的特点277

二、择伐的主要技术指标278

三、择伐的种类281

第四节 渐伐284

一、渐伐的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284

二、渐伐的优缺点和应用条件288

第五节 采伐迹地清理和采伐剩余物的利用289

一、采伐迹地清理289

二、采伐迹地清理方法290

三、采伐剩余物的利用292

第六节 矮林经营295

一、矮林采伐295

二、头木林作业296

第十三章 森林防火297

第一节 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季节298

一、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298

二、森林火灾发生的季节299

第二节 森林火灾的种类300

一、地表火(地面火)300

二、树冠火301

三、地下火301

第三节 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条件302

一、森林火灾危险性同地被物的关系302

二、森林火灾危险性同森林特征的关系302

三、森林火灾危险性同气象因子的关系303

四、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同地形土壤的关系304

第四节 森林火灾预防措施305

一、预防森林火灾的行政措施305

二、预防森林火灾的技术措施306

三、护林防火设施309

四、划分森林火险等级和防火区312

第五节 森林火灾的扑灭技术313

一、灭火原理313

二、消灭森林火灾计划313

三、消灭森林火灾的方法314

四、各种灭火方法的应用316

五、灭火安全措施317

第六节 森林经营计划用火317

一、计划烧除的目的意义318

二、计划烧除的技术318

三、计划烧除的评价3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