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京津冀 晋陕蒙区域碳排放差异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京津冀 晋陕蒙区域碳排放差异研究
  • 丛建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1417443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1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京津冀 晋陕蒙区域碳排放差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研究主题2

1.2 研究背景4

1.2.1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4

1.2.2 走低碳化之路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10

1.2.3 地方政府是完成减排目标、推动节能减排的主导力量12

1.2.4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存在紧密的生态经济和碳排放联系15

1.3 研究意义16

1.3.1 理论意义16

1.3.2 应用价值16

1.4 研究区域界定17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19

1.5.1 研究思路19

1.5.2 研究方法20

1.6 技术路线图21

1.7 创新之处23

1.8 本章小结23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25

2.1 对区域碳排放空间分布的研究26

2.1.1 对区域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的研究26

2.1.2 对区域间碳排放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29

2.1.3 对区域碳排放与其他经济指标关系的研究31

2.2 关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研究31

2.2.1 国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31

2.2.2 国内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35

2.3 关于碳排放责任分摊问题的研究37

2.3.1 国外碳排放责任分摊问题研究37

2.3.2 国内碳排放责任分摊问题研究39

2.4 关于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应用的研究41

2.4.1 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研究概况41

2.4.2 中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况43

2.5 文献评述45

2.6 本章小结47

第3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49

3.1 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理论与方法50

3.1.1 主要的“古典型”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51

3.1.2 模型比较61

3.2 “京津冀—晋陕蒙”地区间投入产出表编制流程65

3.3 数据调整66

3.3.1 投入产出表的部门聚合67

3.3.2 贸易数据的调整70

3.4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间贸易流量估算77

3.4.1 区域间贸易流量估算的理论与方法77

3.4.2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间贸易流量估算——基于引力方程82

3.5 本章小结92

第4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经济差异与关联95

4.1 基本经济指标的差异96

4.1.1 六地区人口增长、城镇化率的差异96

4.1.2 六地区GDP、人均GDP指标的差异98

4.1.3 六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101

4.2 六地区产业部门差异比较——基于分区域投入产出表102

4.2.1 六地区部门区位商比较102

4.2.2 六地区互相之间的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104

4.2.3 六地区各部门产出比重106

4.2.4 “四驾马车”对六地区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107

4.2.5 六地区产业影响力系数分析108

4.2.6 六地区产业感应度系数分析110

4.3 六地区区域间产业交流——基于地区间投入产出表111

4.3.1 六地区产品的区际流动111

4.3.2 六地区中间投入率及构成113

4.3.3 六地区区域间产业影响力系数114

4.3.4 六地区区域间产业感应度系数115

4.4 本章小结117

第5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直接碳排放量差异分析121

5.1 核算方法123

5.1.1 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基于活动水平数据选取的视角123

5.1.2 区域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132

5.2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直接碳排放核算133

5.2.1 能源消费直接碳排放核算133

5.2.2 工业生产过程直接碳排放核算137

5.3 结果与分析139

5.3.1 六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139

5.3.2 六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140

5.3.3 六地区直接碳排放总量141

5.4 六地区碳排放指标差异及分析142

5.4.1 六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量比重差异142

5.4.2 六地区碳排放强度差异143

5.4.3 六地区人均碳排放量差异144

5.4.4 六地区地均碳排放量差异145

5.5 讨论146

5.6 本章小结146

第6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碳足迹差异分析149

6.1 碳足迹:分类与度量150

6.1.1 碳足迹的分类150

6.1.2 碳足迹的度量151

6.2 理论模型与框架153

6.2.1 碳足迹计算模型153

6.2.2 国际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155

6.2.3 国内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156

6.3 六地区各部门直接碳排放系数与完全碳排放系数差异157

6.3.1 部门直接碳排放系数差异157

6.3.2 部门完全碳排放系数差异160

6.4 六地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161

6.4.1 六地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整体情况161

6.4.2 六地区各部门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162

6.5 六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差异167

6.5.1 六地区整体及相互之间的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167

6.5.2 六地区各部门碳排放贸易格局169

6.6 六地区碳足迹差异172

6.6.1 六地区2007年碳足迹及其构成172

6.6.2 六地区碳足迹差异的洛伦兹曲线174

6.6.3 六地区城镇居民需求碳足迹差异175

6.7 本章小结177

第7章 “京津冀—晋陕蒙”区域碳排放责任分摊与减排目标分解179

7.1 生产者责任原则、消费者责任原则和共担责任原则180

7.1.1 三种原则的特征与优劣势180

7.1.2 三种原则对应的核算方法182

7.2 三种责任原则下六地区的碳减排基数183

7.2.1 数据调整184

7.2.2 主要结果与分析184

7.2.3 三种原则下的六地区减排基准确定185

7.3 国家减排目标的区际分解189

7.3.1 理论与方法189

7.3.2 研究区各省区市减排目标192

7.4 本章小结194

第8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197

8.1 主要研究结论199

8.2 “京津冀—晋陕蒙”地区协同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200

8.3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201

参考文献2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