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鲁迅小说的创作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吕相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ISBN:754021265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鲁迅小说的创作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鲁迅小说的视角技术7
第一节 视角的类型及其特征7
局外视角:作者身处局外8
采用散点透视9
时空处理有着最大自由10
局内视角:作者角色消隐16
采用焦点透视19
外在生活时空的单向流动和组合及内在生活时空的多线放射和网络状态21
第二节 视角的转换及其方法28
局外视角与间接内视角的转换:作者把视角暂时交给人物28
作者把视角收归自己29
局外视角与直接内视角的转换:由局外到局内再到局外31
由局内到局外再到局内32
局外局内连续转换32
直接内视角的转换:双层次第一人称的直接内视角相互转换33
单层次第一人称的直接内视角相互转换36
第三节 视角的选择及其意义38
视角的选择与情节提炼有关38
视角的选择与人物刻画有关43
视角的选择与主题表现有关47
视角的选择与叙述风格有关53
第二章 鲁迅小说的章法技术56
第一节 断续交替·虚实结合57
在主要情节未展开之前以断形成断续交替58
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处以断形成断续交替58
在两条线索平行发展时以断形成断续交替59
加入叙述者的主观因素以断形成断续交替59
变换叙述角度以断形成断续交替60
实写其果而虚写其因以形成虚实结合61
实写其表而虚写其里以形成虚实结合62
实写其质而虚写其量以形成虚实结合63
第二节 疏密转换·张弛有致64
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确定疏密转换64
从表现作者主观倾向的需要出发确定疏密转换65
从创造统一而富有变化的情景需要出发确定疏密转换66
以有节奏地引入新的矛盾因素达到张弛有致67
以暂时中止矛盾冲突的发展达到张弛有致68
以改变矛盾的态势达到张弛有致68
第三节 宾主互衬·正反相因70
由性质相反的人物组成宾主互衬70
由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物组成宾主互衬71
由本质相同或相近而表现形态不同的人物组成宾主互衬72
以正反相映形成正反相因73
以正反相融形成正反相因76
第四节 抑扬并用·冷暖对立77
利用事物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的差异构成抑扬并用78
利用认识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构成抑扬并用79
通过不同感情基调的事件之间的对比构成冷暖对立82
通过人物心绪与环境氛围之间的对比构成冷暖对立84
通过人物行为表里之间的对比构成冷暖对立85
通过作者主观情感与描述笔调之间的对比构成冷暖对立86
第五节 隐显得宜·强弱分明87
以显托隐造成隐显得宜87
化隐为显造成隐显得宜88
寓隐于显造成隐显得宜90
通过场面调度造成强弱分明92
通过情节安排造成强弱分明93
通过人物配置造成强弱分明94
第三章 鲁迅小说的笔法技术96
第一节 预示:创设人物的命运之谜96
行动透露式预示97
环境呈现式预示97
事物联系式预示98
第二节 换位:促使人物“动”起来101
情境式换位101
机缘式换位103
情势式换位104
喜剧式换位105
第三节 突变:激化人物的矛盾冲突106
误会式突变107
偶合式突变110
意外式突变115
第四节 支点: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120
趁机式支点121
寄托式支点122
蕴涵式支点123
层进式支点124
第五节 取影:传达人物的形神情态126
剪影式取影126
投影式取影127
虚影式取影129
第六节 比照: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130
横向式比照130
纵向式比照131
表里式比照133
第七节 延宕:丰富人物的思想性格136
事件进程式延宕136
细节描写式延宕137
抒情展开式延宕137
第八节 绕笔:显示人物的形象魅力140
侧绘式绕笔140
映衬式绕笔143
第九节 垫衬:加强形象的感染力量145
铺垫式垫衬145
重复式垫衬147
铺张式垫衬149
加倍式垫衬151
第十节 摹写:活画事物的形象特征151
形象式摹写152
特性式摹写153
氛围式摹写153
第十一节 幽默:揭示生活中的乖谬处157
夸张式幽默157
比喻式幽默160
对照式幽默161
第十二节 讽刺:鞭挞生活中的假恶丑162
实中见奇式讽刺163
矛盾揭露式讽刺166
特别一提式讽刺169
夸张式讽刺171
第十三节 点化:挑亮作品的题旨之光174
时机式点化174
引导式点化175
延伸式点化176
意蕴式点化176
微言式点化176
警辟式点化177
第十四节 闲笔:增添作品的韵外之致178
暗透式闲笔178
外加式闲笔179
插话式闲笔182
第十五节 象征:拓展读者的审美空间183
局部式象征183
贯串式象征184
体系式象征188
第四章 鲁迅小说的语言技术191
第一节 人物语言的口语化和个性化192
运用蒙太奇式句群和跳脱句体现人物语言灵活性的口语化特色192
运用不完全句体现人物语言减省性的口语化特色195
运用追加句体现人物语言复沓性的口语化特色196
运用回响句体现人物语言反馈性的口语化特色199
运用自然音节体现人物语言节奏性的口语化特色203
在全面透彻地了解人物的基础上实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207
在准确把握人物语言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实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210
在正确处理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中实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213
在突出人物语言的动作性的同时实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219
第二节 叙述人语言的民族化和风格化223
采用人民群众口语使叙述人语言具有通俗性的民族化特色224
吸收古代汉语中有益的养料使叙述人语言具有传统性的民族化特色227
吸取外国语言中的精华使叙述人语言具有开放性的民族化特色229
辞约而达意使叙述人语言具有简炼性的民族化特色230
用词巧妙多变使叙述人语言具有丰富性的民族化特色240
于深沉见叙述人语言沉郁的风格化特色253
于浓郁见叙述人语言沉郁的风格化特色255
于含蓄见叙述人语言沉郁的风格化特色257
借文思转折显示叙述人语言沉郁的风格化特色258
借声调抑扬显示叙述人语言沉郁的风格化特色261
运用杂感笔法显示叙述人语言沉郁的风格化特色262
热门推荐
- 3623011.html
- 885148.html
- 2843264.html
- 3378352.html
- 3837057.html
- 1489775.html
- 716391.html
- 1898228.html
- 3751032.html
- 30777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5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82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93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40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33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2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8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55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