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
  • 安作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8476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64页
  • 主题词:山东省-地方史-隋唐时代;山东省-地方史-五代十国时期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东通史 隋唐五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通纪7

一 隋朝统治下的山东7

(一)隋朝平定山东7

(二)隋文帝统治时期山东的吏治9

(三)隋炀帝东征高丽给山东人民造成的灾难11

二 隋朝末年山东的农民起义13

(一)王薄领导的起义军14

(二)窦建德与刘黑闼领导的起义军15

(三)张金称、刘霸道等领导的起义军18

(四)北海郭方预、綦公顺、杨厚等领导的起义军20

(五)徐圆朗、孟海公、卢明月等领导的山东西部的农民起义军21

(六)其他农民起义军22

(七)三大主力军与山东地区的关系23

三 唐朝前期的山东局势27

(一)贞观、开元年间山东局势的稳定27

(二)山东吏民反叛乱的斗争33

四 唐朝后期山东境内的藩镇割据39

(一)平卢镇的割据与平定39

(二)横海镇的割据与平定46

五 唐朝末年的山东农民大起义47

(一)唐朝后期山东境内阶级矛盾的逐步尖锐化47

(二)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起义51

(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52

六 唐朝末年朱全忠与山东藩镇的斗争54

(一)平定天平镇与泰宁镇54

(二)平定平卢镇58

七 五代政权与藩镇在山东的争夺61

(一)后梁与沙陀部在山东西部的争夺61

(二)后晋平定平卢镇67

(三)后周平定泰宁镇69

八 唐末五代统治者的割据混战对山东地区的破坏与山东人民的反抗斗争70

(一)统治者对人民的屠杀与掠夺70

(二)赋役苛重71

(三)灾害频繁74

(四)土地荒芜,百姓流亡75

(五)人民的反抗斗争75

九士、庶势力的消长76

(一)士族势力的衰亡77

(二)庶族势力的增长83

一○山东地方势力与隋唐中央政权的互动86

(一)山东在隋朝的地位及隋朝对山东的经营88

(二)山东豪强与唐前期政局94

(三)藩镇与山东自治100

一一 山东士族与地域社会105

(一)山东地域士族的分布变化106

(二)山东士族与地域文化109

(三)士族在地域上的作用与影响114

典志117

一 政区117

(一)从道到节镇的变化117

(二)州郡县设置的变化119

二 职官132

(一)总管、都督、节度使及其属官的设置132

(二)州郡官及其属官的设置144

(三)县官及其属官的设置159

三 兵制162

(一)隋及唐前期的军事制度162

(二)隋及唐前期在山东的军事部署167

(三)冷兵器时代山东的军事地理特征169

四 经济173

(一)经济概况173

(二)山东膏腴地的自然背景190

(三)山东经济的产业结构197

(四)山东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208

(五)郡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214

五 教育与科举221

(一)教育221

(二)科举制对山东士人的影响231

六 学术237

(一)吕才的哲学思想237

(二)颜师古对《五经》的考订与《汉书》注247

(三)孔颖达与《五经正义》249

(四)王元感与疑经学派的形成及影响252

七 文学254

(一)隋代文学255

(二)初盛唐文学256

(三)中晚唐文学260

(四)五代文学263

八 艺术264

(一)绘画艺术264

(二)书法艺术266

(三)音乐艺术269

(四)工艺美术273

(五)雕塑艺术276

(六)建筑艺术277

九 宗教279

(一)佛教的鼎盛279

(二)道教的大兴302

一○社会风俗307

(一)乡村农事风俗的变迁307

(二)市民的游艺习俗310

(三)岁时节令316

(四)婚丧习俗321

一一 外事327

(一)遣隋使、遣唐使路经山东及其在山东的活动327

(二)日僧圆仁在山东的活动329

(三)新罗人在山东的活动331

一二 文献334

(一)经部334

(二)史部335

(三)子部338

(四)集部342

列传345

一 明克让345

二 鲍宏346

三 高构346

四 段文振347

五 张虔威348

六 房彦谦349

七 窦建德、刘黑闼351

(一)窦建德351

(二)刘黑闼354

八 杜伏威、辅公祏、王雄诞356

(一)杜伏威356

(二)辅公祏358

(三)王雄诞359

九 单雄信360

一○高开道361

一一 秦琼362

一二 房玄龄363

一三 刘林甫、刘祥道、刘齐贤366

(一)刘林甫366

(二)刘祥道367

(三)刘齐贤367

一四 崔义玄、崔神庆、崔琳368

(一)崔义玄368

(二)崔神庆368

(三)崔琳369

一五 程知节370

一六 李勣、徐敬业371

(一)李勣371

(二)徐敬业375

一七 马周376

一八 罗士信378

一九 段志玄、段文昌、段成式379

(一)段志玄379

(二)段文昌380

(三)段成式380

二○崔善为381

二一 孙伏伽382

二二 张文瓘、张文收382

(一)张文瓘382

(二)张文收383

二三 吕才384

二四 员半千385

二五 崔融、崔从、崔慎由、崔安潜、崔彦曾、崔胤、崔昭纬386

(一)崔融386

(二)崔从387

(三)崔慎由388

(四)崔安潜388

(五)崔彦曾389

(六)崔胤389

(七)崔昭伟390

二六 萧至忠391

二七 徐彦伯392

二八 王志愔393

二九 崔隐甫394

三○颜杲卿394

三一 邓景山396

三二 张镐396

三三 崔圆397

三四 颜真卿398

三五 孔巢父、孔戣、孔戢402

(一)孔巢父402

(二)孔戣403

(三)孔戢405

三六 刘晏405

三七 萧颖士408

三八 陈少游409

三九 崔汉衡410

四○李自良411

四一 郗纯、郗士美412

(一)郗纯412

(二)郗士美412

四二 张建封413

四三 伊慎415

四四 吕元膺416

四五 崔邠、崔郾、崔协417

(一)崔邠417

(二)崔郾417

(三)崔协418

四六 曹华419

四七 孟简420

四八 路岩421

四九 崔铉422

五○崔咸423

五一 崔群423

五二 路隋425

五三 崔龟从426

五四 刘潼426

五五 毕諴427

五六 王仙芝与黄巢428

五七 崔彦昭432

五八 诸葛爽433

五九 萧遘434

六○毕师铎436

六一 王师范437

六二 孔纬439

六三 成汭441

六四 张归霸、张归厚、张归弁442

(一)张归霸442

(二)张归厚443

(三)张归弁444

六五 牛存节445

六六 张全义447

六七 贺瓌448

六八 葛从周450

六九 康怀英452

七○刘?454

七一 王彦章457

七二 高汉筠459

七三 李愚459

七四 房知温461

七五 卢顺密462

七六 吴峦463

七七 刘遂清463

七八 石昂464

七九 杨邠465

八○马裔孙466

八一 王景467

八二 王晏468

八三 司徒诩469

八四 和凝470

八五 翟光邺471

八六 孙晟472

八七 王朴473

八八 良吏474

(一)张允济474

(二)贾敦颐475

(三)贾敦实475

(四)李君球476

(五)蒋沇476

八九 儒林477

(一)萧德言477

(二)孔颖达477

(三)颜师古478

(四)路敬淳479

(五)王元感479

九○文苑480

(一)崔儦480

(二)王胄480

(三)孙逖481

(四)储光羲481

(五)萧祐482

(六)韩熙载483

九一 隐逸484

(一)徐则484

(二)王远知484

(三)王希夷485

(四)吴筠485

九二 高僧486

(一)善导486

(二)义净487

(三)慧沼489

(四)慧日490

(五)义玄491

九三 妇女491

(一)郑善果母崔氏491

(二)唐顺宗庄宪皇后王氏492

(三)朱温母王氏493

主要参考文献495

后记499

增订版后记5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