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舆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出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网络舆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 潘清泉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209850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37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250页
  • 主题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舆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出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网络及网络舆情1

第二节 高校的网络舆情2

第三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3

一、自由性和限制性4

二、交换性与时效性4

三、丰富化与多元化5

四、隐匿性与外显性5

五、情绪化与非理性6

六、个性化与群体极化6

第四节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7

一、网络群体极化7

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特征10

第五节 网络舆情类型的划分13

第二章 网络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21

第一节 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21

一、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积极影响22

二、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极影响28

第二节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3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33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35

第三节 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38

一、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39

二、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消极影响40

第四节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44

一、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44

二、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47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认同与精神信仰现状及其差异性分析52

第一节 问题提出52

第二节 研究方法55

一、研究对象和程序55

二、研究工具56

三、统计分析56

第三节 研究结果57

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57

二、大学生道德认同的人口学差异58

三、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总体状况分析61

四、大学生精神信仰的人口学差异62

五、大学生道德认同和精神信仰的关系68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71

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特点71

二、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特点72

三、大学生道德认同和精神信仰的关系75

第五节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75

一、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大学生道德认同75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特征,积极引导构建正确的精神信仰76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77

四、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78

五、开展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78

第四章 大学生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启示80

第一节 问题提出81

第二节 研究方法83

一、研究对象与程序83

二、研究工具84

三、统计分析85

第三节 研究结果85

一、网络亲社会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85

二、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人口学差异87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91

第五节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94

第五章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抑制和促进研究97

第一节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98

第二节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抑制作用100

一、网络舆情信息的偏差容易混淆是非100

二、网络舆论更便于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操控101

三、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104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106

一、可以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引导积极正面的网络舆情106

二、利用网络舆情调节师生关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107

三、有利于加强校园舆论监督,及时了解和干预大学生的思想问题108

四、有利于更加及时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109

五、有利于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110

第六章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对策113

第一节 问题提出113

第二节 理论基础114

一、概念界定114

二、“沉默的螺旋”115

三、网络协同过滤115

四、群际关系理论与社会身份认知理论115

五、信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偏好116

第三节 案例介绍117

一、案例:2014年高校学生打砸食堂事件117

二、案例:药家鑫案118

三、案例:武大赏樱门票涨价119

四、案例:2012年反日示威活动119

第四节 案例分析与讨论120

一、易造成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内容120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中的影响因素122

三、群体极化现象的发展特点129

第五节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131

一、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网络热点话题主动出击131

二、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对学生思想进行积极引导133

三、与时俱进,利用网络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4

第七章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个案分析及教育启示137

第一节 问题提出137

第二节 理论基础138

一、从众效应139

二、“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现象139

三、几种认知心理140

四、认知失调理论141

第三节 案例介绍141

第四节 案例分析与模型构建147

一、案例分析147

二、理论模型154

第五节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155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155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建议158

第八章 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的社会伦理分析170

第一节 网络同居的概述171

一、网络同居的界定171

二、网络同居的步骤172

三、大学生网络同居的特征173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同居引发的伦理道德危机178

一、网络同居中伦理道德内涵178

二、大学生网络同居的伦理道德问题178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同居的伦理道德危机的原因分析185

一、网络的特点削弱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力185

二、后现代思潮冲击了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186

三、网络运营商利益驱动187

四、大学生网络同居主体道德感缺失188

五、网络交往中缺乏相应的价值标准和伦理准则189

第四节 基于社会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同居对策研究190

一、完善网络法律法规190

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190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191

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192

第五节 结语192

第九章 基于网络舆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研究194

第一节 高校网络舆情及其影响194

一、高校网络舆情194

二、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过程及其影响196

第二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与管理现状199

第三节 基于NET框架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02

一、NET框架内涵202

二、NET框架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分析203

三、网络舆情监测下思想政治教育NET框架模式的优势204

第四节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205

第五节 结语209

第十章 基于网络舆情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构建211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11

一、过度的网络参与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冲击211

二、弱化了师生的信息沟通212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受到弱化213

四、对原有网络思政工作模式提出挑战213

第二节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构建214

一、现实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215

二、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技术支撑216

三、基于网络舆情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构建217

第三节 结语223

后记224

参考文献2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