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经济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西方经济学 第2版
  • 李杨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3786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方经济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绪论1

1.1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2

1.1.1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2

1.1.2 西方经济学第一阶段的发展5

1.1.3 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转折7

1.1.4 西方经济学第二阶段的发展9

1.2 西方经济学的现状12

1.2.1 西方经济学概况12

1.2.2 西方微观经济学内容简介14

1.2.3 西方宏观经济学内容简介15

1.3 西方经济学的未来发展17

1.3.1 西方经济学面临的冲击17

1.3.2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前景20

1.4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22

2.市场供求分析24

2.1 市场分析24

2.1.1 需求函数24

2.1.2 需求法则27

2.1.3 需求与需求量28

2.2 供给分析30

2.2.1 供给函数30

2.2.2 供给法则与劳动力的供给32

2.2.3 供给与供给量32

2.3 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均衡34

2.3.1 市场均衡的含义34

2.3.2 市场均衡的形成35

2.3.3 蛛网波动理论36

2.4 供、求调整39

2.4.1 供、求调整的含义39

2.4.2 供、求调整的形式39

2.5 均衡的障碍42

2.5.1 阻碍市场均衡形成的主要因素42

2.5.2 最高限价分析43

2.5.3 最低限价分析43

2.5.4 其他价格管制分析44

3.供求弹性分析47

3.1 需求弹性概述47

3.1.1 弹性的一般含义47

3.1.2 弹性分析的意义48

3.2 需求的价格弹性48

3.2.1 价格弹性的定义与公式48

3.2.2 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50

3.2.3 价格弹性两种形式51

3.2.4 价格弹性的判断与图示51

3.2.5 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53

3.3 需求的收入弹性54

3.3.1 收入弹性的定义与公式54

3.3.2 收入弹性的判断与图示54

3.3.3 收入弹性的实践意义56

3.4 需求的交叉弹性56

3.4.1 交叉弹性的定义与公式56

3.4.2 交叉弹性的判断57

3.4.3 交叉弹性的图示58

3.4.4 交叉弹性的实践意义58

3.5 供给弹性59

3.5.1 供给弹性的定义与公式59

3.5.2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59

3.5.3 供给弹性的判断与图示60

4.消费理论64

4.1 效用分析64

4.1.1 效用理论概述64

4.1.2 基数效用与效用函数65

4.1.3 序数效用66

4.1.4 边际效用与边际分析66

4.2 消费者均衡分析70

4.2.1 无差异曲线70

4.2.2 收入限制线75

4.2.3 收入限制下的消费者均衡77

5.生产理论84

5.1 生产函数84

5.1.1 生产过程与生产函数85

5.1.2 常用的生产函数85

5.1.3 短期和长期(Short Run and Long Run)86

5.2 短期生产理论87

5.2.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87

5.2.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89

5.2.3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90

5.3 长期生产理论91

5.3.1 等产量表91

5.3.2 等产量线92

5.3.3 脊线和生产的经济区域93

5.3.4 等成本线94

5.3.5 两种变动要素的最优组合:生产者均衡(厂商均衡)94

5.3.6 生产扩展线96

5.4 两种产品的最优组合97

5.4.1 生产可能性曲线97

5.4.2 等收益线98

5.4.3 两种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98

5.5 规模报酬99

6.成本理论103

6.1 厂商成本的基本概念103

6.1.1 生产成本与机会成本103

6.1.2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104

6.1.3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105

6.1.4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105

6.1.5 生产成本、开发成本与交易成本106

6.1.6 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106

6.2 短期成本理论107

6.2.1 总成本、总固定成本与总可变成本107

6.2.2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109

6.2.3 总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109

6.2.4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几何推导111

6.2.5 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113

6.3 长期成本理论113

6.3.1 长期总成本曲线113

6.3.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115

6.3.3 长期边际成本119

6.3.4 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关系120

7.市场结构理论123

7.1 市场结构123

7.1.1 市场结构的概念123

7.1.2 市场结构的类型124

7.1.3 各类市场结构的比较130

7.2 厂商收益133

7.2.1 厂商收益的定义133

7.2.2 平均收益曲线(AR)和边际收益曲线(MR)134

7.2.3 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137

7.3 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原则139

7.3.1 总收益-总成本分析法139

7.3.2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分析法140

8.产品市场143

8.1 完全竞争市场143

8.1.1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短期均衡143

8.1.2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短期行业供给曲线146

8.1.3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长期均衡147

8.1.4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150

8.2 垄断市场153

8.2.1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154

8.2.2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155

8.2.3 价格歧视156

8.2.4 自然垄断157

8.2.5 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158

8.3 垄断竞争市场159

8.3.1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159

8.3.2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161

8.3.3 垄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163

8.4 寡头垄断市场163

8.4.1 古诺模型163

8.4.2 斯威齐模型164

8.4.3 博弈论166

8.4.4 卡特尔168

8.4.5 寡头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169

9.市场失灵171

9.1 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原因171

9.1.1 市场失灵的含义171

9.1.2 市场失灵的原因172

9.2 政府干预181

9.2.1 政府干预的依据181

9.2.2 政府失灵183

9.2.3 政府干预的范围186

10.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189

10.1 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189

10.1.1 流量和存量190

10.1.2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190

10.1.3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192

10.1.4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193

10.1.5 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193

10.2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194

10.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195

10.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196

10.2.3 用GDP衡量经济福利的局限性199

10.3 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199

10.3.1 价格指数200

10.3.2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201

10.3.3 就业量与失业率201

10.3.4 汇率201

11.总需求与总供给203

11.1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概述204

11.2 总需求曲线205

11.2.1 总需求的构成205

11.2.2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207

11.2.3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208

11.2.4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208

11.3 总供给曲线209

11.3.1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209

11.3.2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211

11.3.3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211

11.4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作用212

11.4.1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212

11.4.2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213

11.4.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简单应用215

12.国民收入决定218

12.1 总需求和均衡产出219

12.2 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220

12.2.1 消费需求220

12.2.2 投资需求222

12.2.3 总需求函数222

12.2.4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23

12.2.5 均衡条件的另一种表达式223

12.3 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224

12.3.1 包括政府部门的总需求函数224

12.3.2 均衡收入的决定225

12.3.3 财政政策对均衡收入水平的影响226

12.4 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227

12.5 乘数原理228

12.5.1 乘数的引出229

12.5.2 乘数的概念230

12.5.3 乘数的数学推导230

12.5.4 乘数的推广230

12.5.5 经济的自动稳定器232

13.经济周期理论234

13.1 经济周期的定义和划分234

13.1.1 经济周期的定义234

13.1.2 经济周期的划分236

13.2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237

13.3 乘数-加速数模型238

13.3.1 加速数原理238

13.3.2 乘数原理239

13.3.3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239

13.3.4 乘数和加速数模型的数学描述240

13.3.5 经济周期类型241

13.4 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242

13.4.1 霍特莱对经济周期的解释243

13.4.2 现代货币主义243

13.4.3 货币主义的实证研究244

13.4.4 货币主义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研究244

13.5 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245

13.6 其他的经济周期理论247

13.6.1 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度理论247

13.6.2 投资过度理论247

13.6.3 政治经济周期248

13.6.4 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248

13.7 经济周期的预测249

13.7.1 预测指标预测法249

13.7.2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法250

14.宏观财政政策252

14.1 经济政策目标252

14.1.1 充分就业253

14.1.2 价格稳定253

14.1.3 经济增长254

14.1.4 国际收支平衡254

14.2 财政政策的工具255

14.2.1 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255

14.2.2 财政政策工具256

14.3 可选择的财政政策比较259

14.3.1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259

14.3.2 可供选择的财政政策比较261

14.4 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264

14.4.1 功能财政264

14.4.2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266

14.5 财政赤字与公债267

14.5.1 财政赤字268

14.5.2 公债的经济分析270

15.宏观货币政策272

15.1 货币和货币供给机制272

15.1.1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272

15.1.2 货币供给的构成273

15.1.3 银行体系与银行职能274

15.1.4 货币乘数与银行存款的倍数创造275

15.1.5 货币供给曲线277

15.2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278

15.2.1 货币需求及其成本278

15.2.2 货币需求的原因:流动偏好278

15.2.3 货币需求曲线280

15.2.4 流动偏好陷阱281

15.3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决定282

15.3.1 利率的决定282

15.3.2 均衡利率的变动283

15.3.3 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284

15.4 货币政策和手段285

15.4.1 宏观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285

15.4.2 货币政策主要手段287

16.IS-LM模型290

16.1 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291

16.1.1 IS曲线的形成291

16.1.2 IS曲线的特点293

16.1.3 产品市场的均衡与失衡296

16.2 LM曲线与货币市场均衡297

16.2.1 LM曲线的形成297

16.2.2 货币市场的失衡与均衡299

16.3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301

16.3.1 IS-LM模型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301

16.3.2 均衡的调节过程302

16.4 IS曲线与LM曲线的移动及其政策意义303

16.4.1 IS曲线的移动和宏观财政政策效应303

16.4.2 LM曲线的移动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305

16.4.3 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效应307

17.通货膨胀与失业310

17.1 失业310

17.1.1 失业的概念310

17.1.2 失业的原因与类型311

17.1.3 失业的损失312

17.1.4 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313

17.2 通货膨胀314

17.2.1 通货膨胀的类型314

17.2.2 通货膨胀的原因316

17.2.3 通货膨胀的影响319

17.3 菲利浦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320

17.3.1 菲利浦斯曲线的由来320

17.3.2 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含义322

17.3.3 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解释322

17.4 对付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政策324

17.4.1 紧缩性需求政策和人为制造衰退324

17.4.2 收入政策325

17.4.3 指数化政策325

17.4.4 人力政策326

18.宏观经济学中的争论328

18.1 三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328

18.2 货币主义332

18.2.1 理论基础332

18.2.2 政策主张338

18.3 供给学派341

18.3.1 主要观点342

18.3.2 政策主张346

18.4 理性预期学派348

18.4.1 理性预期学派的两个假说349

18.4.2 基本观点350

18.4.3 政策主张357

19.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359

19.1 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359

19.1.1 国际贸易的理论359

19.1.2 国际贸易政策364

19.2 国际收支与汇率368

19.2.1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368

19.2.2 汇率及其决定370

19.2.3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372

19.3 国际货币体系375

19.3.1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375

19.3.2 金本位体系377

19.3.3 布雷顿森林体系379

19.3.4 牙买加体系381

参考文献384

后记386

二版后记3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