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地转换因子评价的城乡区位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土地转换因子评价的城乡区位论
  • 余亮,柴崎亮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0121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造林-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地转换因子评价的城乡区位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环境重建中的土地转换作用及其城乡区位因素1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

1.2研究的目的2

1.3已有研究和本书的特点3

1.3.1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和宏观土地资源利用3

1.3.2土地生产力和水资源的利用与评价7

1.3.3环境支援、城乡一体化体系及社会经济视角的评价9

1.4研究的区域及研究方法10

1.4.1研究的区域10

1.4.2研究的方法10

1.4.3评价内容的构成11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黄河中游地区城乡自然-社会体系和土地转换现实14

·本章内容导读14

·本章研究流程图15

2.1黄河流域城乡自然-社会体系构成16

2.1.1黄河流域的地理概貌16

2.1.2黄河流域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19

21.3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环境特征20

2.1.4黄河流域城乡社会资源环境特征28

2.2黄河流域城乡自然-社会体系的维持和问题31

2.2.1严峻的自然环境现状认识31

2.2.2自然-社会体系的维持与发展33

2.2.3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考察36

2.3良好的城乡自然-社会体系构建实践41

2.3.1环境重建的现实和道路41

2.3.2土地转换的手段及实践42

2.3.3土地转换实践的条件构成43

2.3.4土地转换的相关期望点47

2.4本章小结48

参考文献49

第三章 黄河中游地区城乡土地资源及土地转换因子评价51

·本章内容导读51

·本章研究流程图52

3.1黄河中游地区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土地特性53

3.1.1黄河中游地区城乡土地资源特性53

3.1.2影响黄河中游地区土地特性的诸因子58

3.1.3黄河中游地区城乡土地转换因子评价68

3.2土地转换之间的合理性问题71

3.2.1合理性评价的意义和构成71

3.2.2土地转换合理性的评价72

3.3由自然条件判断的黄河中游地区植被分类73

3.3.1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分类及气候-植被方法思考74

3.3.2黄河中游地区潜在植被区域的分类方法78

3.3.3黄河中游地区潜在植被分类中的生命地带方法实验84

3.3.4自然条件决定的黄河中游地区潜在植被类型特点88

3.4基于自然植被条件的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转换区域90

3.4.1栽培植被分布的评价91

3.4.2潜在植被区域中的栽培植被评价94

3.4.3基于自然条件评价的土地转换区域95

3.5本章小结98

参考文献99

第四章 黄河中游地区自然性生产力的推算及其影响因子评价101

·本章内容导读101

·本章研究流程图102

4.1黄河中游地区自然性生产力及其作物生产力模型应用104

4.1.1EPIC作物生产力模型的应用理由105

4.1.2以作物产量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推算构成106

4.2农地利用信息和使用EPIC模型的推算方法107

4.2.1SpatialEPIC应用上的问题107

4.2.2使用农地利用信息和EPIC模型的生产力推算方法108

4.3黄河中游地区作物生产力的推算和验证108

4.3.1推算地区与实验方法109

4.3.2黄河中游地区种植信息图的提取109

4.3.3种植信息图的可靠性检验112

4.3.4根据EPIC模型的作物生产力分布推算112

4.3.5推算结果的考察与概括114

4.4影响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115

4.4.1黄河中游地区水和农地坡度因子带来的制约影响115

4.4.2影响农业生产的诸因素分析116

4.5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用水的分析和推算117

4.5.1输入数据的特征117

4.5.2作物种植模式的确立118

4.5.3农业用水量的基本推算方法121

4.5.4推算的结果和考察123

4.6影响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子作用机制128

4.6.1年降水量增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128

4.6.2年气温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132

4.6.3年施肥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136

4.6.4农地坡度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139

4.6.5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作用机制概括147

4.7基于农业生产力评价的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转换行为148

4.7.1影响农业生产评价的诸因子149

4.7.2由农业生产实际决定的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转换评价150

4.8本章小结152

参考文献153

第五章 基于城乡区位论因素的黄河中游地区土地转换156

·本章内容导读156

·本章研究流程图157

5.1土地转换可能性和城乡区位关联性因素评价158

5.1.1评价意义及其评价指标选定的原则158

5.1.2土地转换可能性的评价假定159

5.1.3农地依存条件和条件变化的考察161

5.1.4依据实地调查检验的农地依存条件变化166

5.2实地社会经济调查的实施和检验167

5.2.1实地调查与实施地区167

5.2.2关于调查样本的典型性169

5.2.3实地调查内容的设定170

5.2.4调查和评价因素的加权考虑171

5.3调查结果与农地变化类型概括174

5.3.1调查结果概述174

5.3.2调查结果的处理和分析178

5.3.3农地变化类型(模式)的概括180

5.4基于农地变化类型的农地依存状况变化185

5.4.1农地依存状况和农业、非农收入的变化185

5.4.2农业内部结构变化及其变化条件189

5.4.3外出务工作用及其影响条件191

5.4.4不同城乡区位模式下的土地转换特征194

5.5本章小结194

参考文献195

第六章 黄河中游部分区域土地转换可能性的综合评价196

·本章内容导读196

·本章研究流程图197

6.1基于城乡区位因素的农地变化模式可靠性及其应用198

6.1.1农地变化模式的可靠性确认198

6.1.2扩大区域后的适用可能性199

6.2陕西省部分城乡区域土地转换的经济环境气氛202

6.2.1区域内农户收入变化及其环境202

6.2.2农业生产与农户收入状况评价202

6.3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转换可能性的综合评价204

6.3.1综合评价方法204

6.3.2不同层面类型的土地转换可能量和农业生产量206

6.4本章小结209

参考文献209

第七章 黄河中游地区的城乡可持续发展210

7.1土地转换实施给予城乡社会一体化的促进和发展210

7.2未来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潜在性问题213

7.2.1农地减少及乡村人口变化213

7.2.2粮食供求平衡及粮食安全213

7.2.3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214

7.2.4环境政策和支农体系214

参考文献214

结语全书概括以及今后的课题与期望215

1全书概括215

2今后的课题与期望215

附件216

附件1EPIC模型概要216

附件2本书使用的主要数据汇总218

附件3社会经济实地调查表219

编后记与致谢2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