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
  • 张寿橙,赖敏男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33612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202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是香菇栽培的发源地3

第一节 吴三公——被神化了的香菇栽培创始人4

第二节 以龙岩村为中心的菇民区5

一、菇民区之特征7

二、菇民区之地理地貌8

三、菇民组织与菇民生活9

四、香菇业与菇民区经济11

第三节 菇神庙——中国香菇史上的特殊产物12

一、菇山神坛和村落神殿14

二、大型菇神庙15

三、菇神庙资金与管理18

四、神庙文化对中国香菇业发展的影响18

第四节 刘伯温与中国香菇的皇封专利22

一、朱皇亲封龙、庆、景考22

二、皇封专利在中国香菇发展史上的作用25

三、神权与皇权交织下的中国香菇业26

第五节 中国菇民区的历史性巨变27

一、中国庆元香菇城的兴起27

二、菇业发展,人心所向29

三、菇乡巨变,各方赞扬30

四、新菇民、新科技,深山菇场大变样31

第二章 砍花法——中华农业文化的瑰宝35

第一节 砍花法栽培的历史意义35

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35

二、开创了森林菌类产品利用之先河37

三、丰富了我国农业历史与文化38

四、术语与技艺自成一统,成为宝贵财富39

五、香菇谚语,世代流传40

第二节 砍花法栽培与森林生态的高度适应44

一、砍伐量始终低于生长量44

三、选场与选树十分严格45

二、林地肥沃,香菇生产与林木更新都处最佳状态45

四、休眠期伐木有利于萌芽更新46

五、作业特殊,有利幼林保护47

六、砍花菇场,林地腐殖质增加47

七、爱惜资源,是菇民的自觉行为48

第三节 砍花法栽培的区域49

一、从史料判断其分布49

二、从菇民行踪判断其分布49

第四节 砍花法栽培的常用树种和菇场选择52

一、砍花法对菇树的特殊要求52

二、砍花法通用树种53

三、菇场条件和选场方法56

第五节 砍花法的技术精华——砍花与惊蕈58

一、砍花的作用58

二、决定砍花方法的十大因素60

三、惊?61

第六节 砍花法对病、虫、鸟、兽害的生态防治62

一、菇民对付的主要鸟兽害63

二、菇山防护的“三不准”原则64

第三章 就《惊蕈录》论中国香菇文代对日本的影响67

第一节 日本和国内外菇类学家对香菇栽培起源的不同观点68

第二节 《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的划时代意义71

第三节 《惊蕈录》描述的铊目法与砍花法惊人地相似73

一、《惊?录》所载之栽培技术74

二、《惊?录》所引砍法法栽培之技术精萃75

三、《惊?录》作者对香菇业的刻苦求索和远见卓识76

四、树种差异之历史原因76

第四节 《惊蕈录》的185字引文源自《龙泉县志》78

第五节 菇民文化对《惊蕈录》成书及日本香菇发展的影响81

一、“蕈”和“香蕈”这些关键词的创造、运用和流行在于龙、庆、景菇民81

二、“惊?”是龙、庆、景菇民的栽培特技82

三、菇民专用术语,作为汉字的一个组成部分流传至日本83

一、伊豆在日本香菇发展史上的作用85

第六节 僧人为架设龙、庆、景与伊豆的金桥发挥了重大作用85

二、伊豆技术的由来86

三、僧人——素食和菇文化的传播者88

第七节 中国与日本香菇史料简明比照89

一、中日两国香菇历史简明对照89

二、中日香菇生产发展阶段性评估98

第四章 中国香菇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变革99

第一节 中国香菇栽培起始期的探究99

一、《博物志》值得推论的内容99

二、《山蔬谱》关于砍花栽培的记叙100

第二节 从《赤城志》及《菌谱》推论砍花法已从成熟至扩展时期102

一、陈仁玉《菌谱》的香菇栽培102

二、从王桢《菌子》篇可知元代以前栽培区之扩展107

三、栽培区变迁和栽培者的研究113

四、《菽园杂志》引自《龙泉县志》的香菇技术与王桢之差异115

一、菇业兴旺,须有安定的社会环境120

第三节 康乾时代中国香菇发展进入高潮时期120

二、康乾时代,中国菇场大扩展121

第四节 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香菇业122

一、菇场格局巳定122

二、闽、赣、粤、皖省晚清时已成为中国香菇业霸主123

三、香菇商业与贸易中心确立124

四、沿袭砍花法,技术少有进步124

五、总产量达历史较高水平125

六、闭关自守,科技落后,中国菇业开始衰落126

七、有识之士为菇业疾呼127

第五节 菌丝播种术在中国的推广128

一、30年代,我国开始纯菌种栽培的初步试验128

二、50年代开始的推广工作131

三、60年代以来我国香菇栽培的重大变革时期132

一、纯菌丝播种技术得到全面推广135

第六节 80年代以来我国香菇栽培及研究之发展135

二、木屑栽培香菇技术普及推广136

三、香菇业科研队伍和网络形成137

第五章 中国香菇的产区和历史上的名菇138

第一节 中国香菇的产区和名菇139

一、福建菇区及其名菇——闽菇139

二、江西菇区及其名菇——赣菇142

三、安徽菇区及其名菇——徽菇145

四、广东菇区及其名菇——北江菇150

五、湘桂黔边区栽培区及其名菇——都柳江香菇153

六、浙江菇区及其名菇——“处?”155

七、湖北京山花菇和陕甘豫栽培区160

八、云南、四川香菇栽培区及其名菇162

第二节 形成传统名菇的历史和自然原因164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形成传统名菇的前提164

三、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因素,促使传统名菇的形成166

二、保持稳定的品质优势166

第三节 中国传统名菇的发展前景168

一、有一支庞大的刻苦耐劳的菇民队伍169

二、阔叶树资源利用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170

三、科技进步促进了传统名菇的发展171

四、国内外市场日益器重传统名菇172

第四节 台湾省的香菇生产与经营173

一、台湾香菇的栽培历史174

二、地理与气候特征175

三、产区分布176

四、台湾木屑香菇的发展及其栽培180

五、台湾段木香菇栽培186

六、台湾香菇业的前景190

参考文献198

作者简介200

题词者简介2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