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课程与教学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
  • 陈旭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3294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课程-教学理论-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课程与教学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专题一 课程与教学论的永恒主题:发展与困惑1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分析1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3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趋向4

二、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探析6

(一)对课程本质的理解6

(二)课程的多种定义9

(三)对教学含义的界定10

(四)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5

三、课程与教学的演进理路18

(一)传统教学论发展的三个界碑18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杜威的教学思想22

(三)20世纪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24

(四)现代课程论的发展过程28

(五)课程论发展的主要流派31

(六)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33

四、课程与教学的思想来源37

(一)心理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的思想来源37

(二)社会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的思想来源42

(三)哲学作为课程与教学的思想来源46

专题二 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追问54

一、课程与教学的价值演变54

(一)“主知主义”教学价值取向55

(二)形式主义教学价值取向56

(三)实用主义教学价值取向56

(四)社会人本主义教学价值取向56

(五)自然人本主义教学价值取向57

二、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表达57

(一)知识价值58

(二)能力价值59

(三)品格价值59

(四)方法价值60

三、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载体60

(一)课程与教学价值载体的主体60

(二)课程与教学价值载体的要素61

四、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立场64

(一)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立场应立足于文化视野64

(二)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立场应体现人文精神66

(三)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立场应关注生活67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价值理想68

(一)关于“生命化教学”的价值理想69

(二)关于“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理想70

(三)关于“对话教学”的价值理想70

专题三 课程内容74

一、基本原理74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74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77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80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选择的合理性思辨83

(一)传统课程内容的弊端83

(二)新课程内容的要求85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87

(一)要不要知识与要什么样的知识87

(二)历史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话88

(三)如何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89

(四)重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走向何处91

专题四 课程的结构与类型95

一、课程结构与类型概述95

(一)课程结构与类型的内涵95

(二)我们倡导什么样的课程结构102

(三)新的课程结构“新”在哪里103

二、必修课与选修课:融合还是对立108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内涵108

(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109

(三)选修课低效的原因116

三、分科与综合:绝对还是相对118

(一)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含义118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由来及特点119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122

(四)综合课程:理想与现实之间123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125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及特点126

(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及策略131

(三)走向校本天地宽135

专题五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136

一、基本原理136

(一)课程管理的含义136

(二)课程管理的类别137

(三)课程管理的结构137

(四)课程管理的任务138

(五)国内外课程管理模式139

二、对“校本课程”的认识145

(一)校本课程的地位——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完善145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146

(三)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定位147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48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151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51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研究154

四、争论的热点与困惑156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必须要编写校本教材156

(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否共存157

(三)“学校课程”是否就是“校本课程”157

专题六 教学目标160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特点及功能160

(一)何谓教学目标160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161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163

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64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164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165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理论165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论166

三、教学目标设计167

(一)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167

(二)明确教学目标的设计理念171

(三)如何表述教学目标172

四、当前热点问题讨论174

(一)对三维目标提法的讨论174

(二)究竟应该怎样实施三维目标——当前实践领域棘手的问题175

专题七 教学设计178

一、必要的争论——李秉德与何克抗的对话178

二、教学设计的本体论研究——思考的逻辑起点179

(一)剥开神秘的面纱——教学设计究竟是什么179

(二)教学设计的特点181

(三)教学设计的功能182

三、寻找教学设计的源头和根基——教学设计立足的理论基础何在183

(一)系统理论183

(二)传播理论185

(三)学习理论186

(四)教学理论187

四、探求实践的智慧——教学设计背景分析都分析什么189

(一)学习需要分析189

(二)学习内容分析191

(三)学习者分析194

专题八 教学过程197

一、教学过程概述197

(一)教学过程本质的研究概述197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200

(三)教学过程的功能203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204

(一)教学过程构成要素概述204

(二)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205

(三)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分析210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步骤212

(一)古今中外关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探讨213

(二)典型六阶段说及其质疑214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原则215

专题九 教学模式223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特点、结构和功能223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223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224

(三)教学模式的结构225

(四)教学模式的功能226

二、国内教学模式及评价226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226

(二)自学—指导教学模式227

(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230

(四)情境—陶冶教学模式231

(五)示范—模仿教学模式232

(六)目标—导控教学模式233

(七)集体教学模式233

三、国外教学模式及评价234

(一)程序教学模式234

(二)概念获得教学模式235

(三)掌握学习教学模式236

(四)“非指导性”教学模式238

(五)“合作教育”教学模式239

四、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240

(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科学化240

(二)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241

(三)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241

(四)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242

专题十 教学组织形式243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243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243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244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245

二、我国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249

(一)班级授课制249

(二)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252

(三)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254

(四)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257

专题十一 教学手段260

一、教学手段的内涵、类型、特性及功能260

(一)教学手段的内涵及类型——兼论其与教学方法内涵的区别260

(二)教学手段的特性268

(三)教学手段的功能269

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272

(一)教学手段的选用原则273

(二)无形教学手段的运用274

(三)有形教学手段有效运用的条件278

三、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278

(一)现代化279

(二)学习化280

(三)信息化280

专题十二 教学艺术283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是什么——兼论与普通艺术的区别及联系283

(一)教学艺术的概念283

(二)教学艺术与普通艺术的区别及联系284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286

(一)教学艺术的特点286

(二)教学艺术的功能289

三、教学“双声”语言艺术——特点及表达技巧290

(一)双声语言的意义291

(二)双声语言的特点292

(三)双声语言的表达技巧297

四、教学启发的艺术——要求及方法的阐述301

(一)教学启发艺术的要求302

(二)教学启发艺术的方法303

五、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艺术——特征及实施策略308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308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308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310

专题十三 课程与教学评价314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演进历程314

(一)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评价:以关注目标达成度为主流314

(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评价:转向对课程与教学价值的关注315

(三)走进21世纪的评价:关注目标与关注价值并重316

二、课程评价317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317

(二)课程评价的内容318

(三)课程评价的功能319

(四)课程评价的类型320

(五)课程评价的模式323

(六)课程评价的基本操作步骤326

三、教学评价327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327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328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329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329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构建发展性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330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331

(二)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及基本特点332

(三)发展性评价的方法333

五、对考试的学理认识337

(一)考试之弊337

(二)考试之利338

(三)考试改革的“应然”趋向与当前考试的“实然”状况338

(四)科学的考试观与考试教育教学功能的理性发挥342

参考文献3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