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微生物学
  • 周长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4318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微生物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微生学基本概念1

二、免疫学基本概念6

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及其里程碑8

第一篇 微生物学概论17

第一章 细菌17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7

一、细菌的大小17

二、细菌的形态18

三、细菌染色法24

第二节 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4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25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35

第三节 细菌的繁殖41

一、细菌的繁殖方式41

二、细菌的菌落特征42

第四节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43

一、细菌在制药工业中的作用43

二、细菌的致病性43

三、常见的病原性细菌46

第五节 放线菌54

一、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54

二、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60

三、放线菌代表属62

第二章 其他原核微生物67

第一节 螺旋体67

一、生物学性状67

二、主要病原性螺旋体68

第二节 立克次体70

一、生物学性状7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71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72

四、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72

第三节 衣原体73

一、生物学性状7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7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74

四、主要病原性衣原体74

第四节 支原体74

一、生物学性状7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76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76

四、主要病原性支原体76

第三章 真菌78

第一节 酵母菌79

一、形态和结构80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83

三、常见酵母菌86

四、酵母菌与人类关系88

第二节 霉菌90

一、形态和结构90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93

三、霉菌的代表属99

四、霉菌与人类关系103

第三节 大型真菌107

一、形态和结构107

二、繁殖方式及生活史109

三、大型真菌与制药工业110

第四章 病毒114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形态、化学组成、结构和分类114

一、病毒的大小114

二、病毒的形态114

三、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117

四、病毒的分类121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123

一、吸附123

二、侵入和脱壳124

三、生物合成124

四、装配128

五、释放129

第三节 病毒的培养129

一、动物接种129

二、鸡胚培养129

三、细胞培养130

四、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130

第四节 干扰现象和干扰素132

一、干扰现象132

二、干扰素133

第五节 抗病毒药物作用机制135

一、抑制病毒侵入与脱壳136

二、抑制病毒核酸合成137

三、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138

第六节 噬菌体138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138

二、噬菌体的增殖139

三、噬菌斑及噬菌体效价141

四、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143

五、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生活周期143

六、噬菌体的应用145

第七节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45

一、病毒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145

二、病毒的致病性和机体的免疫性146

三、病毒与人类疾病147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157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57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57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63

三、营养物质的运输165

第二节 培养基170

一、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70

二、培养基的类型172

三、常用的培养基175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177

第一节 微生物代谢的类型和酶177

一、微生物代谢的类型177

二、微生物代谢和酶179

第二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及其能量产生180

一、萄萄糖分解途径181

二、发酵186

三、呼吸作用189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与鉴定反应194

一、生物大分子的降解194

二、微生物鉴定反应197

第四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200

一、微生物合成代谢的三要素200

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201

第五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控204

一、酶活性的调节205

二、酶合成的调节206

三、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控制210

四、代谢调节理论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212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217

第一节 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生长及其培养方法217

一、微生物的生长217

二、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20

三、未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方法226

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228

一、计数法228

二、细胞量测定法230

第三节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231

一、细菌与酵母菌及霉菌的群体生长规律231

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235

第四节 微生物的控制238

一、基本概念238

二、死亡曲线239

三、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241

四、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246

五、生物安全252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54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54

一、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实验证明255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中的存在形式257

三、DNA的复制方式263

第二节 基因突变266

一、基因和性状266

二、基因突变267

三、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271

四、DNA损伤的修复276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279

一、转化279

二、接合281

三、转导286

四、真核微生物基因的基因重组289

第九章 菌种选育与保藏293

第一节 微生物生产菌种的来源293

一、菌种的购买293

二、自然界来源的微生物菌种筛选293

第二节 自然选育295

第三节 诱变育种295

一、突变的诱发296

二、突变株的筛选296

三、突变基因的表达302

第四节 杂交育种302

一、常规的杂交育种302

二、原生质体融合303

第五节 基因工程305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306

二、基因工程在医药工业领域的应用306

第六节 菌种保藏307

一、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307

二、菌种的衰退和复壮309

第十章 微生物系统进化与分类312

第一节 生物进化的尺度和微生物系统发育313

一、最早的生命形式——原始生物313

二、生物进化的尺度分子313

三、最佳生物进化尺度16S rRNA314

四、系统发育树315

第二节 微生物分类316

一、微生物分类的历史316

二、微生物分类单元与等级318

三、细菌分类和伯杰手册319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特征和新技术321

一、形态特征321

二、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322

三、血清学试验和噬菌体分型322

四、生态323

五、细胞壁成分分析323

六、红外光谱323

七、核酸分析和分子杂交324

八、数值分类法325

九、基于16S rRNA的微生物系统发育分析326

第十一章 微生物生态学328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简介328

一、生物圈与生态系统328

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29

三、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329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330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330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330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331

四、农业、工业产品中的微生物332

五、人体中的微生物332

六、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333

第三节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335

一、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35

二、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37

三、微生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339

第四节 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341

一、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应用342

二、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应用345

三、海洋微生物生物活性物质研发345

四、植物共附生微生物与新药研发347

五、微生态学与微生态制剂348

六、白蚁肠道、瘤胃微生物基因组与生物能源349

第二篇 免疫学基础353

第十二章 抗原353

第一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353

一、异物性353

二、一定的理化性状354

三、完整性355

四、其他因素355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355

一、抗原的特异性355

二、抗原的交叉反应358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358

一、根据抗原的基本性能分类358

二、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诱生抗体时对Th细胞的依赖性分类358

三、根据抗原来源分类359

四、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359

五、肿瘤抗原361

六、其他重要抗原362

第四节 免疫佐剂363

一、概念及生物学作用363

二、常见种类363

三、作用机制364

第十三章 免疫分子365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365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365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369

三、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70

四、人工制备的抗体372

第二节 补体系统373

一、补体的概念与理化特性373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与命名373

三、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374

四、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功能377

五、补体激活的调节378

第三节 细胞因子379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共性379

二、细胞因子的常见种类及其主要功能381

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临床383

第四节 免疫细胞膜分子384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384

二、CD分子与黏附分子390

三、其他受体分子394

第十四章 免疫组织器官和免疫细胞395

第一节 免疫组织器官395

一、中枢免疫器官395

二、外周免疫器官398

第二节 免疫细胞400

一、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401

二、抗原呈递细胞410

三、其他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412

第十五章 免疫应答417

第一节 固有免疫应答417

一、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细胞及分子417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421

第二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423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423

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426

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430

四、免疫耐受434

第三节 免疫调节435

一、免疫系统的自身调节436

二、细胞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调节439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439

第十六章 超敏反应441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441

一、发生机制441

二、临床常见疾病444

三、防治原则444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445

一、发生机制446

二、临床常见疾病446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448

一、发生机制448

二、临床常见疾病449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450

一、发生机制450

二、临床常见疾病451

第十七章 免疫学检测453

第一节 抗原与抗体的检测453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特征453

二、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454

第二节 细胞免疫测定法458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计数458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458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460

第十八章 免疫学在药学中的应用461

第一节 免疫诊断461

一、免疫诊断的概念461

二、免疫诊断的特点与技术类型461

第二节 免疫预防462

一、获得性免疫462

二、人工主动免疫462

三、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462

第三节 免疫治疗465

一、用于人工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制品465

二、免疫增强剂466

三、免疫抑制剂467

第四节 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性468

一、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动物的安全性468

二、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使用的技术的安全性469

三、生物制品的毒副作用469

第三篇 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473

第十九章 微生物制药473

第一节 抗生素473

一、抗生素的概念和分类474

二、抗生素产生菌的分离和筛选476

三、抗生素的制备477

四、抗生素的生物合成480

第二节 氨基酸482

一、氨基酸代谢控制育种与发酵技术482

二、赖氨酸486

三、苏氨酸486

第三节 维生素487

一、维生素C487

二、维生素B2489

三、维生素B12489

四、辅酶Q10490

第四节 甾体化合物492

一、微生物转化工艺493

二、微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493

第五节 酶与酶抑制剂495

一、酶制剂495

二、酶抑制剂499

第六节 菌体制剂500

一、药用酵母500

二、活菌制剂501

第七节 其他微生物制剂501

一、核酸类物质501

二、生物碱502

三、微生物多糖502

四、螺旋藻502

第二十章 抗生素药效学504

第一节 抗生素的体内和体外药效504

一、体内抗菌试验504

二、体外抗菌试验505

第二节 抗生素的含量测定507

一、抗生素的效价单位507

二、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学测定法508

第三节 抗药性511

一、抗药性的概念511

二、细菌抗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511

三、细菌抗药性产生的生化机制512

四、抗药性的防止513

第二十一章 药物的微生物检查515

第一节 微生物与药物变质515

一、药物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及防治515

二、药物变质517

三、药物生产中的GMP和GLP518

第二节 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519

一、培养基及其适用性检查520

二、微生物试验菌株及其制备521

三、稀释液与冲洗液及其制备方法521

四、无菌检查方法验证522

五、供试品的无菌检查523

第三节 非灭菌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526

一、供试液的制备527

二、细菌与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验证试验528

三、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529

四、控制菌检查531

附录535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名词中英文、拉丁文对照535

参考文献5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