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17 元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17 元 下
  • 史卫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21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809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8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17 元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国家控制编387

第一章 皇帝与中央决策体制387

一、大蒙古国时期的决策机制387

(一)蒙古大汗387

(二)忽里台的作用391

(三)怯薛参政392

二、皇帝制度394

(一)年号与国号394

(二)帝号与避讳394

(三)印玺与诏旨396

(四)朝仪396

(五)两都巡幸制度397

(六)忽里台仪制398

(七)内廷服务机构399

(八)后宫制度400

(九)东宫制度401

三、中央决策体制的构成403

(一)合议与廷议403

(二)咨政404

(三)怯薛的作用405

第二章 中央行政体制407

一、宰辅制度407

(一)札鲁忽赤的设置与作用407

(二)宰辅制度的建立408

(三)宰辅设置的变化409

(四)命相标准410

(五)宰辅理政程序411

(六)宰辅的参佐机构414

二、六部及其职能417

(一)六部的分设417

(二)六部官员及其施政中的问题420

三、分管具体事务的专设中央机构422

(一)宗教事务管理机构422

(二)文化事务管理机构425

(三)农田水利等管理机构426

第三章 地方行政体制429

一、行省制度的确立429

(一)大蒙古国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429

(二)元朝前期的宣抚司与宣慰司430

(三)行省制的确立434

(四)行省官员的设置437

二、行省的下属机构439

(一)宣慰司439

(二)路、府、州、县440

(三)乡、都、隅、坊444

三、两都留守司446

四、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运行机制447

(一)议决事程序448

(二)上报公文449

(三)公务处理451

第四章 法律制度453

一、司法机构的建置453

(一)地方各级审判机构453

(二)中央司法机构455

二、法典的制定456

(一)札撒456

(二)《至元新格》的颁布457

(三)《大德律令》的修撰460

(四)《大元通制》的颁行461

(五)《经世大典》中的“宪典”463

(六)《至正条格》的颁布464

三、刑罚规定466

(一)大蒙古国时期的刑罚规定466

(二)五刑467

(三)其他刑罚472

四、案件审理程序477

第五章 监察制度481

一、监察机构的设置481

(一)御史台481

(二)行御史台482

(三)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483

二、监察官吏的选用485

(一)御史大夫485

(二)御史中丞486

(三)侍御史等487

(四)监察御史488

(五)首领官与吏员490

(六)廉访司官吏491

三、监察机构的职能492

四、监察系统的运行机制496

(一)言事496

(二)巡按498

(三)刷卷499

第六章 军队的组成与军事制度502

一、兵役制度502

(一)蒙古军502

(二)探马赤军503

(三)汉军504

(四)新附军505

(五)军户制度506

二、军队编制509

(一)大蒙古国时期的军队编制509

(二)中央宿卫军队510

(三)地方镇戍军队513

三、枢密院517

(一)枢密院的设立及其职能517

(二)枢密院官员的设置与任用518

四、地方军事机构的变化520

五、军官523

(一)军官的任用523

(二)符牌525

六、军事法规525

(一)军律525

(二)军官的职制526

(三)违法军官、军人的处理527

七、武器和军屯528

(一)武器管理528

(二)军事屯田的管理529

八、站赤和急递铺530

(一)站赤的设置530

(二)站赤的管理531

(三)铺马札子和圆牌533

(四)急递铺534

第七章 投下分封制度536

一、分封与投下制度的形成536

(一)“投下”的来历536

(二)从大蒙古国到元朝的多次分封537

(三)二五户丝与江南户钞539

二、投下主及其对属民的管理540

(一)投下主540

(二)投下的属民541

(三)投下管理机构及其与中央政府的矛盾545

三、投下参政与宗王出镇547

第八章 人事管理制度552

一、官、首领官、吏552

二、官吏的选拔555

(一)科举取士555

(二)国学贡士556

(三)荫叙和承袭558

(四)怯薛出职559

(五)由吏入官560

三、品阶和俸禄562

(一)建立品阶和俸禄制度562

(二)品阶与职务的关系563

(三)俸钞564

(四)职田565

(五)俸米566

(六)军官与怯薛的俸禄567

(七)元代俸禄制度的弊端567

四、迁转和铨注569

(一)迁转法的实行569

(二)官员迁转和铨注的有关规定570

(三)吏员迁转573

(四)迁转法的特点574

精神文化编581

第一章 学术思想581

一、理学的北传581

(一)理学北传的起因581

(二)早期在北方传播理学的赵复583

(三)促进理学根植北方的郝经585

二、理学的发展587

(一)许衡及力行践履的正统派587

(二)“取诸家之长”的北方理学家刘因588

(三)“有功经术”的南方理学家吴澄590

(四)“和会朱陆”的郑玉591

三、独尊朱学对哲学思想的影响594

四、成绩显著的历史学595

(一)辽、金、宋三史的修纂595

(二)《文献通考》的学术价值601

五、颇具影响的农学著作603

(一)《农桑辑要》的编纂603

(二)王祯的《农书》604

(三)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605

第二章 教育607

一、教育体系607

(一)对儒学与教育的扶持607

(二)对学校的管理609

二、中央官学611

(一)国子学611

(二)蒙古国子学613

(三)回回国子学614

三、地方官学614

(一)儒学615

(二)蒙古字学616

(三)医学617

(四)阴阳学619

(五)社学620

四、书院与私学的发展621

(一)私办书院的发展621

(二)对书院的控制与书院的官学化624

(三)元朝私学的兴衰626

五、科举考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628

(一)“戊戌选试”的作用628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629

(三)元朝科举的特点630

(四)科举对教育的作用632

第三章 宗教634

一、佛教634

二、道教636

三、基督教638

四、伊斯兰教639

五、摩尼教、印度教、犹太教640

六、萨满教和巫觋崇拜641

第四章 文学艺术643

一、诗词和散曲643

(一)元诗的特点643

(二)词创作的衰落645

(三)散曲的兴盛645

二、戏曲和傀儡戏646

(一)勾栏与戏台646

(二)杂剧、院本和南戏647

(三)傀儡戏649

三、绘画、书法和雕塑650

(一)文人画家650

(二)职业画家650

(三)书法名家651

(四)雕塑艺术651

四、说唱伎艺和杂技652

(一)说话652

(二)诸宫调与说唱货郎儿653

(三)杂技654

社会生活编659

第一章 服饰659

一、纺织品和服饰种类659

(一)纺织品659

(二)皮毛661

(三)服装种类662

(四)装饰品662

二、蒙古族的传统服装664

(一)袍服664

(二)笠帽665

(三)罟罟冠666

三、宫廷服装668

(一)皇帝冕服668

(二)宫廷宿卫冠服669

(三)别具一格的“质孙服”670

四、官员和百姓的服装671

(一)公服672

(二)庶民服装673

(三)僧人与艺人的服装674

第二章 饮食676

一、主食676

(一)汉族的主食676

(二)蒙古人和色目人的主食679

二、副食680

(一)蔬菜680

(二)水果681

(三)肉类与水产品682

(四)调味品683

三、酒684

(一)黑马乳684

(二)葡萄酒685

(三)粮食酒686

(四)阿剌吉688

四、茶与其他饮料688

(一)茶的种类与制作688

(二)饮茶习俗689

(三)奶与奶制品692

(四)汤692

(五)舍儿别与树奶子693

五、宫廷饮食694

(一)主食和副食694

(二)酒与茶697

六、诈马宴699

第三章 皇室住房与御用品703

一、斡耳朵(宫帐)703

(一)斡耳朵的构造与内部摆设703

(二)帐舆与昔剌斡耳朵704

(三)火失毡房与纳钵705

二、宫殿706

(一)皇城706

(二)宫城706

(三)正殿707

(四)其他宫殿708

(五)御苑709

三、宫室常用器具710

(一)宫廷餐饮具710

(二)胡床712

(三)卫生用品713

(四)扇子与伞盖714

(五)照明和取暖设备714

(六)计时用品715

(七)宫廷车舆716

第四章 民间住房与生活用具719

一、城乡居民的住房719

(一)城市住房719

(二)乡村住房722

二、草原帐幕与车辆724

(一)帐幕724

(二)车辆725

三、民间主要生活用具726

(一)餐饮具726

(二)存贮器729

(三)家具、取暖设备和祭器731

四、文具和装饰品731

(一)文具731

(二)花瓶732

(三)镜子等733

第五章 交通734

一、交通工具的使用734

(一)陆路交通工具734

(二)水路交通工具735

(三)摆渡船736

(四)驿站交通工具使用的限制736

(五)民间交通工具使用的规定737

二、旅行设施738

(一)驿站738

(二)首思739

(三)客栈740

三、行旅风俗741

(一)商旅出行习俗741

(二)军事行旅习俗743

(三)两都巡幸风俗745

第六章 医疗和养生748

一、影响寿命的几种因素748

(一)战乱的影响748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748

(三)影响皇室、贵族成员寿命的重要因素749

二、医疗条件和医疗手段750

(一)医疗机构的设置750

(二)药材管理751

(三)医疗手段的发展752

三、养生方法753

第七章 丧葬755

一、蒙古族的传统丧葬习俗755

(一)刳木为棺755

(二)不留坟冢756

(三)葬仪756

二、宫廷丧葬习俗758

(一)皇帝的葬地——起辇谷758

(二)宫廷葬仪759

三、宫廷祭典760

(一)国俗旧礼760

(二)太庙祭祀761

四、汉族的丧葬习俗762

(一)五服和守丧仪制762

(二)坟地762

(三)厚葬与移墓之风764

(四)火葬765

(五)丧事程序766

五、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767

六、官员守制问题768

第八章 礼节769

一、大蒙古国时期的宫廷礼节769

(一)君臣称谓769

(二)忽里台仪制770

(三)朝觐班次771

二、元朝的宫廷礼仪制度772

(一)定朝仪772

(二)朝规772

(三)师规773

三、官场礼节774

(一)官员称谓774

(二)公规与礼仪774

(三)节庆拜贺等礼仪775

四、民间礼节777

第九章 岁时风俗与娱乐779

一、岁时风俗779

(一)节假日的安排779

(二)文人的四季感受779

(三)正月元日、元宵大典781

(四)二月踏青、游皇城783

(五)三月寒食清明节784

(六)四月的宗教活动785

(七)五月端午节785

(八)六月尝新果786

(九)七月乞巧节787

(十)八月中秋节787

(十一)九月重阳节788

(十二)十月送寒衣789

(十三)十一月进新历789

(十四)十二月迎新年789

(十五)天寿节790

二、围猎、打球、射柳791

(一)围猎791

(二)打马球792

(三)捶丸和蹴鞠793

(四)射柳795

三、角抵和竞走796

(一)角抵796

(二)竞走797

四、棋类等娱乐活动798

(一)双陆798

(二)象棋798

(三)围棋799

(四)投壶、撇兰、颠竹、分茶799

附录803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803

附录二 元朝历史纪元表806

附言8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