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技术的人性本质探究 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思路与问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技术的人性本质探究 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思路与问题
  • 王治东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0841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23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技术的人性本质探究 马克思生存论的视角、思路与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技术哲学元问题探究的新尝试&萧玲1

导言 技术哲学研究的一种新路径1

一、技术与技术哲学:久远的存在与方兴未艾的学科1

二、技术哲学学科现状:研究的多元化与哲学路径的缺失5

三、马克思生存论路径:视角、思路、方法与问题10

第一章 学海回眸:西方学者的技术救赎之路18

第一节 海德格尔技术救赎之途:“思”与“诗”的安慰18

一、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18

二、海德格尔技术反思的启示21

三、技术回归之路:诗意地栖居22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批判理论:在梦的清波中依洄23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缘起24

二、技术批判理论与对技术的理论批判25

三、思想深刻性与出路的理想化27

第三节 后现代的技术之悖:主体性的丧失与人的淹没29

一、福柯“知识—权力”框架下的技术:“人之死”29

二、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的技术:人的虚无化31

三、后科学知识社会学“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的泛化33

四、哈拉维的“赛博格”:人的嫁接与肢解35

五、后现代的出路是没有出路36

第二章 视域开启:马克思生存论与人的技术生存39

第一节 生存转向:人与世界关联的哲学思考40

一、哲学转向:从本质的探索到生存的追问40

二、人的解蔽: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的关注42

三、实践生存论:马克思哲学的时代解读46

四、合理性追问:马克思生存论视域何以可能49

五、理论反身性:马克思生存论及其技术思想52

第二节 生存凸显: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54

一、人之生存:本体意义的澄明54

二、技术史与人类史的同构性57

三、人类实践:技术的展现方式61

第三节 生存诉求:技术的功利性价值64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64

二、“利”之所求:生存的现实维度66

三、技术:人性的直观体现68

第三章 历史考察:人—技关系的多层面探究72

第一节 发生学的分析: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生与发展72

一、代具与耦合:人—技关系产生72

二、技术进步与人类的历史发展76

第二节 观念的追踪:自然观的更迭对技术的影响81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技术无为81

二、中世纪神学自然观:技术退场83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技术万能84

四、辩证唯物自然观:技术反思86

五、后现代自然观:技术返魅87

第三节 技术特征的历史变迁:人—技关系的进阶89

一、原始技术特征:手技(人之依赖阶段)90

二、近代技术特征:物技(物之依赖阶段)92

三、现代技术特征:脑技(智力之依赖阶段)94

四、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人与技术的关系96

第四章 逻辑分演:技术功能分化与技术文化本质99

第一节 技术构筑人类文化世界100

一、文化:人性需求的较高层面100

二、“术”的逻辑分演过程102

三、科技文化:关于“器”的文化105

四、人文文化:关于“道”的文化108

五、两种文化:“器”与“道”的张力111

第二节 技术文化的中西差异112

一、文化的形态差异:累积性与消耗性113

二、哲学基础不同:整体论与还原论114

三、知识形式有别:默会知识与编码知识116

四、造物观念相异:人创物与神创物117

第三节 技术文化本质的形成与技术的文化选择119

一、从技术与科学的区别看技术文化本质119

二、从技术文化的内在结构看技术文化本质120

三、技术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的技术体现121

第五章 时空交织: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127

第一节 技术的极限与技术的合规律性127

一、技术极限的理论内涵:科学规律128

二、技术极限的自在性:体现为可能与不可能的辩证关系129

三、技术的合规律性:基于认知131

第二节 技术的“界限”与技术的合规则性132

一、关于技术界限的理论内涵:技术规则132

二、技术“界限”的自为性:“是”与“应该”的张力133

三、技术的合规则性:基于建构134

第三节 技术的双重属性与两种技术观137

一、技术决定论及其问题137

二、社会建构论技术观及其问题138

三、决定论的技术观: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141

四、技术的双重属性:超越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144

第六章 冲突展现:技术僭越与人类生存危机148

第一节 二律背反:技术僭越的内在根据148

一、技术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统一149

二、技术是自然性与非自然性的统一151

三、技术是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统一152

四、技术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153

五、技术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154

六、技术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统一155

第二节 现代性与技术滥用:技术僭越的外部因素156

一、现代性:技术僭越的理性基础157

二、技术滥用:技术僭越的人为因素160

第三节 人类生存危机:技术僭越的现实表现162

一、环境问题频发:生态破坏(人与自然)163

二、伦理问题凸显:关系异化(人与人)166

三、人文精神沦落:文化失衡(人与社会)171

四、本体之困境:自我迷失(人与自我)173

第七章 问题回应:技术理性与人类未来176

第一节 人与自然对立之回应:和谐自然观的确立177

一、从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177

二、自然观是个辩证体系180

三、自然观的辩证回归:古今对话与中西互补182

第二节 文化冲突之回应:两种文化的融合185

一、理性反思:西方人文学者的关注186

二、文化融合: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应然与必然187

三、实践超越:科技与人文关系的现实途径190

第三节 技术异化之回应:从物本主义到人性回归192

一、异化的人为因素与技术因素192

二、异化的理性根源:物本主义194

三、技术价值与技术人性本质的回归196

四、技术至善与社会和谐200

结语 马克思生存论:技术时代的哲学智慧204

参考文献207

后记2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