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光纤通信OCDMA系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光纤通信OCDMA系统
  • 李传起,李晓滨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2465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光纤通信-码分多址-通信系统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光纤通信OCDMA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前言1

第1章 OCDMA系统综述1

1.1OCDMA系统技术的现状2

1.1.1光纤信道复用及寻址技术2

1.1.2OCDMA系统的技术特点3

1.1.3OCDMA技术的研究动态5

1.2OCDMA系统基本结构原理6

1.2.1OCDMA接入网拓扑结构7

1.2.2相干和非相干OCDMA系统结构7

1.2.3光交换和上下路9

1.3O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10

1.3.1用户地址码码字结构10

1.3.2光编码器和解码器13

1.4OCDMA的应用前景21

1.4.1多媒体通信21

1.4.2高速计算机局域网21

1.4.3电信网22

1.4.4光纤接入网22

1.4.5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22

1.4.6CATV计费、VOD业务等交互式业务网24

参考文献24

第2章 OCDMA系统设计的数学基础32

2.1群、环、域和Galois理论32

2.1.1群论的相关概念和性质32

2.1.2环和域、分裂域、有限域34

2.1.3有限Galois域36

2.2射影几何的相关内容40

2.2.1有限射影空间的几何模型40

2.2.2射影坐标的变换关系43

2.2.3仿射平面及其性质47

2.3组合论的相关内容49

2.3.1区组设计49

2.3.2循环差集49

2.3.3完备距离循环排列50

2.3.4Steiner系统及其性质51

2.3.5Hadamard矩阵及其构造52

2.4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54

2.4.1Gauss过程和Poisson过程54

2.4.2常见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56

参考文献56

第3章 OCDMA系统素数码的构造与分析58

3.1光素数地址码的相关性分析58

3.1.1光素数地址码的码字结构58

3.1.2素数码的码字相关性分析60

3.1.3码字相关性导致的误码率分析67

3.2异步OCDMA系统素数地址码的设计和分析71

3.2.1修正二次素数码的设计71

3.2.2扩展二次素数码的设计72

3.2.3MSPC和ESPC的相关性分析73

3.3同步OCDMA系统素数码的设计与性能研究75

3.3.1内循环素数码的结构和性能75

3.3.2同步OCDMA系统的非线性SSPC地址码设计78

3.3.3同步SSPC的相关性分析80

3.3.4SSPC码字的性能分析82

3.3.5SSPC码字与OPC内循环码的性能比较84

3.4本章小结84

参考文献85

第4章 OCDMA系统正交码的设计和分析87

4.1光正交地址码的结构及其相关性检测方法88

4.1.1OOC码字的结构表示和图示88

4.1.2OOC的码字相关性检测89

4.2光正交码码集的码字容量91

4.2.1OOC码字容量的Johnson界92

4.2.2对称OOC码集(L,ω,1)的容量上界93

4.2.3对称OOC(L,ω,λ)的码字容量95

4.3有限射影几何法设计光正交码96

4.3.1有限射影几何与OOC设计的对应关系96

4.3.2GF(qm+1)上向量离散对数与OOC码字脉冲位97

4.3.3由射影平面PG(2,q)生成(q2+q+1,q+1,1)OOC码字100

4.3.4由高维射影空间生成(qm+1-1)/(q-1),q+1,1)OOC码字103

4.3.5由k维流形设计光码字的理论分析107

4.4有限区组设计理论设计光正交码109

4.4.1区组设计参数与OOC码字参数的对应109

4.4.2对称OOC码字(L,ω,λ)的区组矩阵111

4.4.3Latin方阵及其与有限域上直线的对应112

4.4.4由Latin方阵生成OOC码字114

4.4.5基于OLS的LSOOC性能分析115

4.4.6对称OOC单码字(L,ω,1)的循环全间隔集116

4.4.7由部分间隔集生成多码字OOC(L,ω,1)118

4.4.8最佳OOC(F,K,1)的区组设计算法119

4.5有限域上Steiner系统设计OOC码字123

4.5.1Steiner系统参数与OOC码字参数的对应123

4.5.2仿射平面的部分点阵对应的Steiner系124

4.5.3有限域上Steiner系生成STOOC码字125

4.5.4STOOC(qk,k,1)的码字基数和性能分析127

4.6变重光正交码简介128

4.7码字结构比较128

4.8本章小结129

参考文献130

第5章 OCDMA系统二维码的设计与分析133

5.1二维λ-t光地址序列码的码字结构133

5.1.1二维λ-t码的码字矩阵和码字图示133

5.1.2二维λ-t码字的相关特性及检测135

5.1.3对称二维码集Φ(N×L,ω,1)的码字容量136

5.1.4对称二维码集Φ(N×L,ω,λ)的码字容量137

5.2二维λ-t素数序列码的构造和分析138

5.2.1跳频扩时素数码138

5.2.2由SSPC生成二维λ-t素数码139

5.2.32D-SSPC的相关性分析142

5.2.42D-SSPC的码字容量143

5.2.52D-SSPC的误码性能144

5.3二维λ-t正交序列码的构造和分析145

5.3.11D-OOC到2D-OOC的构造过程146

5.3.22D-OOC码字的相关性分析148

5.3.32D-OOC(L×L,ω,1)的码字容量149

5.3.42D-OOC(L×L,ω,1)的误码性能150

5.4二维λ-t系统RS序列码的构造和分析152

5.4.1GF(p)上一维RS码字的构造153

5.4.22D-RSC(p×(p-1)p,p-1,0,1)的构造154

5.4.32D-RSC(p×(p-1)p,p-1,0,1)的相关性分析156

5.4.42D-RSC(p×(p-1)p,p-1,0,1)的码字容量157

5.4.52D-RSC(p×(p-1)p,p-1,0,1)的误码性能158

5.4.62D-RSC(p×p'(p-1),p-1,0,1)的构造与分析159

5.5光码分多址最佳光正交图形构造算法161

5.5.1多芯光纤163

5.5.2光正交地址图形165

5.5.3光正交地址图形的容量166

5.5.4最佳光正交地址图形的构造算法166

5.5.5仿真结果168

5.6本章小结169

参考文献169

第6章 OCDMA系统地址编解码技术172

6.1光纤延时线时域编解码技术173

6.1.1固定和可调光纤延时线结构简介173

6.1.2可调光纤延时线结构的延时控制174

6.1.3OCDMA系统的时域编码和信号合成176

6.1.4OCDMA系统的时域解码和信号恢复177

6.1.5时域编解码OCDMA系统的模拟结果及分析178

6.2基于FBGs的非相干光谱域编解码技术181

6.2.1FBGs编解码器的编码原理181

6.2.2信号编码、叠加与发送182

6.2.3数据接收、检测与恢复184

6.2.4信号功率谱不均匀的SAC编码过程187

6.2.5SAC编解码系统的传输性能188

6.3二维λ-t地址码的OCDMA系统编解码技术190

6.3.1一维和二维OCDMA系统网络结构比较191

6.3.2基于FBGs加光纤延时线的二维编码器192

6.3.3基于AWGs加光纤延时线的二维编码器193

6.3.4二维编码和信号叠加193

6.3.5二维OCDMA系统的解码和信号恢复195

6.4本章小结197

参考文献198

第7章 OCDMA系统模型及性能分析200

7.1系统输入及光纤信道201

7.1.1系统输入201

7.1.2光纤信道202

7.2理想的单比特传输系统性能分析204

7.2.1理想单比特系统204

7.2.2模拟计算结果207

7.3带光硬限幅器的单比特传输系统210

7.3.1光硬限幅器210

7.3.2光硬限幅器对系统性能的改进211

7.3.3数据仿真213

7.4实际单比特传输系统性能分析214

7.4.1累加输出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215

7.4.2实际单比特系统217

7.4.3实际单比特系统性能的改进221

7.4.4数据仿真225

7.5多比特传输系统性能分析227

7.5.1多比特传输系统模型227

7.5.2I1(l*)的概率密度函数229

7.5.3I1(l)的概率密度函数230

7.5.4多比特传输系统性能分析231

7.5.5多比特系统误码特性改进232

7.5.6多比特传输系统误码特性数据仿真234

7.6光PPM-CDMA系统分析237

7.6.1光PPM-CDMA系统237

7.6.2误码率分析239

7.6.3数据结果241

7.7本章小结242

参考文献242

第8章 多用户干扰抑制244

8.1减小多用户干扰的方法245

8.1.1引入光硬限幅器方法245

8.1.2多比特传输方法247

8.1.3并行干扰抑制方法247

8.1.4逐次干扰抑制方法248

8.1.5混合方法248

8.2并行干扰抑制方法248

8.2.1采用单极性比特填充m序列的并行干扰抑制方法248

8.2.2M进制双正交并行干扰抑制方法255

8.2.3基于最大值判决的并行干扰抑制方法263

8.3逐次干扰抑制方法(多用户检测)272

8.3.1系统描述272

8.3.2逐次干扰删除273

8.4基于最大值判决及光硬限幅器的光码分多址并行干扰抑制方法276

8.4.1理论分析278

8.4.2仿真结果279

8.5本章小结281

参考文献281

第9章 总结和展望282

9.1总结282

9.2OCDMA前景展望285

参考文献286

略语、符号表287

图形索引290

表格索引2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