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绿色低碳导向下的西部产业结构优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蔡绍洪等著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5582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节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西北地区;节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西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绿色低碳导向下的西部产业结构优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
1.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1
1.1.2 研究目的3
1.1.3 研究意义4
1.2 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6
1.2.1 绿色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6
1.2.2 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10
1.2.3 产业结构生态化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12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14
1.3.1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14
1.3.2 主要思路和方法16
1.3.3 本研究的基本构架17
第2章 相关的概念梳理及理论研究19
2.1 绿色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19
2.1.1 绿色经济的相关理论19
2.1.2 产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1
2.1.3 产业生态系统与绿色经济24
2.2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26
2.2.1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26
2.2.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29
2.2.3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31
2.3 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4
2.3.1 产业比例结构与结构性污染34
2.3.2 产业组织模式与结构性污染36
2.3.3 产业布局方式与结构性污染39
2.4 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41
2.4.1 产业结构合理化41
2.4.2 产业结构高级化43
2.4.3 产业结构高效化45
2.4.4 产业结构生态化47
2.5 本章小结50
第3章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51
3.1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变化状况51
3.1.1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变化情况51
3.1.2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变化情况54
3.1.3 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变化情况56
3.2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状58
3.2.1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58
3.2.2 西部地区各产业内部结构状况61
3.2.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65
3.3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68
3.3.1 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够合理68
3.3.2 产业结构趋同和高碳产业比例大72
3.3.3 产业链较短及价值链与生态链分离75
3.3.4 产业结构呈现高碳低效特征77
3.4 本章小结79
第4章 西部产业结构的高碳低效原因及破解思路81
4.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呈高碳低效的原因81
4.1.1 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不合理81
4.1.2 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合理86
4.1.3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与生产方式粗放88
4.2 产业结构绿色低碳高效化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90
4.2.1 产业结构低碳高效化的国际经验90
4.2.2 产业结构低碳高效化的国内经验92
4.2.3 对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启94
4.3 西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高效化的思路与路径96
4.3.1 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原则与思路96
4.3.2 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关键环节99
4.3.3 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几种路径100
4.4 本章小结102
第5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绿色低碳高效农业104
5.1 绿色低碳高效农业及其发展趋势104
5.1.1 人类农业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104
5.1.2 低碳高效农业的低碳高效机理及主要特征106
5.1.3 低碳高效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08
5.2 西部发展绿色低碳高效农业的机遇和挑战109
5.2.1 西部农业的高碳低效问题109
5.2.2 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的机遇与优势115
5.2.3 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的挑战与劣势118
5.3 西部农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途径及措施125
5.3.1 适合西部农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模式选择125
5.3.2 支撑西部农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关键技术127
5.3.3 推动西部农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主要措施130
5.4 本章小结131
第6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绿色低碳高效工业133
6.1 绿色低碳高效工业及其发展趋势133
6.1.1 工业发展阶段的历史演进133
6.1.2 低碳高效工业的低碳高效机理及其主要特征135
6.1.3 绿色低碳高效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37
6.2 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工业的机遇和挑战139
6.2.1 西部工业的高碳低效问题140
6.2.2 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工业的机遇与优势143
6.2.3 西部发展低碳高效工业的挑战与劣势151
6.3 西部工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途径及措施156
6.3.1 适合西部工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模式选择156
6.3.2 支撑西部工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关键技术158
6.3.3 推动西部工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主要措施160
6.4 本章小结162
第7章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绿色低碳高效服务业163
7.1 绿色低碳高效服务业及其发展趋势163
7.1.1 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及其影响163
7.1.2 低碳高效服务业的低碳高效机理及主要特征165
7.1.3 绿色低碳高效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67
7.2 西部发展低碳高效服务业的机遇和挑战169
7.2.1 西部服务业的高碳低效问题169
7.2.2 西部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优势173
7.2.3 西部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劣势181
7.3 西部地区服务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途径及措施188
7.3.1 适合西部服务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模式选择188
7.3.2 支撑西部服务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关键技术191
7.3.3 推动西部服务业低碳高效化发展的保障机制192
7.4 本章小结195
第8章 西部产业生产组织的低碳高效化改造196
8.1 产业价值链与产业生态链的融合与改造196
8.1.1 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产业效率特征196
8.1.2 产业生态链的绿色低碳和生态效率特征199
8.1.3 价值链与生态链的有机融合与改造201
8.2 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有机融合与改造203
8.2.1 产业集群组织模式的产业效率特征203
8.2.2 循环经济组织模式的绿色低碳特征205
8.2.3 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有机融合与改造208
8.3 整合各类产业链条和培育循环产业集群210
8.3.1 整合产业生态链条,构建循环利用体系210
8.3.2 融合价值生态链条,编织产业共生网络213
8.3.3 培育循环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组织优势215
8.4 本章小结217
第9章 基于产业组织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对策219
9.1 重整产业组织的价值链,提高资源型产业经济效益219
9.1.1 重整资源投入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19
9.1.2 重整生产协作体系,提升产业整体效益221
9.1.3 重整产品销售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增值224
9.2 重整产业组织的生态链,扩大资源型产业生态效益226
9.2.1 生产组织生态化重构,提高产业生产生态效益226
9.2.2 市场组织生态化重构,提高产业市场生态效益228
9.2.3 管理组织生态化重构,提高产业管理生态效益231
9.3 整合产业价值链与生态链,构建资源循环产业集群233
9.3.1 重整价值链与生态链,实现经济生态有机统一233
9.3.2 借助自组织与他组织,构建产业价值生态网235
9.3.3 融合价值网与生态网,形成高效的循环集群238
9.4 本章小结240
第10章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产业政策242
10.1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产业结构政策242
10.1.1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242
10.1.2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低碳高效改造的相关政策244
10.1.3 促进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247
10.2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产业组织政策249
10.2.1 促进大企业集团低碳高效发展的相关政策249
10.2.2 促进中小企业“专特精绿”发展的相关政策251
10.2.3 促进大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协同共生的相关政策253
10.3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财税金融政策256
10.3.1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优化的财政政策256
10.3.2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税收政策258
10.3.3 促进西部产业结构低碳高效优化的金融政策260
10.4 本章小结262
第11章 总结与展望263
11.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263
11.1.1 研究内容总结263
11.1.2 取得的成果与结论265
11.2 本研究的创新和意义267
11.2.1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267
11.2.2 研究成果的价值及意义269
11.3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271
11.3.1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271
11.3.2 进一步的发展与展望273
后记276
热门推荐
- 1242610.html
- 1299872.html
- 3658303.html
- 1215797.html
- 3757842.html
- 137581.html
- 1794010.html
- 849059.html
- 3555134.html
- 16279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29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84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16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18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7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1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24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55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