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包容性增长视阈下的环首都县域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初钊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6406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县级经济-产业发展-经济规划-研究-华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包容性增长视阈下的环首都县域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区域发展“十一五”回顾1
一、研究方法、样本与指标3
二、八区域Malmquist动态效率分析6
三、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的成因分析10
四、重要结论12
第二节 “十二五”区域发展问题的提出13
一、研究背景13
二、研究目标15
三、研究对象18
四、研究内容20
五、本书结构23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25
第一节 包容性增长研究视阈25
一、空间一体化26
二、经济一体化28
三、制度一体化31
第二节 本书研究切入点33
一、空间结构演化34
二、区域协同发展38
三、产业地理集中40
第三节 现有研究进展回顾43
一、区域协调发展44
二、消除地区贫困45
三、城市与产业发展47
第四节 简要评述49
第三章 首都地区空间经济过程53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地域演化53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53
二、环形辐射、铃型过程与缘带锁定56
第二节 地区生产力空间组织58
一、“中心—腹地”嵌套“枢纽—网络”空间组团开发格局59
二、“葩嵌—廓道—基底”构建“一区多园”生产力布局64
第四章 环首都地区产业发展外部环境70
第一节 空间结构演化70
一、中心—腹地结构71
二、枢纽—网络结构72
第二节 产业组织变革73
一、总部经济74
二、知识溢出75
三、产业转移76
第三节 产业发展趋势77
一、加强农业发展合作,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77
二、建设总部经济腹地,提升现代工业化进程81
三、支持发展服务外包,增加现代服务业比重84
第五章 环首都地区产业发展规划范式87
第一节 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框架87
一、宏观意义上的规划特点87
二、微观意义上的规划模式88
三、区域层面上的规划内容90
第二节 产业发展规划的动态性91
一、产业生命周期演化92
二、产业转移惯性规律94
三、产业发展序列选择96
第三节 区域产业链整合管治模式98
一、城市空间分异格局的统一规划98
二、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布局与建设99
三、多区域产业共生与集群发展99
四、产业链对接的区域分工与协作100
五、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区域软环境建设100
六、省直管县到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100
七、区域协调管理创新与培育共同市场101
第四节 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1
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模式102
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104
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实现路径105
第六章 产业发展规划总则110
第一节 发展基础110
一、优势110
二、劣势111
三、机会111
四、威胁112
第二节 发展战略112
一、指导思想112
二、规划原则113
三、战略定位114
四、空间布局115
第三节 发展目标120
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121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121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122
四、晋升国家级开发区122
第七章 主导产业枢纽驱动124
第一节 节能门窗产业发展规划124
一、产业发展前景124
二、产业龙头优势125
三、发展规划总则126
四、打造总部经济128
五、专项促进措施131
第二节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133
一、产业发展现状133
二、总体规划目标136
三、产业发展重点137
四、保障措施138
五、支持政策139
第八章 支柱产业节点支撑141
第一节 汽车制造产业发展规划141
一、产业发展现状141
二、总体发展目标143
三、产业发展重点143
四、打造汽车产业链145
五、保障措施146
第二节 食品加工产业发展规划147
一、产业发展趋势147
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48
三、发展目标与重点149
四、建设项目150
五、推进措施151
第九章 关联产业网络覆盖153
第一节 机械制造产业发展规划153
一、产业发展现状153
二、规划战略、思路与目标154
三、发展重点155
四、促进措施156
五、政策建议157
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158
一、产业发展基础158
二、产业发展思路160
三、产业发展重点162
四、产业发展导向164
五、保障措施167
第十章 高端产业分蘖演化170
第一节 研发产业发展规划170
一、研发产业化170
二、研发中试173
三、研发外包175
四、发展目标178
五、战略与政策179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规划180
一、规划背景与发展潜力180
二、总体要求与空间布局183
三、旅游形象设计185
四、旅游项目产品设计187
五、旅游线路设计197
六、旅游营销策略199
七、保障措施202
第十一章 特色农业转型升级205
第一节 县域农业发展新态势205
一、生态农业县205
二、都市型农业206
三、现代农业示范区208
第二节 农业发展总体思路209
一、指导思想209
二、发展原则210
三、发展目标210
四、总体布局211
第三节 京南农业硅谷212
一、规划背景212
二、指导思想212
三、规划内容213
四、实施开发选址214
五、社会效益简析214
第四节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215
一、开发背景215
二、开发理念、目标及策略215
三、园区选址216
四、功能分区217
五、保障措施218
第五节 有机食品产业链219
一、有机食品219
二、有机全产业链221
三、环境质量监测222
四、土壤养分分析与施肥建议224
五、综合评价225
第六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226
一、“专业市场+农户”模式226
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226
三、“主导产业+企业+农户”模式227
四、“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227
第十二章 产业发展支撑体系229
第一节 健全区域管制机制229
一、建立首都经济圈发展工作推进机制229
二、参与区域公共事务管理229
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30
四、提升区域管理服务水平230
五、促进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230
第二节 创新区域发展政策230
一、积极争取土地政策支持231
二、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231
三、落实区域生态补偿政策231
四、实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232
五、完善人才服务管理政策232
第三节 完善功能承载体系233
一、强化开发区独立管理职能233
二、实现开发区“七通一平”233
三、构建市区立体交通网234
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34
五、着力提升城市品位234
第四节 构建产业金融体系235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235
二、引进发展金融机构235
三、拓宽融资渠道236
四、加强交流与互信236
第五节 提高规划实施效能236
一、明确规划目标236
二、落实目标责任237
三、制订实施方案237
四、强化过程控制237
五、开展中期评估237
六、政策纠偏处理237
第十三章 县域产业发展目录238
第一节 新型建筑材料238
一、新型墙体材料238
二、新型保温隔热材料239
三、新型防水密封材料239
四、装饰装修材料239
五、新型玻璃材料240
六、建筑石膏与胶凝材料240
七、节能门窗241
第二节 新能源241
一、光纤通信241
二、半导体照明242
三、激光与红外243
四、光电显示244
五、太阳能光伏245
六、光学/光传感245
七、生物质能246
第三节 汽车248
一、整车248
二、全车件248
三、发动机配件248
四、底盘248
五、车身附件/横向件248
六、电气设备/仪表249
七、汽车服务249
第四节 食品249
一、农牧渔类249
二、简加工类249
三、深加工类249
四、食品包装250
五、食品添加剂250
六、食品机械250
七、商业服务250
第五节 物流251
一、物流装备251
二、物流信息化253
三、物流服务254
第六节 研发254
一、材料科学与技术254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254
三、生物与医药255
四、农林与畜牧业255
五、能源科学与技术255
六、土木工程与水利工程255
七、电子工程与电气工程255
八、机械与动力工程255
九、信息与通信工程256
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56
十一、规划与设计256
第七节 现代服务256
一、金融资产256
二、项目咨询257
三、创意展览258
四、商务服务259
五、生活服务261
译名对照表263
附录264
附录1 产业发展规划访谈提纲264
附录2 生态模式与配套技术268
附录3 灌溉水质量评价报告272
附录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报告275
附录5 土壤养分评价报告283
参考文献291
跋313
热门推荐
- 875410.html
- 1372567.html
- 1172311.html
- 3254885.html
- 96967.html
- 2221187.html
- 1724065.html
- 3275803.html
- 3745781.html
- 31343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36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08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07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00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9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10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3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5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51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