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洪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0825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专题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1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1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2
(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思考3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的发展5
(一)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的需求分析6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发展现状7
(三)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发展思路9
第一章 中医学的人体生命观12
第一节 人类生命活动12
一、气为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13
二、水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15
三、土为万物化生的根本18
第二节 人体生命特征及其规律20
一、人体生命特征20
(一)形体—精神统一特征20
(二)生长—生殖—衰老特征22
(三)气机—气化特征22
(四)调节—整合特征23
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24
(一)生命过程的一般规律24
(二)生命活动中的周期律25
三、人体生命活动的社会属性27
第三节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观的研究28
一、生命健康观念28
(一)健康概念及其内涵29
(二)生命健康质量评价31
二、生命复杂系统34
三、生命全息论假说39
(一)中医学“生命全息论”理论及其应用39
(二)中药学“生物全息论”理论及其应用41
第二章 藏象功能系统45
第一节 五脏气血阴阳功能系统45
一、心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45
(一)心气血阴阳的概念45
(二)心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46
二、肺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51
(一)肺气血阴阳的概念51
(二)肺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52
三、脾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59
(一)脾气血阴阳的概念59
(二)脾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59
四、肝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65
(一)肝气血阴阳的概念65
(二)肝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66
五、肾精气阴阳的生理功能74
(一)肾精气阴阳的概念74
(二)肾精气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75
第二节 六腑、奇恒之腑气血阴阳功能系统80
一、六腑气血阴阳80
(一)六腑气血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80
(二)六腑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81
二、奇恒之腑气血阴阳82
(一)奇恒之腑与气血的关系82
(二)奇恒之腑与阴阳的关系82
第三节 五脏整体联系与生命活动调节83
一、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83
二、呼吸功能的调节84
三、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调节85
四、血液生成循行的调节86
五、津液代谢的调节86
六、感觉及运动的调节87
七、生长发育生殖的调节88
第三章 精气神学说91
第一节 精91
一、精的概念92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精92
(二)中医学的精92
二、精的分类93
(一)先天之精93
(二)后天之精94
三、精的生理功能94
(一)激发和推动功能95
(二)生气和养神功能95
(三)濡养和防御功能96
(四)生髓和化血功能96
第二节 气97
一、气的概念97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气97
(二)中医学的气98
二、气的命名100
三、气的运动与变化101
(一)气机101
(二)气化103
四、气的生理功能105
(一)推动作用105
(二)温煦作用106
(三)防御作用106
(四)固摄作用107
(五)营养作用107
第三节 神108
一、神的概念108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神108
(二)中医学的神109
二、中医学的神志学说109
(一)精神活动之神110
(二)思维活动之神110
(三)情志活动之神111
三、神与脏腑112
(一)心藏神112
(二)脑为元神之府112
(三)五脏神与五志112
四、神的生理功能113
(一)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113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113
(三)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114
第四章 经络通路系统11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其系统组成116
第二节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121
一、十二经脉121
(一)名称及分类121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122
(三)生理功能123
二、十二经别125
(一)循行部位125
(二)生理功能126
三、十二经筋127
(一)分布部位128
(二)生理功能130
四、十二皮部130
第三节 奇经八脉131
一、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和联系131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功能特点132
(一)督脉132
(二)任脉132
(三)冲脉132
(四)带脉133
(五)阴跷脉、阳跷脉133
(六)阴维脉、阳维脉133
第四节 络脉系统135
一、络脉135
二、十五别络136
(一)分布部位136
(二)生理功能137
第五章 中医体质学说142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说概论142
一、《黄帝内经》体质理论143
二、张仲景体质理论144
三、后世医家体质理论扩展146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内容149
一、体质的形成150
(一)先天因素150
(二)后天因素151
(三)其他因素154
二、体质的分类157
(一)古代体质类型学说158
(二)现代中医体质分型研究165
三、体质的特性172
(一)体质的身心特性(形神构成论)173
(二)体质的遗传性和稳定性174
(三)体质的环境制约性和可变性175
(四)体质的过程性和连续性176
第三节 体质学说应用177
一、体质与亚健康178
(一)亚健康的范畴178
(二)病理体质与亚健康状态178
二、体质与病因179
三、体质与发病180
(一)体质对疾病发生的影响180
(二)体质对发病类型的影响181
四、体质与病机182
(一)体质与疾病的从化182
(二)体质与疾病的传变182
五、体质与辨证184
(一)体质与证候异同184
(二)体质是证候形成的内在基础185
六、体质与治疗185
(一)辨体论治186
(二)辨体针药宜忌187
七、体质与养生188
(一)精神调摄188
(二)辨体食养188
第六章 中医病因学说193
第一节 外感病因194
一、风的兼邪性194
(一)风的阴阳属性是风易兼邪的内在根据194
(二)风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风多兼邪的主要原因195
二、寒邪与湿邪的异同197
(一)共为阴邪而同中有异197
(二)湿邪的特殊性199
三、暑邪与火邪的异同200
(一)性质火热而致病相同200
(二)皆为阳邪而同中有异201
四、燥邪的阴阳属性202
(一)燥属阴邪说202
(二)燥为阳邪说203
五、六淫与疠气的比较206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206
(二)六淫与疠气的异同207
第二节 内伤病因208
一、七情内伤五脏209
(一)七情分属五脏209
(二)七情的致病条件210
(三)七情内伤五脏的特点211
二、饮食失宜损伤脏腑219
(一)饮食失宜首先损伤脾胃219
(二)饮食失宜损伤五脏220
三、劳倦所伤221
(一)劳倦所伤致病221
(二)劳倦所伤分类222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226
一、痰饮病因研究227
(一)水、湿、痰、饮的概念227
(二)痰饮与五脏失常228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233
(四)痰饮病的体征和症状特点234
(五)痰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235
二、瘀血病因研究238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238
(二)瘀血与气血津液失调239
(三)瘀血致病的症状和体征241
三、毒邪病因研究246
(一)毒邪的内涵及外延246
(二)毒邪的形成246
(三)毒邪的致病特点246
第四节 环境污染病因研究249
一、环境病邪的内涵249
二、环境病邪的形成250
三、环境病邪的致病特点252
第七章 发病与证候病机255
第一节 中医发病观255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256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256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57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258
(一)体质因素与发病258
(二)情志内伤与发病259
(三)环境与发病259
第二节 基本证候病机263
一、邪正盛衰——虚实证候病机264
(一)邪实正虚264
(二)虚实错杂264
(三)虚实真假265
(四)虚实转化266
二、阴阳失调——寒热证候病机267
(一)阴阳偏盛267
(二)阴阳偏衰269
(三)阴阳互损272
(四)阴阳格拒273
(五)阴阳亡失274
(六)阴阳转化275
三、表里出入——表里证候病机279
(一)病位浅深280
(二)病势进退281
四、气血失调282
(一)气失调282
(二)血失调287
(三)气血关系失调290
五、津液代谢失常292
(一)津液不足293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294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298
六、内生五邪298
(一)内风298
(二)内寒302
(三)内湿302
(四)内燥303
(五)内火304
第八章 疾病防治原则310
第一节 疾病防治的指导思想310
一、治未病310
(一)治未病的内涵及外延311
(二)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渊源311
(三)治未病思想的发展312
二、治病求本314
(一)治病求本的内涵及外延314
(二)“本”为病证本质的统一317
三、三因制宜319
(一)三因制宜的概念及其意义319
(二)三因制宜的运用320
第二节 基本治则325
一、中医治则研究概述326
(一)中医治则的基本概念326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327
(三)治则与辨证论治的关系327
二、中医基本治则330
(一)调整阴阳330
(二)标本缓急332
(三)正治反治335
(四)扶正祛邪340
(五)调理气血343
(六)调理脏腑345
第九章 养生原则与方法351
第一节 养生原则352
一、顺应自然352
二、形神兼养353
三、中和平衡353
第二节 养生方法354
一、精神调养354
(一)清静养神354
(二)怡情快志357
(三)宣泄情志358
(四)四气调神359
二、起居调理360
(一)起居有常360
(二)充足睡眠360
(三)不妄作劳361
(四)节制房事363
(五)居处适宜364
三、饮食调养365
(一)阴阳协调365
(二)五味调和365
(三)食饮有节366
四、运动形体369
第十章 河洛易学理论与中医学373
第一节 河图洛书、易学理论373
一、河图洛书373
(一)河图洛书的起源374
(二)河图洛书的内涵376
二、易学理论381
(一)《周易》内涵及其外延382
(二)《周易》研究387
第二节 河洛易学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393
一、河图洛书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393
(一)河图洛书是万物生成之图393
(二)河图洛书与阴阳气机升降394
(三)河图洛书与五行生成数396
(四)河图洛书与藏象经络气血398
二、易学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399
(一)易学理论应用于中医阴阳学说399
(二)易学理论应用于中医五行学说401
(三)易学理论应用于中医经络针刺403
第十一章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406
第一节 中医理论思维406
一、形象思维407
(一)意象思维407
(二)应象思维410
(三)法象思维413
二、辩证思维416
(一)对待思维416
(二)动态思维418
(三)平衡思维419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方法421
一、中医理论研究421
(一)中医理论研究的特点421
(二)中医理论研究的方法423
(三)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范围424
二、中医临床研究425
(一)中医临床研究的特点426
(二)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427
(三)中医临床研究的范围429
三、中医动物实验研究430
(一)中医的动物实验研究430
(二)中医动物实验研究的意义431
(三)中医动物实验研究的思路432
第十二章 五运六气学说研究436
第一节 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436
一、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436
(一)五运六气学说的产生时间436
(二)五运六气学说形成的基础438
(三)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思想441
二、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沿革442
第二节 五运六气变化的基本规律446
一、天干地支的基本内容446
(一)天干地支及其阴阳五行分属446
(二)干支纪年、月、日、时法447
二、五运六气的变化模式449
(一)五运449
(二)六气451
(三)运气同化453
(四)运气推演454
(五)运气太过、不及、胜复和郁发455
(六)运气分析举例456
第三节 五运六气学说与中医基础理论457
一、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457
二、六经辨证与五运六气458
三、藏象经络学说与五运六气460
四、中医各家学说与五运六气463
热门推荐
- 2409291.html
- 252288.html
- 3808021.html
- 3455197.html
- 1066555.html
- 2970404.html
- 2426643.html
- 282617.html
- 3597732.html
- 11230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11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82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7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87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60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87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09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0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75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