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与实践
  • 夏益华主编;董柳灿,陈凌副主编;张红见,赵郁森,王仲文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978750225372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89页
  • 文件大小:120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电离辐射-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参考文献3

第2章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

2.1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

2.1.1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4

2.1.2描述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个概念7

2.1.3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8

2.1.4 β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0

2.2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13

2.2.1光电效应14

2.2.2康普顿效应15

2.2.3电子对效应18

2.3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19

2.3.1弹性散射20

2.3.2非弹性散射21

2.3.3辐射俘获22

2.3.4其他核反应22

参考文献23

第3章 电离辐射防护中常用的量和单位24

3.1描述辐射场的量24

3.1.1粒子注量(Fluence)Φ24

3.1.2粒子注量率?26

3.1.3能注量Ψ26

3.1.4能注量率?26

3.2基本的剂量量27

3.2.1吸收剂量D27

3.2.2当量剂量HT28

3.2.3有效剂量E29

3.3辅助的剂量量31

3.3.1待积当量剂量和待积有效剂量31

3.3.2集体当量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32

3.4运行实用量32

3.4.1周围剂量当量H*(d)33

3.4.2定向剂量当量H′(d,Ω)33

3.4.3个人剂量当量Hp(d)34

3.5比释动能34

3.5.1比释动能K34

3.5.2比释动能与吸收剂量的关系35

3.6照射量36

参考文献38

第4章 电离辐射剂量学基础39

4.1空腔电离理论39

4.1.1引言39

4.1.2法诺定理39

4.1.3空腔电离理论40

4.1.4大空腔和中等空腔43

4.2空腔电离室46

4.2.1结构简介46

4.2.2用空腔电离室测量空气吸收剂量和照射量49

4.2.3用空腔电离室测量介质中X或γ射线的吸收剂量51

4.2.4用空腔电离室测量介质中电子束和β射线的吸收剂量53

4.3吸收剂量测量的其他标准方法54

4.3.1测量吸收剂量的量热方法54

4.3.2测量吸收剂量的化学方法57

参考文献62

第5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63

5.1生物体对电离辐射的反应63

5.1.1辐射生物效应的发生过程63

5.1.2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64

5.1.3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66

5.1.4辐射与染色体畸变66

5.1.5辐射诱发的DNA损伤与修复67

5.2大剂量照射——确定性效应(组织反应)68

5.2.1确定性效应的概念68

5.2.2杀死细胞及体外细胞存活曲线68

5.2.3组织或器官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69

5.2.4半致死剂量(LD50剂量)70

5.2.5放射病71

5.2.6不同器官和组织的确定性效应71

5.3辐射的随机性效应——致癌效应72

5.3.1癌症的诱发73

5.3.2线性无阈的剂量响应关系74

5.3.3辐射致癌效应的概率估计74

5.3.4影响辐射致癌的生物学因素75

5.3.5辐射与其他复合因素的致癌作用76

5.3.6辐射致癌病因概率和病因判断76

5.4 辐射的随机性效应——遗传效应77

5.5胎内照射效应78

5.5.1胚胎的致死效应78

5.5.2畸形78

5.5.3智力迟钝和智力下降78

参考文献79

第6章 人类活动引起天然辐射照射的升高及其防护80

6.1天然辐射照射的来源及其本底水平80

6.2人为活动引起天然辐射照射水平的升高84

6.2.1我国对天然辐射照射问题的关注情况84

6.2.2国际上对天然照射问题的关注情况86

6.3对天然辐射照射的控制和防护88

6.3.1对天然辐射照射进行控制需要考虑的原则89

6.3.2法规和标准情况90

参考文献91

第7章 辐射防护体系93

7.1辐射防护体系的形成93

7.2辐射防护体系的建立基础96

7.2.1辐射防护体系的研究工作基础96

7.2.2辐射防护体系的辐射生物效应基础96

7.2.3对天然本底照射的考虑97

7.3辐射防护体系的基本目的97

7.4辐射防护体系的基本组成97

7.5辐射防护体系的核心100

7.6辐射防护法规体系监管的范围102

7.7辐射防护与安全的国家基础结构103

参考文献104

第8章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国家基本标准105

8.1体现新的进展105

8.2基本标准的结构和组成105

8.2.1四个层次105

8.2.2两类活动,两个子体系106

8.2.3三类照射106

8.3一般要求106

8.3.1对实践的适用107

8.3.2对实践中源的适用107

8.3.3适用于干预要求的具体对象107

8.3.4管理范围108

8.3.5主要责任方及其责任108

8.3.6实施的监督管理109

8.4对实践的主要要求109

8.5职业照射的控制109

8.5.1职业照射剂量限值109

8.5.2工作场所分区的目的和原则110

8.6医疗照射的控制110

8.7公众照射的控制111

8.8持续照射情况的干预112

8.9应急照射情况下的干预112

参考文献112

第9章 外照射的防护及剂量计算113

9.1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113

9.2 γ剂量率的计算114

9.2.1基于光子注量率计算γ剂量率114

9.2.2基于γ射线(点)源活度的剂量计算115

9.2.3比释动能率常数Tk116

9.2.4 γ点源比释动能率的计算117

9.2.5非点源剂量率的计算117

9.3 X、γ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123

9.3.1窄束与宽束123

9.3.2窄束X或γ射线的减弱规律123

9.3.3宽束X或γ射线的减弱规律126

9.4 γ和X射线的屏蔽计算129

9.4.1利用宽束减弱规律计算γ屏蔽130

9.4.2查图、查表法131

9.4.3 X射线的屏蔽计算134

9.5带电粒子外照射的防护138

9.5.1 β粒子的剂量计算138

9.5.2带电粒子的屏蔽计算142

9.6辐射平衡与剂量互易原理147

9.6.1辐射平衡147

9.6.2剂量互易原理148

9.7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外照射剂量150

9.7.1蒙特卡罗方法及其特点150

9.7.2蒙特卡罗方法的计算程序152

9.7.3 MCNP计算程序简介153

9.7.4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外照射剂量举例155

参考文献159

第10章 中子剂量的计算及防护160

10.1中子源160

10.2中子剂量的计算161

10.2.1快中子剂量计算161

10.2.2热中子剂量计算162

10.2.3比释动能计算法163

10.2.4剂量换算因子法163

10.2.5蒙特卡罗模拟计算法163

10.3中子的防护164

10.3.1中子屏蔽材料164

10.3.2中子屏蔽的计算165

参考文献167

第11章 内照射的剂量估算及其监测和防护168

11.1概述168

11.2专用名词解释168

11.3器官(组织)待积当量剂量的计算169

11.3.1比有效能量SEE(T←S)的计算169

11.3.2待积当量剂量的计算170

11.3.3待积有效剂量的计算170

11.4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及其在体内的生物动力学模型170

11.5摄入滞留函数与摄入排泄函数179

11.6内照射监测182

11.6.1常规内照射监测计划的设计182

11.6.2测量方法183

11.6.3监测频度185

11.6.4参考水平:调查水平,记录水平189

11.6.5事故或事件后的评估191

11.6.6测量结果的解释与摄入量估算191

11.7内照射防护193

11.7.1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体内193

11.7.2防止放射性物质经口进入体内193

11.7.3建立污染控制区和内照射监测系统194

参考文献194

第12章 辐射监测与照射剂量评价195

12.1辐射监测的目的195

12.2辐射监测的分类195

12.3辐射监测的运行实用量196

12.4个人监测197

12.4.1需要进行个人监测的人员范围197

12.4.2个人外照射监测计划的设计197

12.4.3外照射个人剂量计的选择198

12.4.4内照射个人监测计划的设计199

12.5工作场所监测200

12.5.1工作场所外照射监测200

12.5.2表面污染监测201

12.5.3空气污染监测201

12.6环境监测202

12.6.1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目的202

12.6.2环境监测的分类202

12.6.3几类环境监测简介204

12.6.4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原则206

12.6.5制订环境监测方案要考虑的因素和步骤206

12.6.6环境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206

12.7流出物监测208

12.7.1引言208

12.7.2流出物的排放类型与控制要求208

12.7.3流出物监测的法规要求209

12.7.4流出物排放的管理限值、运行限值、行动水平210

12.7.5流出物监测的目的211

12.7.6流出物监测计划编制的原则要求211

12.7.7不同设施的流出物监测内容211

12.7.8气载流出物监测计划的分级212

12.8环境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及其管理213

12.8.1样品与样品的代表性213

12.8.2取样原则214

12.8.3采样量的要求215

12.9辐射照射的评价216

12.9.1职业照射216

12.9.2公众照射217

12.9.3患者的医疗照射217

12.9.4有效剂量的应用217

12.9.5集体有效剂量218

12.9.6不确定度及其评估219

12.10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辐射监测实例219

12.10.1辐射监测计划219

12.10.2个人监测223

12.10.3流出物监测224

12.10.4辐射环境监测227

12.10.5工作场所监测229

12.10.6监测数据报送231

12.10.7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231

参考文献232

第13章 运行辐射安全防护234

13.1核设施不同阶段的辐射防护考虑234

13.1.1设施选址阶段234

13.1.2设施设计和建造阶段235

13.1.3运行阶段237

13.1.4安全文化建设238

13.1.5放射性废物管理240

13.2核电厂辐射防护241

13.2.1核电厂的辐射源项241

13.2.2核电厂辐射防护目标和基本原则247

13.2.3职业照射的控制250

13.2.4公众照射控制258

13.2.5核电厂的辐射监测262

13.3研究堆的辐射防护265

13.3.1研究堆基本概念265

13.3.2研究堆辐射危害特征和辐射安全控制措施266

13.3.3中国实验快堆的辐射防护273

13.3.4研究堆辐射安全评价实例280

13.4临界实验装置的辐射防护284

13.4.1临界实验装置概述284

13.4.2临界实验装置的辐射危害和安全控制措施284

13.4.3临界实验装置的辐射安全评价288

13.4.4日本JCO燃料制造厂临界事故的辐射后果分析291

13.5非密封放射源操作场所的辐射防护294

13.5.1非密封放射源操作场所的辐射防护原则294

13.5.2后处理设施的辐射防护299

13.5.3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前活动的辐射防护310

13.5.4同位素生产和应用的辐射防护324

13.6放射源及射线装置的辐射防护336

13.6.1引言336

13.6.2放射源的辐射防护337

13.6.3射线装置的辐射防护350

参考文献360

第14章 放射性废物管理和废物最小化362

14.1引言362

14.2放射性废物的管理364

14.2.1放射性废物管理原则364

14.2.2放射性废物分类364

14.3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365

14.3.1气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排放365

14.3.2放射性废液的处理与固化366

14.3.3废源的处理370

14.4核设施退役371

14.5废物最小化377

参考文献379

第15章 环境影响评价381

15.1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381

15.1.1总论381

15.1.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382

15.1.3地面水(河流)环境影响评价390

15.2放射性物质运输环境影响评价394

15.2.1引言394

15.2.2目的和意义394

15.2.3货包及装运工具395

15.2.4运输线和运输情景400

15.2.5正常运输的环境影响评价401

15.2.6事故工况的环境影响评价406

15.2.7安全运输保障措施和质量保证大纲414

15.2.8事故应急预案416

15.2.9报告书的结论和建议416

参考文献416

第16章 核或辐射应急418

16.1引言418

16.2什么是核应急418

16.3应急状态分级419

16.4应急计划与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419

16.5应急计划419

16.6应急计划的主要内容421

16.6.1应急组织与职责421

16.6.2应急设施422

16.6.3应急响应能力的保持423

16.7应急计划区424

16.7.1应急计划区的定义424

16.7.2应急计划区的类别424

16.7.3核电站应急计划区大小424

16.8应急响应425

16.8.1应急组织的启动426

16.8.2事故评价426

16.8.3防护行动(措施)427

16.8.4医学应急行动429

16.9应急干预原则、干预水平431

16.9.1干预原则431

16.9.2三种剂量432

16.9.3干预水平432

16.10应急工作人员的防护433

16.11核恐怖突发事件与突发事件综合预案434

16.11.1核或辐射恐怖事件434

16.11.2突发事件综合预案436

参考文献436

附录Ⅰ 附表438

附录Ⅱ 附图4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