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医用设备 CT、MR、DSA 使用人员上岗考试指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燕树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 ISBN:780202150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医疗器械-使用-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医用设备 CT、MR、DSA 使用人员上岗考试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X线摄影技术篇3
X线摄影技术考试大纲3
第Ⅰ章 概述9
1.X线的产生9
1.1 X线的产生9
1.2 X线产生的条件9
2.X线产生的原理9
2.1 连续放射9
2.2 特征放射10
3.X线的本质与特性10
3.1 X线的本质10
3.2 X线特性10
4.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1
4.1 相干散射11
4.2 光电效应11
4.3 康普顿效应12
4.4 电子对效应和光核反应12
4.5 相互作用效应产生的几率12
5.X线质、X线量与X线强度12
5.1 X线质12
5.2 X线量12
5.3 X线强度12
6.X线的吸收与衰减13
6.1 距离的衰减13
6.2 物质吸收的衰减13
7.X线检查方法13
7.1 X线透视检查13
7.2 X线摄影检查13
7.3 X线造影检查13
7.4 X线特殊检查14
第Ⅱ章 X线照片影像15
1.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15
1.1 照片影像密度的概念15
1.2 密度与感光效应的关系15
1.3 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16
2.照片对比度16
2.1 对比度的概念16
2.2 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16
3.照片锐利度17
3.1 定义17
3.2 模糊度的概念17
3.3 分辨率的概念17
3.4 影响锐利度的因素18
3.5 密度、对比度、锐利度的关系18
4.照片影像的放大与变形19
4.1 定义19
4.2 影响放大与变形的因素19
5.散射线及其消除19
5.1 散射线的概念19
5.2 散射线的产生19
5.3 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20
5.4 散射线的减少与消除方法20
6.滤线栅20
6.1 结构20
6.2 分类20
6.3 滤线栅的性能指标21
6.4 滤线栅的切割效应21
6.5 使用滤线栅注意事项21
6.6 滤线栅的选择21
第Ⅲ章 X线摄影条件与体位的选择22
1.摄影条件的选择22
1.1 摄影条件选择的基本因素22
1.2 摄影条件选择的可变因素23
2.X线摄影体位及其相关术语23
2.1 X线摄影解剖体位23
2.2 X线摄影体位25
2.3 X线摄影方向25
2.4 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26
3.X线摄影体位的选择27
3.1 胸部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27
3.2 腹部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28
3.3 四肢与关节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28
3.4 脊柱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29
3.5 头颅常见病变的摄影体位选择30
第Ⅳ章 X线造影检查31
1.对比剂31
1.1 对比剂应具备的条件31
1.2 对比剂种类31
2.对比剂导入体内方式31
2.1 直接导入法31
2.2 生理排泄法31
3.对比剂反应与处置32
3.1 对比剂使用前的注意事项32
3.2 对比剂反应与处置32
4.口服胆囊造影32
4.1 适应证32
4.2 禁忌证32
4.3 造影前准备32
4.4 操作技术及程序33
4.5 并发症33
4.6 注意事项33
5.静脉胆系造影33
5.1 适应证33
5.2 禁忌证34
5.3 造影前准备34
5.4 操作技术及程序34
5.5 并发症34
5.6 注意事项34
6.静脉尿路造影35
6.1 适应证35
6.2 禁忌证35
6.3 造影前准备35
6.4 操作技术及程序35
6.5 并发症36
6.6 注意事项36
第Ⅴ章 X线特殊检查37
1.乳腺摄影37
1.1 乳腺大体解剖37
1.2 乳腺摄影的诊断学要求37
1.3 侧斜位(MLO)体位选择与影像标准38
1.4 轴位(CC)体位选择与影像标准38
1.5 体位选择存在的问题38
1.6 压迫39
1.7 照片的标记39
2.体层摄影40
2.1 原理与分类40
2.2 临床应用术语40
第Ⅵ章 计算机X线摄影(CR)43
1.CR的临床应用43
1.1 CR的优点43
1.2 CR影像特点43
1.3 CR的不足44
2.CR系统的构造44
2.1 影像板44
2.2 影像阅读器45
2.3 影像处理工作站45
2.4 监视器45
2.5 存储装置45
3.CR成像的基本原理45
3.1 信息采集45
3.2 信息转换45
3.3 信息处理46
3.4 信息的存储与传输46
4.CR影像的读取46
4.1 激光扫描46
4.2 光激励发光(PSL)信号的探测与转换47
4.3 数字化47
5.四象限理论47
5.1 第一象限48
5.2 第二象限48
5.3 第三象限48
5.4 第四象限48
6.CR图像识别技术48
6.1 分割曝光模式识别48
6.2 曝光野识别48
6.3 直方图分析49
7.CR影像处理技术49
7.1 谐调处理49
7.2 空间频率处理49
7.3 动态范围控制49
第Ⅶ章 数字X线摄影(DR)51
1.数字X线摄影(DR)的优点51
2.DR成像的转换方式51
2.1 直接转换方式51
2.2 间接转换方式51
3.非晶硒探测器结构及其成像原理51
3.1 基本结构51
3.2 成像原理52
3.3 非晶硒平板探测器的特性52
4.非晶硅探测器结构及其成像原理53
4.1 基本结构53
4.2 成像原理54
5.CCD探测器结构及其成像原理54
5.1 基本结构54
5.2 成像原理54
5.3 CCD的特性55
第Ⅷ章 放射卫生防护57
1.放射生物效应及基本概念57
1.1 辐射线照射所产生的生物效应阶段57
1.2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57
1.3 组织对X线照射的感受性57
1.4 辐射效应的危险度57
1.5 X线剂量单位58
2.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基本原则59
2.1 放射防护的目的59
2.2 放射防护原则60
3.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60
3.1 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当量限值60
3.2 放射工作条件分类61
4.对被检者的防护61
5.对公众的个人剂量当量限值61
第Ⅸ章 感光材料与照片冲洗技术62
1.医用X线胶片种类62
1.1 一般摄影用X线胶片62
1.2 多幅相机和激光相机成像胶片62
1.3 影像增强器记录胶片62
1.4 特种胶片62
2.医用X线胶片保存63
3.胶片特性曲线63
3.1 定义63
3.2 组成63
3.3 特性值63
4.医用X线胶片感光测定方法64
4.1 感光仪测定法64
4.2 时间阶段曝光法64
4.3 铝梯定量测定法64
4.4 距离法64
5.增感屏的种类64
5.1 钨酸钙屏64
5.2 稀土增感屏65
5.3 特殊增感屏65
6.增感屏的性能65
6.1 增感作用65
6.2 增感屏对影像效果的影响65
7.自动冲洗机65
7.1 自动冲洗机结构与功能65
7.2 安装方式65
7.3 自动冲洗技术的管理66
7.4 自动冲洗技术的动态管理(QC)66
8.激光打印机67
8.1 激光打印机结构及功能67
8.2 工作原理67
8.3 激光打印机分类67
8.4 激光打印机特性68
9.干式打印机68
9.1 干式打印机临床应用特点68
9.2 干式打印机的主要类型及工作原理68
9.3 热敏胶片的保存69
9.4 热敏影像照片的保存69
CT成像技术篇73
CT成像技术考试大纲73
第Ⅰ章 概述77
1.CT的发明与发展77
1.1 CT的发明77
1.2 CT的发展77
2.CT的临床应用79
2.1 CT的临床应用79
2.2 CT的优势与局限性80
3.CT机结构81
3.1 X线发生部分81
3.2 X线检测部分82
3.3 机械运动部分83
3.4 计算机部分85
3.5 图像显示及存储部分85
3.6 工作站86
4.CT机的质量控制86
4.1 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86
4.2 质量控制测试的基本方法88
第Ⅱ章 CT成像95
1.CT的成像原理95
1.1 X线的衰减及其衰减系数95
1.2 CT值的计算和人体不同组织的CT值96
1.3 数据采集的基本原理98
1.4 CT的窗口技术99
1.5 CT图像的重建101
2.CT成像的相关概念102
2.1 体素与像素102
2.2 采集矩阵与显示矩阵103
2.3 重建与重组103
2.4 算法、重建函数核与滤波函数103
2.5 卷积104
2.6 内插104
2.7 准直宽度、层厚与有效层厚104
2.8 螺距104
2.9 扫描时间和扫描周期时间105
2.10 重建间隔105
2.11 重建时间105
2.12 扫描野和重建视野(FOV)105
2.13 时间分辨率106
2.14 层厚响应曲线106
2.15 部分容积效应106
2.16 周围间隙现象107
2.17 常规旋CT扫描方式107
2.18 逐层扫描与容积扫描107
2.19 纵向分辨率107
2.20 物体对比度和图像对比度107
2.21 接受器分辨率108
2.22 动态范围108
2.23 零点漂移108
3.螺旋CT的基本原理108
3.1 单层螺旋CT108
3.2 多层螺旋CT112
3.3 数据的预处理114
4.CT图像的质量评价115
4.1 CT图像质量的测试方法115
4.2 空间分辨率116
4.3 密度分辨率116
4.4 噪声117
4.5 伪影118
4.6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18
第Ⅲ章 CT扫描临床应用概论125
1.CT的扫描方法125
1.1 常规扫描125
1.2 增强扫描125
1.3 定位扫描125
1.4 动态扫描126
1.5 目标扫描和放大扫描126
1.6 薄层和超薄层扫描126
1.7 重叠扫描126
1.8 高分辨率扫描127
1.9 定量骨密度测定127
1.10 胆系造影CT扫描127
1.11 多期扫描127
1.12 灌注成像128
1.13 心脏门控成像130
1.14 CT血管造影(CTA)131
1.15 CT透视133
2.CT图像后处理135
2.1 多平面重组(MPR)135
2.2 表面阴影显示法(SSD)136
2.3 最大密度投影法(MIP)137
2.4 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138
2.5 CT仿真内窥镜(CTVE)138
3.CT对比剂及临床应用139
3.1 对比剂的分类及药理特性139
3.2 增强对比剂注射方法140
3.3 对比剂过敏反应的预防及处理141
4.CT扫描前的准备及扫描程序142
4.1 患者的准备142
4.2 CT机的准备143
4.3 常规扫描程序144
第Ⅳ章 CT扫描临床应用各论146
1.颅脑及头颈部146
1.1 颅脑及蝶鞍146
1.2 眼和眼眶149
1.3 颞骨、中耳及内耳151
1.4 鼻和副鼻窦154
1.5 唾液腺156
1.6 喉、颈部及甲状腺157
2.胸部与腹部159
2.1 胸部159
2.2 上腹部(肝脏、胆系)162
2.3 胰腺164
2.4 肾脏和肾上腺165
2.5 腹膜腔及盆腔166
2.6 腹部各脏器相关解剖167
2.7 椎体和椎间盘169
3.CT血管造影技术170
3.1 颅内动脉CTA170
3.2 冠状动脉CTA171
3.3 主动脉、髂动脉CTA171
3.4 肝动脉、脾动脉和门静脉CTA172
3.5 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CTA172
第Ⅴ章 CT扫描的辐射防护174
1.CT扫描的辐射防护特点174
2.CT扫描辐射剂量测量174
2.1 电离室测量法175
2.2 射线的平均剂量测量175
2.3 CT剂量指数175
2.4 CT剂量指数测量176
3.CT的患者剂量及防护176
MR成像技术篇179
MR成像技术考试大纲179
第Ⅰ章 磁共振成像(MRI)的物理学基础186
1.概述186
1.1 磁共振成像的定义186
1.2 磁共振成像特点及其局限性186
2.原子核共振特性187
2.1 原子核的自旋187
2.2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变化187
2.3 核磁共振现象189
3.核磁弛豫189
3.1 弛豫过程189
3.2 核磁共振信号190
4.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定位191
4.1 MRI的数据采集方法191
4.2 MRI断层平面信号的空间编码192
4.3 MR图像重建理论192
第Ⅱ章 射频脉冲与脉冲序列194
1.自旋脉冲回波序列194
1.1 自旋回波脉冲序列(SE)194
1.2 T1加权像195
1.3 T2加权像195
1.4 质子密度加权像N(H)加权像195
2.反转恢复脉冲序列196
2.1 反转恢复脉冲序列的理论基础196
2.2 短TI反转恢复脉冲序列STIR197
2.3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脉冲序列(FLAIR)198
3.梯度回波脉冲序列198
3.1 梯度回波脉冲序列(GRE)的基础理论198
3.2 稳态梯度回波脉冲序列(FISP)199
3.3 扰相位梯度回波脉冲序列(FLASH)200
3.4 快速梯度回波脉冲序列(Turbo-FLASH)201
4.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FSE)201
4.1 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201
4.2 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202
5.回波平面成像脉冲序列(EPI)203
5.1 K空间轨迹203
5.2 EPI的概念203
5.3 EPI序列的分类203
5.4 反转恢复EPI序列205
第Ⅲ章 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组成206
1.主磁场及磁体206
1.1 磁体系统206
1.2 磁屏蔽208
1.3 匀场线圈208
2.梯度系统208
2.1 梯度磁场的组成208
2.2 梯度磁场性能指标209
2.3 梯度磁场的的作用209
3.射频系统210
3.1 射频系统的组成210
3.2 表面线圈211
3.3 射频屏蔽211
4.计算机及数据处理系统212
4.1 硬件212
4.2 软件212
第Ⅳ章 磁共振成像质量及其控制214
1.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及其影响因素214
1.1 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214
1.2 空间分辨力215
1.3 信号噪声比215
2.图像对比度217
2.1 TR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17
2.2 TE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18
2.3 TI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18
2.4 翻转角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18
2.5 增强用对比剂对图像对比度的影响218
3.磁共振成像的伪影219
3.1 装备伪影219
3.2 运动伪影221
3.3 金属异物伪影222
4.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223
4.1 层数223
4.2 层厚223
4.3 层面系数223
4.4 层间距223
4.5 接收带宽223
4.6 扫描野(FOV)224
4.7 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方向224
4.8 矩阵224
4.9 信号平均次数224
4.10 预饱和技术225
4.11 门控技术225
4.12 重复时间(TR)225
4.13 回波时间(TE)225
4.14 反转时间(TI)226
4.15 翻转角226
4.16 回波次数226
4.17 回波链226
4.18 流动补偿技术227
4.19 呼吸补偿技术227
4.20 扫描时间227
第Ⅴ章 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应用概论228
1.人体正常组织的MR信号特点228
1.1 水228
1.2 脂肪与骨髓228
1.3 肌肉228
1.4 骨骼229
1.5 淋巴229
1.6 气体229
2.人体病理组织的MR信号特点229
2.1 水肿229
2.2 出血230
2.3 梗塞230
2.4 坏死231
2.5 钙化231
2.6 囊变231
3.磁共振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231
3.1 适应证231
3.2 禁忌证232
4.磁共振检查前的准备232
5.磁共振的特殊成像技术及其应用233
5.1 心电触发及门控技术(ECG trigger and gating)233
5.2 脉搏触发技术233
5.3 呼吸门控技术234
5.4 脂肪抑制技术234
第Ⅵ章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237
1.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237
1.1 细胞内、外对比剂237
1.2 磁敏感性对比剂237
1.3 组织特异性对比剂238
2.磁共振对比剂的增强机制238
2.1 顺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238
2.2 超顺磁性对比剂和铁磁性对比剂的增强机制238
3.磁共振对比剂的副反应及临床应用安全性239
3.1 MRI对比剂的毒理学239
3.2 安全性与副反应239
4.磁共振对比剂的临床应用239
4.1 Gd-DTPA的使用方法239
4.2 Gd-DTPA的临床应用240
第Ⅶ章 磁共振成像技术临床应用各论242
1.颅脑部MR成像技术242
1.1 颅脑的MR大体解剖242
1.2 颅脑常规扫描技术242
1.3 颅脑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43
2.脑垂体MR成像技术244
2.1 脑垂体的MR大体解剖244
2.2 垂体常规扫描技术244
2.3 垂体区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45
3.眼眶MR成像技术245
3.1 眼眶的MR大体解剖245
3.2 眼眶常规扫描技术246
3.3 眼眶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47
4.颞颌关节MR成像技术247
4.1 颞颌关节的MR大体解剖247
4.2 颞颌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48
4.3 颞颌关节扫描注意事项248
5.耳部MR成像技术248
5.1 耳部的MR大体解剖248
5.2 耳部常规扫描技术249
5.3 耳部扫描注意事项249
6.鼻咽部MR成像技术250
6.1 鼻咽部的MR大体解剖250
6.2 鼻咽部常规扫描技术250
6.3 鼻咽部扫描注意事项251
7.口咽部、颅颈部MR成像技术251
7.1 口咽部、颅颈部常规扫描技术251
7.2 口咽部、颅颈部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52
8.喉部MR成像技术252
8.1 喉部常规扫描技术252
8.2 喉部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53
9.腰胝椎、腰髓MR成像技术254
9.1 腰椎的MR大体解剖254
9.2 腰胝椎、腰髓常规扫描技术255
9.3 腰胝椎、腰髓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55
10.胸椎、胸髓的MR成像技术256
10.1 胸椎的MR大体解剖256
10.2 胸椎、胸髓的扫描技术256
10.3 胸椎、胸髓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57
11.颈椎、颈髓MR成像技术258
11.1 颈椎的MR大体解剖258
11.2 颈椎、颈髓常规扫描技术258
11.3 颈椎、颈髓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59
12.胸部MR成像技术260
12.1 胸部的MR大体解剖260
12.2 胸部常规扫描技术260
12.3 胸部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61
13.心脏、大血管MR成像技术262
13.1 心脏、大血管常规扫描技术262
13.2 心脏、心血管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63
14.乳腺MR成像技术263
14.1 乳腺常规扫描技术263
14.2 乳腺扫描的注意事项264
15.肝、胆、脾MR成像技术264
15.1 肝、胆、脾的MR大体解剖264
15.2 肝、胆、脾常规扫描技术265
15.3 肝、胆、脾常见病变的特殊检查要求266
16.胰腺MR成像技术266
16.1 胰腺的MR大体解剖266
16.2 胰腺常规扫描技术266
16.3 胰腺扫描注意事项267
17.肾脏MR成像技术267
17.1 肾脏的MR大体解剖267
17.2 肾脏常规扫描技术268
17.3 肾脏扫描注意事项268
18.肾上腺MR成像技术269
18.1 肾上腺的MR大体解剖269
18.2 肾上腺常规扫描技术269
18.3 肾上腺扫描注意事项269
19.磁共振胆管、胰管造影成像技术(MRCP)270
19.1 胆道系统的MR大体解剖270
19.2 MR胆管、胰管造影技术(MRCP)270
19.3 MRCP扫描注意事项271
20.磁共振尿路造影成像技术(MRU)271
20.1 成像原理271
20.2 成像特点271
20.3 MRU扫描技术271
20.4 MRU扫描注意事项272
21.前列腺MR成像技术272
21.1 男性盆腔的MR大体解剖272
21.2 前列腺常规扫描技术273
21.3 男性盆腔扫描注意事项274
22.女性盆腔MR成像技术274
22.1 女性盆腔的MR大体解剖274
22.2 女性盆腔常规扫描技术274
22.3 女性盆腔扫描注意事项275
23.髋关节MR成像技术275
23.1 髋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75
23.2 髋关节扫描的注意事项276
24.膝关节MR成像技术276
24.1 膝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76
24.2 膝关节扫描注意事项277
25.肩关节MR成像技术277
25.1 肩关节常规扫描技术277
25.2 肩关节扫描注意事项278
26.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技术278
26.1 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的适应证278
26.2 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的设备要求278
26.3 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的步骤279
26.4 各部位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技术280
第Ⅷ章 磁共振流体成像技术282
1.血流的基本类型282
2.表现为低信号的血流283
2.1 流空效应283
2.2 扫描层面内质子群位置移动造成的信号衰减283
2.3 层流流速差别造成的失相位283
2.4 层流引起分子旋转造成的失相位283
2.5 湍流283
2.6 预饱和技术283
3.表现为高信号的血流284
3.1 流入增强效应284
3.2 舒张期假门控现象284
3.3 流速非常缓慢的血流284
3.4 偶回波效应284
3.5 梯度回波序列285
3.6 利用超短TR和TE的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285
3.7 利用对比剂和超短TR和TE的梯度回波T1WI序列285
4.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286
4.1 时间飞跃效应MRA(TOF-MRA)原理286
4.2 相位对比血管造影(PC)原理287
4.3 CE-MRA的原理287
5.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288
5.1 二维TOF MRA的技术288
5.2 三维TOF MRA的技术289
5.3 PC法MPA的技术290
5.4 CE-MRA的技术290
6.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293
6.1 TOFMRA的临床应用293
6.2 PC法MRA临床应用293
6.3 CE-MRA的临床应用29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技术篇29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技术考试大纲297
第Ⅰ章 概述301
1.DSA的诞生与发展301
2.DSA的临床应用特点302
2.1 DSA与传统的心血管造影比较302
2.2 动脉DSA与静脉DSA比较303
3.DSA系统的构成303
3.1 X线发生装置303
3.2 图像检测装置304
3.3 DSA图像显示及处理装置307
4.高压注射器309
4.1 高压注射器结构309
4.2 高压注射器工作原理310
第Ⅱ章 DSA的成像原理311
1.DSA的成像原理311
1.1 DSA的成像原理311
1.2 DSA的减影程序311
1.3 DSA的信号与幅度311
2.DSA的摄影条件选择312
2.1 X线能量312
2.2 曝光要求312
2.3 摄影条件选择313
2.4 DSA的自动曝光313
3.DSA图像的形成313
3.1 图像采集313
3.2 图像的灰度量化318
3.3 图像的转换319
3.4 图像的表示方法320
4.DSA的成像链及减影方式320
4.1 DSA成像链320
4.2 DSA减影方式320
第Ⅲ章 DSA的成像与处理方式323
1.DSA的成像方式323
1.1 静脉DSA(IVDSA)323
1.2 动脉DSA(IADSA)324
1.3 动态DSA324
1.4 各种成像方法的选择原则326
2.DSA的图像处理327
2.1 窗口技术327
2.2 空间滤过327
2.3 再蒙片与像素移位327
2.4 图像的合成或积分328
2.5 匹配滤过与递推滤过328
2.6 对数放大与线性放大328
2.7 补偿滤过329
2.8 界标与感兴趣区处理329
第Ⅳ章 DSA图像的记录、传输与质量控制331
1.DSA图像的记录331
1.1 激光打印机331
1.2 X线影像录像机331
1.3 数字图像光盘工作站331
2.数字图像储存与传输(PACS)332
2.1 概述332
2.2 PACS的基本功能和系统组成332
3.DSA图像的质量控制334
3.1 影响DSA图像质量因素334
3.2 成像方式的影响334
3.3 操作技术的影响334
3.4 造影方法和对比剂的影响335
3.5 患者本身因素的影响335
4.DSA的伪影336
4.1 运动性伪影336
4.2 饱和状态伪影336
4.3 设备性伪影336
5.DSA的图像噪声337
5.1 X线系统的量子噪声337
5.2 影像增强器的量子噪声337
5.3 电子噪声337
5.4 噪声对图像的影响及其对策337
6.DSA的分辨率338
6.1 空间分辨率338
6.2 密度分辨率338
7.影像放大338
7.1 病人定位338
7.2 几何放大338
7.3 电子放大339
8.改善DSA图像质量的措施339
第Ⅴ章 DSA的临床应用340
1.造影中几种常用技术340
1.1 放大技术340
1.2 定位技术340
1.3 缩光技术340
1.4 屏气技术340
1.5 DSA的采集持续时间340
2.摄影方向用语341
2.1 摄影方向用语341
2.2 心脏DSA常用的轴位摄影方法341
3.DSA的术前准备与手术操作342
3.1 术前准备342
3.2 手术操作342
4.DSA的适应证、禁忌证与并发症343
4.1 适应证343
4.2 禁忌证343
4.3 并发症343
5.头颈部DSA344
5.1 头颈部血管解剖344
5.2 造影技术345
6.胸部DSA346
6.1 胸部血管解剖346
6.2 造影技术347
7.心脏与冠状动脉DSA347
7.1 正常心脏及冠状动脉解剖347
7.2 心大血管造影技术349
7.3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50
8.肝脏DSA352
8.1 肝脏血管解剖352
8.2 造影技术352
9.胃肠道DSA353
9.1 胃肠道血管解剖353
9.2 造影技术354
10.胰、胆、脾DSA354
10.1 胰、胆、脾血管解剖354
10.2 造影技术355
11.肾脏及肾上腺血管DSA355
11.1 肾脏及肾上腺血管解剖355
11.2 造影技术356
12.下腔静脉DSA357
12.1 下腔静脉解剖357
12.2 手术操作357
12.3 造影参数选择及体位357
13.盆腔DSA357
13.1 盆腔血管解剖357
13.2 髂动脉造影技术358
13.3 髂静脉造影技术358
14.四肢DSA358
14.1 四肢血管解剖358
14.2 四肢血管造影技术359
第Ⅵ章 介入放射学361
1.介入放射学发展与临床应用361
2.介入放射学相关器械362
2.1 影像导向设备362
2.2 介入放射学常用器材362
3.介入放射学相关技术365
3.1 穿刺插管技术365
3.2 灌注技术365
3.3 栓塞术365
3.4 成形术与支架术365
3.5 针穿(抽吸)活检术366
3.6 灭能术366
3.7 引流术366
4.介入放射学并发症及处理367
4.1 常见并发症及其成因367
4.2 预防与处理367
热门推荐
- 2250254.html
- 1341259.html
- 1466390.html
- 2576100.html
- 2668944.html
- 1208629.html
- 3610268.html
- 489668.html
- 1467244.html
- 33412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06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1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8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89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8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38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2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9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81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