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医院消毒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医院消毒学
  • 杨华明,易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364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医院消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医院感染学概述1

一、定义1

二、对象2

三、分类2

四、诊断原则3

第二章 医院感染管理8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8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职责和制度9

三、建立医院消毒工作管理系统11

四、加强医院感染的质量管理11

五、抗感染药物的科学管理13

六、重视医院感染专业的教育培训工作14

七、符合卫生学的医院环境和建筑15

第一节 医院感染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23

第三章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23

一、外源性医院感染链24

二、内源性医院感染链26

第二节 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28

一、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28

二、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变迁28

三、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的变化30

第三节 医院感染疾病的特点31

一、医院感染的分布31

二、医院感染的发病特点32

第四章 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33

第一节 医院感染监测33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类型33

二、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34

一、呼吸系统的医院感染控制36

第二节 医院感染控制36

二、手术部位的医院感染控制37

三、泌尿系统的医院感染控制39

四、血管内治疗医院感染的控制39

五、消化系统的医院感染控制41

第五章 医院消毒学概论43

第一节 医院消毒的名词定义43

一、消毒43

二、灭菌43

三、抗菌43

五、抑菌43

十一、中效消毒(剂)方法44

十、高效消毒(剂)方法44

九、速度常数和杀菌速度值44

八、消毒灭菌指标值44

七、预防性消毒44

六、医院疫源地及其消毒44

十二、低效消毒(剂)方法45

第二节 医院常用消毒方法45

一、物理消毒法45

二、化学消毒法45

第三节 消毒方法的应用46

一、卫生防疫消毒46

二、医院消毒46

第四节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46

一、处理剂量46

第五节 消毒的合格标准和判定指标47

一、灭菌合格标准47

六、化学拮抗物47

二、消毒合格指标47

三、消毒的指标值计算47

二、作用温度47

五、相对温度47

四、pH值47

三、微生物污染程度47

第六章 热力消毒与灭菌49

第一节 干热消毒与灭菌49

一、干热灭菌设备50

二、干热灭菌应用条件50

三、干热灭菌应注意的问题50

第二节 湿热消毒法50

一、煮沸法50

三、压力蒸气灭菌法51

二、流通蒸气法51

四、防腐53

第三节 压力蒸气灭菌效果监测54

一、工艺监测55

二、化学监测55

三、生物监测55

第七章 紫外线消毒方法58

一、消毒作用58

二、消毒机制59

三、消毒装置59

四、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60

五、应用范围60

六、消毒效果的监测61

一、消毒设备64

第八章 微波消毒与灭菌64

二、消毒作用65

三、消毒机制67

四、消毒器使用方法68

五、应用范围69

六、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69

第九章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72

一、基本概念72

二、物理性质72

三、等离子体的产生73

四、杀菌作用74

五、杀菌机构76

六、应用范围76

七、安全使用及注意事项77

第十章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79

第一节 概述79

一、化学消毒剂79

二、化学消毒的主要特点79

三、化学消毒剂分类79

四、注意事项79

第二节 过氧乙酸81

一、理化性质及制剂82

二、过氧乙酸杀菌作用83

三、杀菌机制84

四、应用及使用方法84

五、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85

六、含量测定85

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86

第三节 过氧化氢86

四、在消毒中的应用87

五、影响因素87

三、杀菌机制87

一、理化性质87

六、毒性及损坏性88

七、含量测定88

第四节 过氧戊二酸88

一、理化性质88

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89

三、影响因素89

四、在消毒方面的应用89

五、含量测定90

第五节 臭氧90

一、理化性质90

三、杀灭微生物的作用91

二、生产方法91

四、杀菌机制92

五、在消毒方面的应用92

六、影响因素93

七、毒性及对物品的损坏94

第十一章 含氯消毒剂95

第一节 概述96

一、杀菌机制96

二、影响杀菌的因素96

三、有效氯含量测定97

第二节 二氯异氰尿酸钠98

一、理化性质98

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98

第三节 次氯酸钠99

一、理化性质99

三、应用范围99

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100

三、应用范围101

四、含量测定101

第四节 氯化磷酸三钠102

一、理化性质102

二、杀菌作用102

三、应用范围102

四、有效氯含量测定103

第五节 二氧化氯103

一、理化性质103

二、杀灭微生物作用103

三、杀菌机制104

四、应用范围104

第六节 含氯清洗消毒剂105

五、注意事项105

一、清洗消毒剂的种类106

二、含氯清洗消毒剂106

三、含氯清洗消毒剂杀灭微生物的效果107

四、应用范围108

五、有效氯含量测定109

第十二章 含碘消毒剂110

第一节 碘及碘制剂110

一、理化性质110

二、常用剂型110

三、杀灭微生物的作用111

四、杀菌机制111

五、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111

六、应用范围111

一、理化性质112

第二节 碘伏112

七、毒性112

八、含量测定112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113

三、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114

四、杀菌机制115

五、应用范围115

六、注意事项116

七、含量测定116

第十三章 醛类消毒剂118

第一节 甲醛118

一、理化性质118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119

三、影响因素119

四、杀灭微生物的机制120

五、应用范围120

一、理化性质及剂型121

第二节 戊二醛121

六、注意事项121

八、含量测定121

七、毒性问题121

二、戊二醛的杀菌效果122

三、杀菌机制123

四、影响戊二醛杀菌的因素123

五、应用范围124

六、注意事项126

七、毒性126

八、含量测定和监测126

第十四章 环氧乙烷128

一、理化性质128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128

四、应用范围129

三、杀菌机制129

六、注意事项131

五、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131

七、灭菌效果监测132

第十五章 醇类消毒剂133

一、乙醇133

二、异丙醇134

第十六章 酚类消毒剂136

一、石炭酿136

二、煤酚皂溶液137

第十七章 氯己定138

一、理化性质138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138

四、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139

五、应用范围139

三、杀菌作用机制139

六、注意事项140

第十八章 季铵类消毒剂141

第一节 苯扎溴铵141

一、理化性质141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142

三、影响因素142

四、应用范围142

五、注意事项142

第二节 其他季铵盐类消毒剂143

一、度米芬143

二、清毒净143

三、双长链季铵盐144

三、应用范围146

一、理化性质146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146

第一节 高锰酸钾146

第十九章 其他化学消毒剂146

四、注意事项147

第二节 酸碱消毒剂147

一、乳酸147

二、其他无机酸和有机酸147

三、强碱148

第三节 强氧化高电位酸性水148

一、理化性质148

二、生产148

三、杀灭微生物的作用149

四、杀菌机制150

五、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150

六、应用范围151

第四节 邻苯二醛152

第五节 氯羟二苯醚(三氯散)153

一、理化性质153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153

三、应用范围154

四、杀菌机制和影响因素155

五、监测155

第六节 杀菌因子协同作用156

一、协同杀菌作用形式的特点156

二、协同配伍原则156

三、协同增效作用的判定156

四、协同作用的研究和应用157

五、杀菌因子协同作用机制158

一、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161

第一节 概述161

第二十章 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161

二、医疗器械分类162

第二节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163

一、我国医疗器械灭菌现状164

二、常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方法164

三、工业化灭菌方法169

四、特殊器械的消毒与灭菌169

第三节 口腔器械消毒灭菌173

一、微生物学基础173

二、污染及传播感染的作用174

三、消毒现状与特点175

四、消毒与灭菌方法175

第四节 内镜消毒与灭菌178

一、内镜分类178

三、内镜消毒方法179

二、内镜污染与医院内感染179

第二十一章 医院环境消毒185

第一节 室内空气消毒与空气洁净技术185

一、空气污染与医院内感染185

二、消毒方法187

三、消毒效果监测193

第二节 医院内环境表面和物体表面消毒193

一、医院内环境微生物监测及卫生学标准193

二、医院内环境表面和物体表面消毒195

第三节 供应室消毒管理199

一、供应室消毒的环境管理199

二、供应室空气洁治199

三、消毒灭菌管理200

四、消毒灭菌效果监测200

一、医疗废弃物消毒201

第四节 医院污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与消毒201

二、医院污水处理202

第五节 实验室感染及其消毒防护204

一、实验室感染及其现状204

二、微生物类型206

三、发生原因206

四、安全防护和消毒灭菌207

第六节 医院疫源地消毒方法210

一、定义和适用范围211

二、消毒原则211

三、消毒实施技术212

四、几种传播因子的污染消毒举例213

第一节 皮肤携带微生物的特点与医院内感染的关系215

一、皮肤粘膜结构特点与微生物污染215

第十二章 皮肤粘膜和伤口的消毒215

二、皮肤带菌与医院感染216

第二节 皮肤消毒方法及皮肤消毒剂217

一、常用皮肤消毒剂218

二、消毒方法218

三、注意事项224

第十三章 新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消毒226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的医院内感染及其消毒226

一、病原学226

二、医源性感染与消毒227

第二节 军团杆菌感染与消毒228

一、病原学228

二、致病性229

三、流行病学229

四、预防和消毒229

一、病原学230

第三节 肠出血性大肠埃杀菌O157:H7感染与消毒230

二、流行病学231

三、预防和消毒231

第四节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院内感染及其消毒232

一、病原学232

二、流行病学233

三、预防和消毒234

第五节 结核分枝杆菌医源性感染其消毒方法235

一、医院内感染及其流行特点236

二、杀灭研究与消毒方法237

第六节 隐形孢子虫医源性感染与消毒244

一、病原学244

二、流行病学245

三、预防和消毒245

第七节 肝炎病毒的医院内感染及其消毒245

一、肠道传播肝炎的感染及其消毒246

二、肠道外传播肝炎的感染与消毒249

第八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与消毒257

一、病原学257

二、流行病学258

三、预防和控制260

第九节 朊毒体医院内感染与消毒265

一、病原学265

二、流行病学266

三、Prion消毒266

第十节 细菌毒素和热源的灭活267

一、细菌毒素的分类267

二、致病作用267

三、致病特点268

四、细菌毒素的灭活269

二、安全输血的建议273

一、输血危险因素273

第二十四章 血液传播性疾病医院内感染及其消毒273

第一节 概述273

三、安全输血的条件274

第二节 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医院内感染274

一、微生物类型274

二、流行病学275

第三节 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消毒278

一、预防278

二、消毒281

第二十五章 物理消毒因子剂量和效果监测285

第一节 热力灭菌效果的监测285

一、压力蒸气灭菌效果的监测285

二、干热灭菌效果的监测288

三、微波消毒效果的监测289

二、紫外线辐射强度的监测290

一、工艺监测290

第二节 紫外线辐射强度和杀菌效果的监测290

三、生物测定291

第二十六章 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监测293

第一节 概述293

一、监测的必要性293

二、消毒剂浓度表示及计算293

三、监测的基本要求295

第二节 常用试剂的配制和标定295

一、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295

二、高锰酸钾标准溶液296

三、碘标准溶液296

四、高氯酸标准溶液296

五、盐酸羟铵标准溶液297

六、四苯硼钠标准液297

九、硫酸标准液298

七、硝酸银标液298

八、硫氰酸铵标准液298

十、氢氧化钠标准液299

十一、注意事项299

十二、几种试剂的配制300

第三节 化学消毒剂的浓度测定300

一、过氧化物类消毒剂300

二、卤素类消毒剂301

三、醛类消毒剂303

四、其他常用化学消毒剂303

五、注意事项304

第四节 化学消毒剂浓度试纸(卡)测定法304

一、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305

二、戊二醛浓度测试卡306

一、浸泡消毒和灭菌效果监测307

第二十七章 化学消毒剂生物效果监测307

第一节 消毒效果监测方法307

二、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308

三、皮肤粘膜消毒效果监测308

四、医院特殊物品消毒效果监测309

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灭活效果310

六、空气消毒效果监测311

第二节 常用消毒试验技术312

一、菌悬液的制备和染菌载体制作312

二、细菌芽胞的培养制备313

三、活菌计数技术314

四、残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315

五、常用消毒效果鉴定技术318

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芽胞320

第三节 常用消毒试验指标菌生物学特性320

一、消毒试验指标菌条件320

三、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 SSKI31)321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322

五、大肠埃菌(8099)323

六、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323

第二十八章 消毒学相关检验方法325

第一节 热源检查法325

一、细菌内毒素325

二、消除细菌内毒素的方法327

三、鲎试剂检查法(凝胶法)327

四、家免热原检查法329

第二节 无菌检查试验方法330

一、基本要求330

三、结果判定332

二、无菌检查方法332

四、注意事项333

第三节 抑菌试验333

一、抑菌环试验333

二、振荡烧瓶试验334

三、奎因试验335

第二十九章 医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336

第一节 革兰阳性球菌的鉴定336

一、葡萄球菌属336

二、链球菌属338

三、肠球菌属340

第二节 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340

一、大肠埃希菌340

二、肠道感染的细菌学检查342

四、流感嗜血杆菌344

三、沙门菌属344

一、铜绿假单胞菌347

第三节 非发酵菌科鉴定347

二、不动杆菌属348

第四节 分枝杆菌的鉴定348

一、结核分枝杆菌348

二、其他分枝杆菌350

第五节 厌氧菌鉴定351

一、细菌学检查351

二、检验程序352

三、检验方法352

四、染色检查353

七、鉴定353

六、生化反应353

五、真菌培养353

三、直接检查353

二、标本采集353

一、真菌检测程序353

第六节 真菌的鉴定353

第七节 病毒检验355

一、肝炎病毒355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56

附录一 消毒检测常用试剂和培养基处方及制备358

附录二 消毒学及医院感染学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361

附录三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374

附录四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384

附录五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388

附录六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405

附录七 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