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
  • 张世欣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84640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中国古代德育学派的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一、导论1

第一章 道德教育不同形态的历史存在1

一、在人类历史上,有东西方两种道德文化、两种德育思想的存在1

二、东西方德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3

三、中国古代各种德育思想非常活跃、丰富8

第二章 德育形态比较研究的必要性11

一、比较是深化德育思想认识的基本方法11

二、比较是丰富和优化德育思想的基本途径12

三、比较的本质是坚持实事求是14

四、德育思想比较研究中的基本原则15

五、比较研究是古代德育思想研究的优良传统16

二、总论19

第三章 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历史渊源19

一、儒:产生于社会转型中的失意士人的社会思考19

二、道:产生于对治乱兴衰的历史思考22

三、释:产生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补救27

四、法:产生于新兴力量的社会变革追求30

评述:德育思想产生于社会道德需要34

第四章 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道德观36

一、儒:以仁智勇为三达德36

二、道:物之自性即德43

三、释:佛即觉,觉即德45

四、法:守法即德48

评述:道德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52

第五章 德育不同学派的不同哲学依据55

一、儒:以“和”为贵55

二、道:以“道”为本58

三、释:以“空”为始62

四、法:以“一”为宗64

评述:哲学是德育的依据与武器67

三、德育对象论69

第六章 在德育对象的现实性认定上的鲜明歧异69

一、儒:人太重要了69

二、道:人被扭曲了71

三、释:人太苦了73

四、法:人太坏了75

评述:人是现实中的活生生的复合体78

第七章 在德育对象的本质认定上的明显区别81

一、儒:人性本善81

二、道:人性本朴84

三、释:人性本觉86

四、法:人性本恶89

评述:德育的基础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定91

四、德育内容论95

第八章 在立身道德教育上各有人生价值观95

一、儒:重内圣外王95

二、道:重不为物役101

三、释:重超越自我104

四、法:重以力致功108

评述:德育本意在于人才开发111

第九章 在社会道德教育上各有倡导力点115

一、儒:倡守礼尚义115

二、道:倡清静无扰121

三、释:倡毋我利他123

四、法:倡知法能法126

评述:营建社会道德文化是德育的长期目标129

第十章 在行政道德教育上各有追求133

一、儒:追求为政以德133

二、道:希望政不扰民142

三、释:致力劝政以德146

四、法:要求居官无私149

评述:政德教育提升政治说服力153

五、德育方法论155

第十一章 在德育的起点上各有选择155

一、儒:重人的正面性155

二、道:重人的潜在性159

三、释:重人的彼岸性162

四、法:重人的负面性165

评述:德育的起点在于走进人的心167

第十二章 在德育方针上各有独特思路170

一、儒:导人心170

二、道:顺人心174

三、释:发明本心176

四、法:制人心178

评述:道德教育是以不同方式对人心的调谐181

第十三章 在德育技巧上各具匠心183

一、儒:重理性,重社会教化183

二、道:重直觉,重隐性体悟189

三、释:重信仰,重文化心态194

四、法:重术势,重外部制约199

评述:寻求道德教育的合理支点201

第十四章 在道德修养上各有侧重204

一、儒:自修自养204

二、道:自化自正211

三、释:自戒自悟214

四、法:自权自审221

评述:德育的本质是激发受者的主体性223

六、德育目标论227

第十五章 在德育人格目标上各尚完人227

一、儒:尚圣人,积极入227

二、道:尚真人,被褐怀玉230

三、释:尚菩萨,自觉觉他234

四、法:尚全大体者,能法耿介238

评述:德育目标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240

第十六章 在德育的社会目标上各怀大志244

一、儒:政清人和的文明社会(天下为公)244

二、道:政不扰民的素朴社会(至德之世)247

三、释:超越政治的平等社会(西方净土)249

四、法:强权政治的有序社会(有道之国)252

评述:德育的活力在于唤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254

第十七章 在德育的政治目标上各怀苦心256

一、儒:一片改善政治的用心,但存在掩盖政治不完善的缺陷256

二、道:反对政治对民生的干扰,但分明存在疏离政治的偏失260

三、释:满怀回避政治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但分明是对政治的无奈263

四、法:反对社会变革的道德阻力,却是对政治强权的放纵266

评述:道德教育的政治价值追求268

七、德育主体论271

第十八章 在德育者自身心理品质追求上各呈优势271

一、儒:心理自重——诚(以诚化物)271

二、道:心理淡泊——柔(以柔克刚)274

三、释:心理超脱——静(以静制动)277

四、法:心理强者——刚(以刚制众)278

评述:德育者形象的自我设计280

八、余论283

第十九章 比较研究对当前德育转型探索的丰富启迪283

一、德育的成功是多元合力的结果283

二、近代中国的落后与传统德育的遗憾288

三、寻求德育在社会转型中新的张力290

四、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创造力的解放2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