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郑氏针灸全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魁山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501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80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7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郑氏针灸全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1
第一节 经络1
一、经络系统的结构1
第一篇 经络腧穴1
二、经络的作用4
第二节 腧穴7
一、腧穴的分类7
二、腧穴的作用8
三、取穴法12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22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22
云门24
中府24
天府25
侠白25
尺泽25
孔最26
列缺27
经渠27
太渊28
鱼际28
少商29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29
二间31
商阳31
合谷32
三间32
阳溪34
偏历34
温溜35
下廉35
上廉35
手三里36
曲池36
手五里37
臂臑37
肘髎37
肩髃38
巨骨38
天鼎39
扶突39
禾髎39
迎香40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0
承泣42
四白43
巨髎43
地仓43
颊车44
大迎44
下关45
头维45
人迎46
水突46
气舍46
缺盆47
气户47
库房47
膺窗48
乳中48
屋翳48
乳根49
不容49
承满50
梁门50
关门50
太乙51
滑肉门51
天枢51
外陵52
大巨52
水道52
气冲53
归来53
髀关54
伏兔54
阴市54
梁丘55
犊鼻55
足三里56
上巨虚57
条口57
下巨虚57
丰隆58
解溪58
内庭59
冲阳59
陷谷59
厉兑60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60
隐白61
大都63
太白63
公孙64
商丘64
三阴交65
漏谷65
地机66
阴陵泉66
箕门67
血海67
冲门68
府舍68
腹结69
大横69
腹哀69
食窦70
天溪70
胸乡70
周荣71
大包71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71
青灵73
极泉73
少海74
灵道74
通里75
阴郄75
神门76
少府76
少冲77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77
少泽79
前谷79
腕骨80
后溪80
阳谷81
养老81
支正82
小海82
肩贞83
臑俞83
天宗83
秉风84
曲垣84
天容85
天窗85
肩中俞85
肩外俞85
颧髎86
听宫86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87
睛明89
攒竹90
眉冲90
曲差91
五处91
承光91
通天91
天柱92
玉枕92
络却92
大杼93
风门93
肺俞94
厥阴俞94
心俞95
督俞95
膈俞95
肝俞97
胆俞97
脾俞98
胃俞98
肾俞99
三焦俞99
气海俞100
大肠俞100
关元俞100
小肠俞101
膀胱俞101
中膂俞102
白环俞102
上髎103
次髎103
中髎103
会阳104
下髎104
魄户105
膏盲105
附分105
神堂106
譩譆106
膈关106
魂门107
阳纲107
意舍107
肓门108
志室108
胃仓108
胞肓109
秩边109
承扶109
殷门110
浮郄110
委阳110
委中111
合阳111
承筋111
承山112
飞扬112
仆参113
昆仑113
跗阳113
申脉114
金门114
京骨115
束骨115
足通谷116
至阴116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116
涌泉117
然谷119
太溪119
水泉120
大钟120
照海121
复溜121
交信122
筑宾122
阴谷123
横骨123
大赫124
气穴124
四满125
中注125
肓俞125
石关126
商曲126
阴都127
通谷127
幽门128
步廊128
神封128
灵墟129
神藏129
彧中130
俞府130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130
曲泽132
天泉132
天池132
郄门133
间使133
内关134
大陵134
劳宫135
中冲135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136
关冲136
液门138
中渚138
外关139
阳池139
会宗140
支沟140
三阳络141
四渎141
天井141
清冷渊142
消泺142
臑会142
天髎143
天牖143
肩髎143
翳风144
瘈脉144
颅息145
角孙145
耳门145
和髎146
丝竹空146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147
瞳子髎149
听会149
颔厌150
悬颅150
上关150
悬厘151
曲鬓151
率谷152
天冲152
浮白152
头窍阴153
完骨153
本神154
阳白154
头临泣154
正营155
目窗155
承灵156
脑空156
风池156
肩井157
渊液157
辄筋158
日月158
京门159
带脉159
五枢159
维道160
居髎160
风市161
环跳161
中渎162
膝阳关162
阳陵泉162
阳交163
外丘163
光明164
阳辅164
悬钟165
丘墟165
足临泣166
地五会166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167
侠溪167
足窍阴167
大敦168
行间170
太冲170
中封171
蠡沟171
中都172
膝关172
曲泉173
阴包173
足五里173
章门174
阴廉174
急脉174
期门175
第十三节 任脉176
会阴176
曲骨178
中极179
关元179
石门180
气海180
阴交180
水分181
神阙181
下脘182
建里182
中脘182
上脘183
巨阙183
鸠尾184
中庭184
膻中184
玉堂185
紫宫185
华盖185
天突186
璇玑186
承浆187
第十四节 督脉187
廉泉187
长强189
腰俞189
腰阳关190
命门190
悬枢191
脊中191
中枢191
筋缩191
神道192
至阳192
灵台192
身柱193
陶道193
大椎193
哑门194
风府194
脑户195
强间195
后顶195
前顶196
囟会196
百会196
上星197
神庭197
素髎198
人中198
兑端198
龈交199
第十五节 其它经脉199
冲脉199
带脉199
阳跷脉202
阴维脉202
阴跷脉202
阳维脉204
第十六节 经外奇穴205
印堂205
鱼腰205
太阳205
球后206
上迎香206
金津206
玉液206
旁廉泉206
腰眼207
定喘207
百劳207
上廉泉207
喘息207
华佗夹脊208
提托208
子宫208
肩缝209
抬肩209
疟门209
手小节209
十王210
三关210
八邪210
落枕210
四缝211
十宣211
四强211
鹤顶211
上阳关212
膝眼212
陵下212
阑尾212
八风213
纠外翻213
纠下垂213
纠内翻213
足小节214
第十七节 经络的分布与临床应用214
一、根结标本与气街214
二、四海218
三、三阳三阴与关、阖、枢220
第二篇 针灸方法223
第一章 针法223
第一节 古代九针简介223
一、毫针的规格225
二、选针与藏针225
一、属于不同浅深的刺法226
第二节 《内经》刺法226
二、属于取穴原则的刺法229
三、其它刺法230
第三节 针治的作用及注意事项231
一、针治的作用232
二、针治注意事项233
第四节 禁针与异常现象的处理236
一、禁针236
二、针刺异常现象及处理237
第五节 其它针及疗法238
一、三棱针238
二、挑治239
四、皮下埋针241
三、火针241
五、丛针242
六、拔罐与捏脊243
第六节 新医疗法与针刺麻醉246
一、穴位注射246
二、强刺激结扎247
三、穴位埋线248
四、耳针249
五、针刺麻醉254
第一节 练针法258
一、关节练习法258
第二章 手法258
二、左右手练习法260
第二节 揣穴(定穴)法260
一、指切法261
二、按压法261
三、分拨法261
四、旋转法262
五、滚摇法262
六、升降法262
七、滚摇升降法262
八、舒张押手法263
一、指切速刺法265
二、缓慢捻进法265
第三节 进针法265
三、刺入捻进法266
四、管针打入法267
五、指切压入法267
六、压针缓进法268
第四节 行针候气法268
一、候气催气法270
二、行气法271
三、守气法274
一、迎随补泻法276
二、呼吸补泻法276
第五节 补泻手法276
四、留针与出针276
三、徐疾补泻法277
四、捻转补泻法278
五、荣卫补泻法279
六、开合补泻法279
七、虚实补泻法280
第六节 混合补泻法280
一、烧山火(补法)280
二、透天凉(泻法)281
三、阳中隐阴(先补后泻法)283
四、阴中隐阳(先泻后补法)283
五、苍龟探穴(平补乎泻、行气法)284
六、赤凤迎源(平补平泻、行气法)284
七、进火补法285
八、进水泻法287
九、青龙摆尾288
十、白虎摇头289
十一、热补法289
十二、凉泻法291
第七节 家传手法291
一、二龙戏珠法292
二、喜鹊登梅法292
三、金钩钓鱼法293
四、白蛇吐信法293
五、怪蟒翻身法294
六、金鸡啄米法294
七、老驴拉磨法295
八、鼠爪刺法296
九、对手法、补泻的探讨296
第三章 灸法301
第一节 施灸的原料301
第二节 艾灸的常用方法301
一、艾炷灸法301
二、艾条灸法303
一、施灸的作用308
二、施灸注意事项308
第三节 施灸的作用与注意事项309
二、标本缓急311
一、补虚泻实311
第一节 针灸治病总则311
第三篇 临床治疗311
第一章 临床治疗总论311
三、主次先后312
第二节 特定穴的应用312
一、五腧穴312
二、原络穴315
三、俞募穴316
四、八会穴317
五、八脉交会穴318
六、郄穴319
七、六腑下合穴319
九、回阳九针穴320
八、四总穴320
第三节 配穴法321
一、远隔配穴法321
二、局部配穴法322
三、远近配穴法322
第四节 “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323
一、汗法323
二、吐法325
三、下法328
四、和法329
五、温法331
六、清法334
七、补法337
八、消法340
第二章 临床治疗各论343
第一节 脏腑经络证治343
一、肺和大肠343
二、脾和胃345
三、心和小肠346
四、肾和膀胱347
五、心包和三焦348
六、肝和胆349
二、透表肃肺方351
三、祛风活络方351
一、发散风寒方351
第二节 家传秘方351
四、祛风开窍方352
五、祛风化湿方352
六、导痰开窍方352
七、通结催吐方353
八、泻热通便方353
九、润肠通便方354
十、泻热祛毒方354
十一、活血通经方354
十四、疏经镇痛方355
十五、活血明目方355
十二、舒肝理气方355
十三、理气定喘方355
十六、开窍聪耳方356
十七、通鼻开窍方356
十八、顺气降逆方356
十九、豁痰利咽方357
二十、开窍通语方357
二十一、温中散寒方357
二十二、温肾壮阳方358
二十三、温经祛寒方358
二十四、温通经络方358
二十六、清心醒神方359
二十七、清肺止咳方359
二十五、清心安神方359
二十八、清热理中方360
二十九、清热解毒方360
三十、补中益气方360
三十一、培元止泻方360
三十二、升提举陷方361
三十三、养心定痛方361
三十四、升提摄血方361
三十五、回阳固脱方362
三十六、消食导滞方362
三十七、消肿镇痛方362
三十八、消坚散结方363
三十九、排脓消肿方363
第三节 辨证配穴363
一、昏迷者急醒其神,以救危脱364
二、咳嗽者理肺止咳,勿忘五行366
三、呕吐者降逆止呕,和中健胃369
四、便秘者通调腑气,助运通便370
五、脱肛者升提下陷,调气收肛372
六、遗尿者培补肾气,约束膀胱373
七、尿闭者疏利膀胱,通调水道374
八、遗精者有梦清心,无梦固精376
九、疝气者行气导滞,消肿止痛377
十、头痛者按部分经,疏经止痛378
十一、胸痛者疏导气机,宣痹通阳380
十二、胁痛者舒肝解郁,理气止痛381
十三、胃痛者健胃止痛,消食导滞382
十四、腹痛者通调腹气,止痛助运383
十五、腰痛者壮腰补肾,培元益气384
十六、月经不调理冲任,调和气血386
十七、痛经者行气活血,通经止痛387
十八、崩漏者塞流澄源,培元端本389
十九、带下者查色观质,固精利湿390
二十、乳汁不足先活络,健脾催乳391
二十一、小儿抽风急醒神,柔肝熄风392
二十二、耳鸣耳聋利其窍,活络开聪393
二十三、聋哑患者先治聋,聪耳开窍394
二十四、牙痛留针时要长,镇痉止痛395
二十五、冻疮者温经散寒,行气活血396
二十六、鹅掌风用烧山火,祛风止痒397
一、感冒398
第四节 临床治疗总结摘要399
二、支气管炎399
三、支气管哮喘400
四、急性胃肠炎401
五、胃及十二指肠溃疡403
六、胃下垂408
七、胆囊炎412
八、急性阑尾炎413
九、痢疾414
十、疟疾415
十一、神经衰弱417
十二、癔病420
十三、癫痫426
十四、脑血管意外427
十五、脑血管意外后遗偏瘫434
十六、面神经麻痹437
十七、小儿麻痹及后遗症438
十八、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441
十九、风湿性关节炎445
二十、脊椎炎448
二十一、坐骨神经痛451
二十二、腰肌劳损453
二十三、肩关节周围炎455
二十四、单纯性甲状腺肿457
二十五、腱鞘炎459
二十六、腱鞘囊肿460
二十七、创伤性肿痛(软组织损伤)461
二十八、颈淋巴结结核463
二十九、急性淋巴管炎465
三十、腮腺炎(痄腮)466
三十一、闭经467
三十二、小儿营养不良症469
三十三、百日咳470
三十四、急性结膜炎471
三十五、近视472
三十六、视网膜出血473
三十七、视神经萎缩477
三十八、内耳眩晕症479
三十九、链霉素中毒性耳聋481
四十、鼻炎484
四十一、急性扁桃体炎485
第四篇 择时取穴489
第一章 子午流注489
第一节 子午流注与五俞穴490
一、子午流注的组成491
二、五俞穴与天干、五行的配合494
第二节 时(地)支子午流注495
一、十二经纳地支歌496
二、医案举例498
第三节 日(天)干子午流注502
一、何氏流注经络井荥图503
二、徐氏十二经纳天干歌506
三、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510
四、徐氏子午流注日时开穴图511
五、脏腑经络辨证按日干取穴515
六、医案举例516
七、有关子午流注的现代研究519
第二章 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523
第一节 灵龟八法523
一、灵龟八法的组成524
二、八法八穴主治病证535
三、主客配穴主治病证548
四、医案举例550
第二节 飞腾八法554
一、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使用说明555
二、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两面)558
第五篇 医话医案559
第一章 医话559
第一节 培养针灸人才方面559
第1问 你选择徒弟有什么标准?560
第2问 怎样培养合格的针灸人才?560
第3问 怎样才能练好中医针灸的基本功?564
第二节 针灸方法方面568
第1问 为何取穴需要一定的体位姿势?568
第2问 为何针刺前需要左手揣穴?570
第3问 为何持针需要拇食二指捏持?571
第4问 同针一穴为何感传部位不同?571
第5问 如何运用接气通经法?572
第6问 为何留针时要观察针的现象?572
第7问 迎随补泻有几种,操作规律是什么?573
第8问 捻转补泻有几种,操作关键是什么?574
第9问 呼吸补泻有几种,要点是什么?575
第10问 何谓“泻南补北”法?576
第11问 何谓如以手探汤和如人不欲行?577
第12问 针刺手法结合气功有什么作用?577
第13问 针灸结合按摩有什么作用?578
第14问 点穴结合气功有什么作用?579
第15问 热补凉泻针法做过实验吗?580
第16问 灸法是否不如针法重要?592
第三节 临床治疗方面595
第1问 阴阳五行如何应用于针灸临床?595
第2问 针后出现什么现象是见效的预兆?597
第3问 病人对针是否有抗针性?如何解决?599
第4问 针刺配穴相同为何疗效不同?600
第5问 针刺后遗感对疗效有什么影响?602
第6问 穴位埋线有何特点?604
第7问 巨刺和缪刺对哪些病证有特效?605
第8问 治病为何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606
第9问 治病为什么要分标本?607
第10问 疼痛证为何要辨证施治?610
第11问 儿科病证如何诊治?612
第12问 眼科病证如何诊治?618
第13问 气功点穴治疗近视、弱视为何有特效?622
第14问 针灸治疗眼病有什么规律?623
第]5问 目眩头痛如何辨证治疗?624
第16问 心悸的发作时间不同应如何诊治?626
第17问 神志病表现不同应如何治疗?628
第18问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对哪些病有特效?629
第二章 医案631
一、上呼吸道感染631
二、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631
三、流行性胸痛633
四、风湿热(关节型)634
五、风湿性心脏病635
六、膈肌痉挛(呃逆)636
七、慢性萎缩性胃炎636
八、贲门癌637
九、糖尿病638
十、肠麻痹639
十一、慢性肠炎639
十二、结肠炎伴肠痉挛640
十三、五更泻641
十四、消化不良641
十五、急性肾炎642
十六、急性膀胱炎643
十七、慢性前列腺炎644
十八、偏头痛并低血压症644
十九、病毒感染性头痛645
二十、乙型脑炎后遗症646
二十一、脑震荡646
二十二、腰麻后遗头痛647
二十三、多发性神经根炎647
二十四、三叉神经痛648
二十五、眶上神经痛648
二十六、尺神经麻痹649
二十七、正中神经麻痹650
二十八、巴比妥中毒后遗症652
二十九、自主神经功能紊乱653
三十、两手震颤654
三十一、功能性震颤654
三十二、一氧化碳中毒655
三十三、椎间盘脱出656
三十四、骶椎腰化伴坐骨神经痛656
三十五、荐肠关节结核(骶髂关节结核)657
三十六、大骨节病659
三十七、腰椎压缩性粉碎性骨折659
三十八、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静脉炎660
三十九、面肌痉挛661
四十、腓肠肌痉挛661
四十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662
四十三、功能性子宫出血663
四十二、慢性盆腔炎663
四十四、产后感染664
四十五、产后无乳665
四十六、慢性毛囊炎665
四十七、酒皶鼻666
四十八、带状疱疹666
四十九、顽固性荨麻疹667
五十、过敏性紫癜667
五十一、翼状胬肉668
五十二、青光眼668
五十三、视网膜脉络膜炎669
五十五、麻痹性外斜视670
五十四、电光性眼炎670
五十六、麻痹性内斜视671
五十七、鼻衄671
五十八、慢性上颌窦炎672
五十九、化脓性中耳炎672
六十、慢性唇炎673
六十一、口腔溃疡673
六十二、急性牙周炎674
六十三、急性喉头炎675
六十四、下颌关节炎675
六十五、脑瘫676
六十六、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676
热门推荐
- 799715.html
- 2581120.html
- 116103.html
- 1362254.html
- 958745.html
- 1788858.html
- 243203.html
- 770794.html
- 2354074.html
- 37726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4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63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51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9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67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88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00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3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5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4994.html